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以來,高度繁榮的手工業對銅的需求十分旺盛,這使得鑄幣用銅愈發不足。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嚴重的錢荒,官府必須尋找到一種新的貨幣。
中國本土缺少金銀,如果不用銅幣則只能使用鐵幣。但是鐵幣價值低,自重大,百姓背著幾十斤鐵也買不了多少東西,市場真正需要的是輕便且能承載高價值的貨幣。
北宋時期出現在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種紙幣,比歐洲第一張紙幣早出現了600年,這表明中國古人的金融創新能力遙遙領先。
使用紙幣有諸多好處:方便攜帶與保存、發行成本低、交易效率高、避免了貴重金屬在流通中的損耗等等。
然而,自紙幣問世以來,宋朝的經濟卻每況愈下,到南宋晚期,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竟頻頻出現人相食的慘劇。宋朝究竟是怎麼搞的?
▲真實的宋朝銀錠長這樣,由於白銀稀少,宋朝人拿白銀當儲值物,市場交易不會使用白銀
一、交子:高手在民間
北宋初年,商品經濟高度繁榮,人口大幅增加,但是銅錢短缺,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錢荒。
為了抑制錢荒,北宋發行了各種非主流貨幣,比如在四川就使用的鐵錢。
993年,四川發生了王小波、李順之亂。四川鐵礦工人也參與其中,鐵錢的發行被打斷,民間又出現了錢荒。
民間智慧在這個時候大顯神通,四川的錢莊發明了交子,一種不記名的存款憑證。由於攜帶交子比攜帶鐵錢方便得多,四川民間很快便將交子當貨幣使用。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錢莊存了1000文錢,就會收到一張標明1000文錢的交子,交子不記錄存款人的身份,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拿交子去提款。
▲宋朝錢幣美觀但幣值太低,貴婦購物時經常需要帶一個扛錢的壯漢
交子面值與存款量本應是一比一的關係。但逐漸地,不老實的錢莊發現,交子也可以適當地多印一些自己花。
舉例來說,一家錢莊如果收到一萬文的存款,就應該開出一萬文的交子。錢莊如果再多印一萬文的交子,這樣市面上流通的交子就變成兩萬文了,相當於憑空創造了一萬文的貨幣。
只要兌付的客人不把一萬文的存款全部取光,就不會露餡。
錢莊賺了暴利,無意中增加了流通貨幣的數量,錢荒的問題竟然迎刃而解了。
宋真宗時期,官府向16家財力雄厚的錢莊頒發交子牌照,錢莊之間還形成了聯保制度,交子的信譽得到了保證。
得益於穩定充足的貨幣供給,四川經濟由此蓬勃發展,在北宋中期四川已是與江南同樣繁榮的經濟重鎮。
二、官府發行,究竟是福是禍?
交子的成功吸引了官府的注意力,朝廷將紙幣發行權收歸國有。
官府剛接管交子時還是挺認真負責的,事先印好一貫到十貫的面值,讓交子成為了標準化貨幣。
發行交子有數額和準備金的限制。交子一共發行125萬貫,官方儲備了36萬貫鐵幣作為準備金,市場上增加了89萬貫的貨幣供給,官府則白賺了89萬貫錢,兩全其美。
準備金是什麼概念呢?假如存款人把100萬存到錢莊換成交子,那麼錢莊就會預留28萬上交給官府,以防止錢莊在短時間內遇到大量用交子換成鐵幣的情況。那麼準備金率就是28%。
▲交子持有人可以隨時去交子務兌換等值的鐵錢,只要準備金不被兌換完,交子的信用就不會受損,市場就會相信交子的票面價值
官交子還有界的概念。每三年為一界,一界到期後民間交回舊的交子換取新界交子,市面上流通量不變。
官交子如果一直這麼搞下去,百姓肯定彈冠相慶,但是不加限制的權力天然有作惡的企圖,古代官府就是不加限制的權力。
▲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市井
1038年,西夏崛起,原本就與遼朝糾纏的宋朝,陷入與遼和西夏雙線對峙的困境,財政開始吃不消。
