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我們在朋友圈曬自拍
在微博吐槽心情
在各個社交平臺
留下我們的人生思考
仔細一品
這不就是個
增加了互動功能的在線日記嗎?
哪怕記錄的是我們奇奇怪怪的心聲
也會引起共鳴
回想上學時候
最頭疼的就是寫日記和周記
老師指望我們大筆一揮,盡顯才華
但打開一看
通篇都是夾雜著錯別字的
流水帳劇情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
文字君發現
現在的小學生日記
不再是通篇廢話
反而記滿了對生活的哲思
這讓還在寫舔狗日記的我們自愧不如
而原以為稱霸文壇的名人日記
隨便翻翻都可以當做高分作文
但經過深挖後才發現
日記裡面的內容
也是像極了另一個碎碎念的你
下面文字君就帶大伙兒看看
那些藏在你我他日記裡的反差秘密!
▼
文字君當年最害怕兩種語文作業
一是日記作文,二是背誦全文
小小的腦袋有大大的不解
每天過的都是兩點一線的無聊生活
哪兒有這麼多事情
值得在紙上留痕?
於是就開始瞎編扶老奶奶過馬路
撿錢交給警察叔叔
這類「讓胸前紅領巾更鮮豔」的好人好事
如今的小學生被逼無奈
也還是會沿用這些經典的日記素材
只不過生活在這通貨膨脹的年代
日記裡面撿到的金額
大到令人咋舌
除了好人好事
日記裡面最常出現的就是
跟爸爸媽媽去公園
跟同學去秋遊的趣事
現在的小學生
遇到推遲許久的春遊秋遊
也是有一說一
直接在日記本裡質問老師
瞧瞧
這幼小的心靈怎能經此打擊?
想像作文
也是語文老師的經典命題
我們眼中若干年後的世界
一定有飛起來的車
幹啥啥都行的機器人
想像若干年後的自己
一定是事業有成,牛b轟轟
而有些貼心的孩子
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未來的劇情設定裡
也將自家班主任的角色給安排上了
就是這思想有點跑偏啊
作文怎麼能寫得這麼zqsg呢
不管是對於大朋友還是小朋友來說
作文字數是永遠的噩夢
我們絞盡腦汁瞎編
也頂不住老師一張口
就是好幾百字的要求
當年的我們只能強行記流水帳擴展
現在的小學生無比機智
他們有一百種應對方法
讓老師無比抓馬
當代小學生
在經歷了一系列網絡文化的薰陶後
平均心智要比當年的我們成熟
在他們的日記裡
常常會有自己的思考
面對失去的東西
他們不再哭哭啼啼
而是頓悟了
「吃一塹長一智」的人生哲理
他們早就看淡了身邊的人來人往
不再為小女友的離開痛苦到不能自已
還能反過來安慰
一把年紀還在為兒女私情
痛哭流涕的姐姐
他們也不再像當年的我們
跟同學鬧矛盾
還要被老師叫到辦公室
上演握手言和的虛假戲碼
如今
他們個個都是戰鬥力極強的魏瓔珞
絕不委屈了自己
都是常年活在爸媽的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
不平等政策下
當年的我們都是害怕被打
只好含著眼淚忍下
如今的他們
還能像魯迅一樣發出吶喊
「從來如此便對嗎?」
明明是偷看個日記
卻感覺精神受到了洗禮
這屆小學生真是溜到不行
▼
去年流行的保安日記
最近又被網友們翻出來
進行各種玩梗演繹
他們模仿保安在微信群裡
做工作報告的格式
「x月x日,天氣,今日做了什麼…」
撰寫虛構的生活瑣碎
保安日記文字不多
文風原始質樸,瑣碎中帶點喪
喪中又帶著些許小確幸
簡短的幾句話透露著對未來的迷茫
給了閒在家的成年人極大的靈感
也由此產生了各種日記
有為自己逝去的髮根哀悼的
禿頭日記
有滿屏問號的
小朋友日記
還有全程自帶音效的
楊過日記
不過數量最多的還是
舔狗日記
別看這些成年人
對上學時寫日記感到頭疼
但一寫起舔狗日記來
可謂是才思泉湧提筆就是洋洋灑灑的幾百字
或許是聯想到了自己母單花的本質
他們寫出來的日記
滿屏都是
追不到女神的不甘、無奈、慘兮兮
讀起來簡直讓人心痛不已
