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江蘇省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個性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歷史沿革,歲月變遷,區域調整,曾幾易校名,2017年定名為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是梅村實小在2002年提出的課程主張和辦學理念,其核心是強調兒童全面而自由的個性發展,強調課程對於學生的適應性。
近20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建構起了學科、社會、兒童三位一體價值取向的課程發展文化。基於多元智能理論和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圍繞「為了每一個」「設計怎樣的課程」,展開了個性化教學、課程校本發展、兒童課程參與等行動研究,在分層課程目標、多樣課程形態、選擇課程內容、多元開發主體、豐富學習方式等方面進一步確立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
內涵理解與理念堅守
這裡的「每一個兒童」,是類與個體的結合,有三層意思:一是面向所有兒童的每一個,二是每一類兒童,三是面向個體的每一個,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而對「課程」的理解,在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時代,可以形象地把課程理解為學生發展素養的陣地、場域、土壤或載體,強調其過程性、整合性和渠道性。
每一個兒童都具備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優勢,每個兒童的個性都與眾不同,在其不同階段的發展也各具特點。兒童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可以通過課程創造的。讓課程更適應兒童,讓兒童發現更美的自己,並「以自己的方式成長」是提出「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這一課程主張和理念的出發點。
課程設計與文化重構
1.課程覺醒:尊重兒童權利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深入,學校對課程有了更全面科學的理解與把握,主要反映為兩點:
重建課程概念。課程應該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多因素的整合,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是跑道、跑步者及跑步過程的整體結合,只有得到學生的理解,才可真正稱之為課程。
喚醒課程意識並在實踐中得到體認。尊重兒童視野,從兒童視野出發,結合地方特點、教師特點,充分調用整合資源,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改、編,讓教材更富靈性,更適應兒童。
2.課程領導:推動教學改革
以課程領導推動教學改革,成為學校研究工作的常態。如何以課程領導推動教學改革?主要強調了兩個方面:
倡導引領靠校長,校長是學校課程校本開發的領導,主動地領導課改,包括課程理念與理論的研究、課程技術的學習、學校願景的描繪、學校課程規劃的制定、教師內在動機的激發、開發團隊的建設以及與社會、家長的溝通等。
分權賦能給教師,教師是課程校本開發的主體,在參與學校甚至更高層次的課程開發工作時,教師的課程意識進一步得到培養,課程開發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3.課程文化:發展師生個性
在新課程的視野中,課程正逐步實現從文化傳承工具向文化主體的地位轉變。學校需要構建的是個性化的課程文化,或稱之為有利於師生個性發展的課程文化,關鍵的是,學校中精神化的課程文化應是個性化的。
學生在學校能得到生態發展,即通過多樣化的課程選擇與課程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在廣度上實現多元發展,在深度上實現充分發展,在整體上實現和諧發展,在與周圍的環境(包括人、物、氛圍等)的交互中實現共生發展。
教師在學校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與發展的幸福。圍繞「樂於學習、勤於實踐、善於反思、長於合作、勇於表達、敢於創新」的實小教師品質,不斷超越自我。在課程校本開發的過程中,與同伴一起,逐步喚醒主體意識,掌握開發的原理與方法,並不斷付諸實踐,實現與學生、與課程的共同發展。
行動框架與課程實施
1.構建全面且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
如果說土壤是對課程的形象比喻,那麼不同的土壤提供什麼養分、達成何種目標、培養具備什麼特質的實小學子,則是每一個實小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學校提出要圍繞人格、體魄、智慧等關鍵性維度,以敏而好學的至強兒童為目標,構建「立德修身課程、知識傳承課程、技能習得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四大板塊的四向課程體系,激發兒童課程參與的主動性,促進其個性在深度上充分發展、廣度上多元發展、整體上和諧發展、相互間共生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生態發展。
在四向課程體系中,立德修身為根本,文化傳承是基礎,技能學習得才藝,綜合實踐涵素養,各板塊內容既相互獨立、各有側重,又互相融合,目標都是指向發展學生的人格、智慧和體魄。
2.搭建基於校本教育的課程框架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包括課程內容、目標、設計、實施、評價在內的靜態、動態的課程實施框架需要不斷地改革和調整。因此,學校將課程校本開發調整為課程校本發展,搭建並完善學校課程實施的框架體系,即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地方課程的層級化建設、校本課程的多元化開發三方面。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分兩條路線同時推進,一是優化傳統課程;二是在實驗班進行翻轉課堂,通過對慕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手段的研究,尋求個別化教學模式的突破。
地方課程的層級化建設。地方課程分為新興課程、技術與實踐課程、地方文化課程,主要在三至六年級實施。
校本課程的多元化開發。建設PPAS「強壯兒童」課程和JA青少年成就課程。JA課程是以商業、貿易、經濟等為主題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理財、創業、團隊合作、溝通等技能。
課程多樣與評價多元
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核心是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動機水平逐步內化的條件有二:一是個體知覺自己有能力勝任某件事,二是感到行為是自我決定的。
因此,在研究實踐中,學校一方面注重開發足夠豐富且能覆蓋人的多元智能領域的課程,吸引並引導學生發現更好的自我;另一方面注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堅持兒童為中心,賦予兒童參與課程設計的權利,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擁有課程的獲得感。
