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物推薦:《茶杯裡的風暴》,用日常之物揭開萬物之理

2020-12-17 定點焦距

早上8點,你手裡照常握著一杯冰咖啡,用吸管隨意攪動一下,邊喝邊想,今天也是如此平常且無趣,為什麼沒點新鮮事發生呢?

《茶杯裡的風暴》是一部由【英】海倫·切爾斯基所著書籍,是一本有趣的物理科普圖書。它從日常生活入手,帶領你從隨處可見的現象中挖掘物理學的奇妙之處。

你會在閱讀中發現,烹製爆米花和發射火箭利用了同一個定律,秤砣稱重和倫敦塔橋升降基於同一個原理;你不必飛往太空,杯子裡的茶水就能告訴你星球旋轉的秘密;你不必追逐海風,點燃的蠟燭就能告訴你洋流如何環遊地球……

人們習以為常的每一件小事都藏著精巧的物理學密碼。其實,在這短短一瞬裡,你身邊的萬物早已鬥轉星移,你的杯子裡藏著星球旋轉的秘密,當你用吸管時大氣壓在你周圍暗暗使勁兒。

不僅如此,在你煮雞蛋的時候,空氣分子將會幫你辨別「好蛋」和「壞蛋」,在你倒不出番茄醬,使勁兒拍瓶底時,彼此糾纏的糖分子紛紛變回「單身狀態」,番茄醬順利流出。

有趣不一定非要討論宇宙有關的大命題,在科學的視角中,平凡的日常也能開花。書裡涵蓋了熱、力、聲、光、電、磁物理學六大基礎領域,還有幾十種物理學現象,每一個都從生活小事入手見微知大,一粒沙、一滴雨、一片落葉都蘊含著科學的奇蹟。