舔狗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
對喜歡的人無底線地討好
願意為ta花錢為ta背鍋為ta做任何事
但前提是在ta那裡
不配擁有姓名
也不知道怎麼搞的
小學生還能和同桌女生
拉拉小手談談未來呢
而奔三的成年人
只能留下單戀的心酸淚
甚至開始自我麻痺
產生白日做夢的幻覺
這些日記體
從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切入
帶點憂鬱、深情、卑微和無奈
很容易引人共情
所以受眾極廣
而且它創作門檻極低
不需要任何文學素養就能參與
激起了很多人記錄生活的意願
畢竟大部分人
對於生活的感知都是瑣碎的
所以成年人也不再為難腦細胞
直接動筆寫下單調的
浮生日記
不用再像往日發個動態一樣勞心勞力
要考慮文案是否得體
要擔心配圖是否美麗
這個在自己的小基地碎碎念的
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偶爾有路人捧場點讚
這種成就感也不亞於考試得滿分
又閒又沙雕的成年人
真真為這次日記體的復興
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說到這裡
文字君也想在北京凌晨兩點半的夜晚
寫個廢柴日記
2020年4月14日 多雲 想了一個晚上也沒想出來好標題,這幾天的閱讀量沒有達到預期,升職加薪遙遙無期,小編我實在是太委屈,不說了還是叫份炸雞安慰一下自己。
▼
日記作為一種重在參與的
當代紀實文學體裁
很多時候真的跟文筆沒有半毛錢關係
像魯迅這樣的大文豪
寫日記的時候也會苦於沒有題材
提筆半天就寫出「無事」二字
像極了被老師逼著寫日記
抓耳撓腮咬鉛筆的小學雞(誤)
/《魯迅日記》節選/
想通過寫日記發現生活的美
順便鍛鍊文筆
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立flag記流水帳和吐槽身邊人
才是寫日記的真正意義
很多名人日記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簡直讓大伙兒看到了翻版的自己
頓時就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比如每天沉迷於小說不能自拔的
馬林諾夫斯基
像極了每天在看閒書
和研究正經學術之間掙扎的大學生
/馬林諾夫斯基《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以及大半個假期都在打牌的胡適
立下的flag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一個接一個坍塌
哪怕三天兩頭反省
也不能控制愛打牌的自己
這跟許多上網課時告誡自己好好聽講
但聽了幾分鐘又拿起手機的孩子們
碰到的學業困境
簡直一毛一樣啊
/《胡適留學日記》節選/
而季老的日記則充分體現出了
不管是誰
年輕氣盛時都逃脫不了吐槽的快樂
覺得教授講得不好會罵娘
每天吐槽作業多考試忙
以及被無聊的presentation折磨到癲狂
/《清華園日記》節選/
季老先生也會為論文焦頭爛額
面對ddl的威脅
不得不一邊罵罵咧咧
一邊東拼西湊混個畢業
一聽放假就高興
稿子沒出版會生氣到口吐芬芳
也愛去籃球場看女生
這樣灑脫不做作的日記
才算是刻畫出了真實的人生
如此看來,簡直令人欣喜
我們和文人的思想
居然在同一頻道呢
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
雖然咱們和文學前輩的日記
都是一樣的亂七八糟
但彼此間還是有鮮明對比的
畢竟人家寫的是清華園日記
而你我寫的
卻是廢柴の沙雕人生日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