「文/暮沐媽咪育兒日記,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朋友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二女兒也四歲了,最近卻常常抱怨:這孩子都越來越大了,想培養孩子獨自睡的習慣,但這近半年時間下來,效果卻並不理想。
明明說好了自己睡,娃卻常常半夜又跑到媽媽的房間,搞得一家人誰也睡不好,朋友在想放棄的時候,卻又聽說孩子在六歲以前,一定要完成分房而睡的目標,不然繼續和父母合睡會引起孩子的性早熟,更會讓孩子變成「媽寶」。
現實生活中,像朋友這樣陷入兩難的寶媽一定很多,而有關於「3歲分床,6歲分房」的文章確實很多,但這種說法真的科學嗎?
「3歲分床、6歲分房」分床期限謠言害娃不淺,別小瞧了親子共眠
其實親子共眠現象由來已久,這是過去人們的普遍的模式,而過去也很少出現所謂的性早熟現象,而且根據研究發現,動物界並沒有存在因為親子共眠現象,而導致後代個體喪失獨立性的大量案例。
根據權威調查數據顯示,美國的親子共眠家庭比之過去,數量上增長了近兩倍。但出乎人意料的是,親子共睡的方式有諸多好處是不能替代的。
美國兒童睡眠專家Richard Ferber的研究顯示:親子共眠或者是兄弟姐妹共眠,並不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喪失安全感。
親子睡眠專家James McKenna博士表態:根據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親子共眠的方式比之幼兒獨自睡覺,會讓孩子有更強的抗壓能力,性格上會更加自信。
根據Robin. J. Lewis和Louis. H. Janda的研究顯示:親子共眠的方式,讓孩子在情緒上的調節能力會更強。
孩子如果獨處而睡,可能因為淅瀝的大雨和呼嘯的狂風而半夜醒來,這種情況如果身邊沒有父母在,一般來說孩子的反應會是驚恐萬分、不知所措,而這樣的情況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而如果孩子睡覺因為意外情況醒來,孩子父母就在旁邊,父母就會處置突發意外,給足孩子安全感他們就能安眠;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在他們尚稚嫩時,是沒有能力處置突發的情況的,因此孩子常伴身旁是有必要的。
親子共眠並沒有那麼大的壞處,娃「分床睡」不用步步緊逼
一位從醫多年的兒科醫生,曾遇到這樣一個媽媽,她詢問醫生:「我兒子已經5歲了但還是不能自己睡,人家都說要是六歲以前不能分房睡,孩子性格會有很大的問題,這可怎麼辦啊?」
看著寶媽愁眉不展的樣子,醫生只好現身說法:「瞎說!我家孩子從小跟我一起睡,到了七歲才分房睡,到現在也沒出現什麼問題。」
其實有這方面擔憂的家長,不妨想一下自己的童年,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允許,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子裡,還不是和父母睡在大通鋪上,直到上中學住校才分開,不也沒見誰的心理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每個寶寶出生就有自己的房間,但家長也沒必要非要,卡在時間點上,對娃「分房睡」步步緊逼,讓孩子準備好才分也不遲。
其實無論分房而睡還是親子共眠,都應該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具體看待,從目前現有研究來看,親子共眠其實對於孩子成長並沒有太大影響,更不會讓孩子喪失安全感,而分房睡也不要執著於「3歲分床,6歲分房」的傳統說法。
留言板話題:你家寶寶幾歲分房睡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