你會發現,原來真正的物理並非書本上的定理和公式,我們的知識體系簡直千瘡百孔,而這本書正好適合熱愛生活、充滿好奇的你。

相關焦點

  • |《茶杯裡的風暴》海倫·切爾斯基
    作者簡介董小琳自媒體人,得到籤約作者,《中國家庭報》專欄作者,簡書推薦作者,懂行讀書解讀人,新浪、網易、當當網認證書評人,終身成長者。好吧,之前我寫過一篇《為什麼讀歷史?》,今天我們又要來讀科普了。但是,我想澄清一點:起這個題目,真心不是為了和其他文章做排比。
  • 茶杯裡的風暴
    《茶杯裡的風暴》是一本有趣的物理科普圖書。它從日常生活入手,帶領你從隨處可見的現象中挖掘物理學的奇妙之處。不過,這種多樣性並非全無規律,世間萬物的運行都遵循著自然的法則。如果你把牛奶倒進茶水裡快速攪拌,杯子裡就會出現旋渦。兩種液體旋轉交纏,幾乎稱得上涇渭分明,而這樣的奇景只能維持幾秒,片刻之後,兩者就會完全融合在一起。不過,這短短的幾秒鐘足以讓你看清,不同的液體會在美麗的旋渦中逐漸融合,而不是立即交融。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同樣的現象。
  • 醉駕入刑之爭:「茶杯裡的風暴」(3)
    醉駕入刑之爭:「茶杯裡的風暴」(3) 2011-05-27 12:08 作者:王鴻諒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裡的風暴?是啥風暴?
    不得不承認女孩的腦迴路你永遠都不可能尋到非常合理的邏輯,這恐怕也是女孩的可愛之處吧!那麼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英語短語就跟女孩「小題大做」有關,叫「a storm in a teacup」。A storm in a teacup「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裡的風暴?正確意思是:「小題大作,大驚小怪」。像一杯水那樣大小的風暴,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但至少也是「風暴」啊!
  • 溫州"茶杯裡的風暴"會不會演變成大蕭條
    [核心提示]溫州「茶杯風暴」有很多方面與美國的那場風暴相似,首先是局部金融出了問題,體現的是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實體企業資金匱乏,資金鍊斷裂。溫州問題被譽為「茶杯裡的風暴」,如果還沒有深刻而清醒地認識。那麼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式的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絕不是危言聳聽!
  • 警惕溫州"茶杯裡的風暴"演變成"大蕭條"
    溫州問題被譽為「茶杯裡的風暴」,如果還沒有深刻而清醒地認識。那麼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式的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絕不是危言聳聽!  今天溫州「茶杯風暴」有很多方面與美國的那場風暴相似,首先是局部金融出了問題,體現的是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實體企業資金匱乏,資金鍊斷裂。這背後有兩種現象就是自由市場惡性發展的惡果。
  • 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19-11-21 16:0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是英語短語astorminateacup的翻譯,意思是:某事看起來引起了很大的波動,其實只是像在茶杯裡水的波動,帶來的影響無足輕重,甚至根本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不需要大驚小怪。 近期,香港地區產生了一些動   原標題: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 「微博叫板」會不會是「茶杯裡的風暴」?
    (新京報 10月23日)  在體制內官員往往結成利益同盟的日常語境下,基於任何理由而來的打破,都免不了激起輿論的層層浪花,正副局長互毆引發輿論關注如此,「微博叫板」亦是如此。  如果說,正副局長互毆所呈現的,是一種極端化的敘事手法,那麼,「微博叫板」則選擇了更為平和而又理性的博弈路徑。
  • 「理」是朱熹哲學中的最高概念,他認為理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他制定了一整套學規,包括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中國茶杯裡的風暴:亞洲大氣汙染強化太平洋氣旋?
    近年來,大氣汙染對大眾的日常生活影響逐漸加劇。不遠處的高樓總是「猶抱灰霾半遮面」,空氣淨化器和口罩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PM2.5則可能成為了國人最熟悉的不帶漢字的詞語。在日前發表的《自然通訊》上,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者指出,亞洲的空氣汙染可能導致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緯度氣旋加劇。
  • 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
    #12月打卡挑戰賽#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事物隨之變化的次序總是有著一定的規則,就如秸槔一樣,連接的兩個方面會相互制約,到了極點就會折返,到了終結又會再次開始;這是萬物全都具有的規律。
  • 讀首詩|茶杯風暴 作者:劉笑偉 誦讀:王卉
    作者:劉笑偉 誦讀:王卉象牙塔很溫馨書房裡很安靜書房裡有無數個茶杯互不接觸自言自語來了一點外力是風,也或許是地震茶杯在晃動許多漣漪在茶杯裡誕生是很大的風暴嗎不是的漣漪到茶杯邊緣為止反彈回來的也不過是一個更小的水波茶杯們自言自語上演著杯水風波不如索性讓他們碰撞把所有的水灑向地面看能不能演變為真正的風暴把所有茶杯的碎片折射人間的每個角落
  • 季路德:茶杯裡的風波——知青經歷回憶之十二
    茶杯裡的風波——知青經歷回憶之十二季路德
  • 讀書摘錄:趣味果殼、萬物之聯萬物之智的未來主義思考以及5G對醫療行業的影響
    美國有很多的科普讀物都是這樣命名的,這幾乎就是一個科普讀物的固定命名模式。你隨便搜索美國的圖書網站都能找出一堆這樣的書名,諸如Internet in a Nutshell、Greek in a Nutshell等。這樣命名只是為了表明本書是寫給非專業人士看的,是一本讀者可以快速全面理解該領域內容的讀物。霍金教授的本意其實非常簡單,他就是要把龐大浩瀚的宇宙規律做最精簡的提煉和最全面的概括。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人和萬物、人心和天理的關係,是古聖先賢一直苦苦思考,也是必須要面對人生大問題。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可正在如火如荼地找到往日的感覺時,就又出事兒了。原來,王陽明在無意之中得罪了人。
  • 計算複雜性 能否解開「萬物之理」
    而如今,他主張一個新穎而同樣奇怪的想法:解開萬物之理的關鍵,就隱藏在「計算複雜性」這個計算機科學的分支當中。 最近,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常常身穿一件寫著"I ?Complexity"(「我喜歡複雜」)的T恤來出席他的報告會。
  • 曾春海:朱熹理一分殊的理氣論與馮友蘭新理學之對比研究
    就朱子的宇宙論而言,天地萬物之得以生成皆係由形上之「理」與形下之「氣」二必要條件所結合而成。朱子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⑧「理」為生物所賦予的存在物之本性、本質,「氣」為「理」落實於存在物之資具或載體。若用亞裡斯多德的形質論來做類比式的解釋,「理」為形式原理,「氣」為質料原理。
  • 光明日報: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原標題: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在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一句,來說明謀求新的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突出強調了發展理念之於發展的重要性。
  • 人民網駐美國記者手記:茶杯裡的風暴
    目前來看,儘管「全美亞裔聯合會」竭力想擴大影響、藉機謀利,無奈其所指責的理由過於牽強,此次示威在美國註定將只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暴」。 不過,海外少數利益集團企圖通過抹黑中國企業來達到政治目的的苗頭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 雷靜:從「理一分殊"、「萬物一體"到「一統於萬"——劉蕺山融匯朱、王的本體論探析
    從主體的對象化思維 出發,     就可以明白地區分出主觀性的我與客觀性的萬物。由於萬物外在於我的客觀性前提, 「 理一分殊"之「 理一" 的歸納的共同普遍性, 與程顥「 萬物一 體"的一體性是不同的。程顥在「 萬物一體"說當中, 是用一種境界體認的描述性語言來表徵主體與 萬物的一體感應: 「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莫非己也, 認得為己, 何所不至?"「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