1.豐富課程種類,解密每一個兒童的優勢潛能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學生都是獨特和唯一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人之所以會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差異化的發展,原因就在於此。對於教育而言,在相對單一的基礎性、保障性的國家課程之外,開發儘可能豐富並且能夠覆蓋學生多樣智能組合的校本課程,就有可能讓學生發現更優秀的自己,埋下未來發展的種子。
基於此,近十餘年來,學校開發了擁有六大類近36個項目的「菜單式」藝體課程,以及包括「未來工程師」「能工巧匠屋」「電子探索宮」等12個項目的「走班」制科技課程。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繪本」幸福課程(Positive Psychology based on picture book)、「菜單式」體育課程(Elective PE Curriculum)、「菜單式」藝術課程(Elective Art Curriculum)、「項目式」科技課程(Elec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為課程群的PPAS兒童課程。
豐富的課程,滋養著兒童的個性發展,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的優勢領域產生一種自我滿足、積極愉悅的情感,這種良好的情緒狀態對學生主動參與課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個性化課程實施,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學習狀態
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既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是學校的課程夢想。為「每一個」設計課程,教師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重視「每一個」的發展,儘可能尋求個別化教學的契機。
(1)四輪驅動——課程設計的行動策略
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橫向上通過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建構,教學內容的人本化處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融合,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實施,縱向上從各學科本身的要素入手,合縱連橫,追求傳統課堂的個性化教學實施。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採用多種策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譬如揚長匹配策略、學習風格的補短策略、學習能力的補短策略、認知方式的失配策略及發展個性策略等。
(2)AI介入——精準教學的探索展望
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即使是對同一學習內容的教學,每一個學生的課程安排都應是不同的,應隨著用戶水平的變化而自動變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和AI人工智慧的興起,一大批優秀的教育APP應運而生,如習網智慧教育平臺、作業盒子、洋蔥數學、曉黑板等大數據智慧雲腦,逐漸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藉助這些平臺,學校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教育」模式,讓個別化學習成為可能。
(3)權利賦予,喚醒兒童主體意識
「十二五」期間,學校探索了兒童主動參與課程設計的研究,這是對課程傳統觀念的挑戰。每個兒童心中都有一粒種子,一旦被喚醒,就會以一種茁壯的方式,成長為屬於他們的特有姿態。作為教育者,只要充分地相信每一個學生,給他們創造各自施展的舞臺,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
比如「走班」制科技課程,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評價過程中,並且通過選課、「走班」,體驗「我的課程我做主」的課程獲得感,打破行政班的束縛,以項目建班,將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匯聚起來,用學習預案推動課程實施,用「走班」護照創新評價機制,在項目選班上既可以以一學期為周期橫向換班,也可以縱向深入研究,用兩方面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動態調整、滾動發展,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
3.成長評價,激昂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感
學校從評價的四大要素進行設計和實施。在評價目的上,根據評價的發展性原則,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重視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評價。在評價內容上,根據評價的全面性原則,不僅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評價,更要對學生在個性心理品質、社會情緒發展、審美能力和創新精神上作出評價。在評價主體上,根據評價的客觀性原則,採用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由學生、家長、社會、學校和教師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在評價方法上,根據評價的多樣性原則,讓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讓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相結合,採用多次評價、隨時性評價、「檔案袋」式評價、「護照」式評價等方式,突出過程性。
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植根於實小的百年辦學實踐,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教好每一個農民子女」。因為有了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學校的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蓬勃發展,個性化教育在「十五」至「十三五」期間不斷深入推進,並且碩果纍纍,「十五」期間榮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一等獎;「十一五」期間,學校榮獲江蘇省首屆教育科學研究精品課題,並獲「滬、浙、蘇」長三角地區教育科學研究優秀團隊獎;2017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江蘇省STEM項目試點學校,2020年被江蘇省教育部門評為2019年江蘇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
(鄒 莉 朱 峰)(鄒 莉 朱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