這個時候朝廷打起了交子的主意。一開始,官府多發行了一界交子,讓流通量變為250萬貫,但是準備金還是36萬貫,相當於朝廷多賺了125萬貫。
以前交子的準備金佔發行量的28%,也就是說只有超過28%的交子都被存款人兌換成鐵錢,交子才會破產。
現在的準備金只佔發行量的14%,所以只要超過14%的交子被兌換掉,剩餘的交子就再也換不成錢了。
這樣子交子破產的風險上升了一倍,市場立馬給出了響應,交子只能按票面價值95折支付了。
儘管95折的交子貶值不嚴重,但朝廷看到了紙幣巨大的斂財能力。
由於官府是貨幣的發行方,官府用超發的貨幣支付時不會觸發貨幣貶值,民間消化了超發貨幣後才會觸發貶值。從超發貨幣到引起通脹有個時間差,官府永遠擁有時間優勢。
三、蔡京經濟學
把這套欺負老百姓的把戲玩到極致的人,是徽宗的能臣蔡京。
縱觀兩宋,冗官、冗兵、冗費問題一直困擾著朝廷。範仲淹主張削減冗餘人員,王安石主張擴大財政收入,兩個名相的變法都失敗了。
到徽宗年間,正常財政收入已經到了「一歲之入,僅了三季,餘仰朝廷應付」的程度。這回輪到蔡京施展拳腳了。
蔡京採取的辦法是金融改革。
▲宰相蔡京
首先是擴大交子使用範圍,從四川推廣到安徽、河南,但是增發的交子沒有準備金。
紙幣超發會引發惡性通脹,一貫交子僅值十幾文錢。蔡京索性發布新的紙幣「錢引」,宣布舊交子不予兌換,任其淪為廢紙。
其次,將民間商人購買官鹽的憑證—「鹽鈔」貨幣化,允許用鹽鈔購買茶葉、度牒等官府專賣物資。官府只要不斷炒高鹽價,就能靠賣鹽鈔不斷斂財。
▲宋代曬鹽工業
但是天下人吃食鹽總有限度,民間最終發現,鹽鈔發的太多,全部換成鹽之後根本就賣不出去。蔡京為了維持高位鹽價,設置各種稅費和關卡阻止鹽商兌換鹽鈔,強行減少流通食鹽。
鹽商被蔡京狠狠地洗劫了一波,無數破產的鹽商淪為乞丐,不少人跳河自殺。
蔡京的一套操作短時間內挽救了財政,但是把民間經濟徹底打死。北宋繁榮的商品經濟也成了一潭死水。
最要命的是,蔡京的金融搶錢術也嚴重損害了兵卒將校的利益,軍隊與朝廷離心離德。無怪乎金軍直取汴梁時百萬宋軍作壁上觀。
▲嶽家軍強悍是因為糧餉自籌,若不是嶽飛忠誠,嶽家軍完全可以不聽高宗
四、宋朝還有救嗎?
北宋雖然濫發紙幣,但是銅幣發的也多,高峰時期一年能發行500萬貫。
南宋就倒黴了,北宋把銅礦淺層都挖光了,南宋採礦鑄幣的成本奇高,南宋一年發行銅幣不超過15萬貫。
南宋不斷地用名叫會子的紙幣洗劫民間財富。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會子發行量才1000萬貫,而到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會子發行量攀升到了6.5億貫。
▲南宋會子,有時候通脹太嚴重了,濫發紙幣都沒用。這個時候朝廷就會發行新版會子,直接宣布舊會子折價甚至作廢
南宋朝廷也不是沒想過挽救匯率。孝宗為了緩解通脹,總共拿出了200萬兩銀子回購會子;自高宗以來,朝廷徵稅也接受會子,因此民間還能忍受會子的通脹。
但是朝廷手頭一緊就印鈔的惡習始終改不掉,百姓還是苦不堪言。但是民間也有民間的智慧。
通脹的主動權掌握在官府手裡,民間要想對抗通脹,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收藏金屬貨幣。
家家戶戶地下埋錢,富商則置辦田產,各階層都在力所能及地購置資產以抗通脹。金屬貨幣大面積退出流通市場。
▲考古界有個很奇妙的現象,宋朝銅錢一出土就是好幾噸
以南宋的法定貨幣會子為例,一貫會子在1168年能換770文銅錢,1208年就只能換385文了。
朝廷也知道民間藏錢的把戲。賈似道想出了兩項回收民間財富的政策,和糴與回買公田。
所謂和糴就是官府用紙幣強買農民糧食,再用糧食作為硬通貨維持財政。所謂回買公田,就是用紙幣強買地主的土地,再把土地租給農民,用租金養活軍隊。
▲賈似道畫像
無論徵收糧食還是公田,官府都過度壓榨農民。佃農出逃,自耕農破產,良田紛紛變荒田。蒙古兵殺來時,南宋這邊已經餓殍遍地了。
五、正確的紙幣是什麼樣的?
宋朝每種紙幣的發行初期還是運轉良好的,朝廷也悟出了一些經濟學原理,諸如貨幣準備金制度、無限法償原則、貨幣回購政策等等。
但是因為發紙幣斂財太過輕鬆,朝廷一旦周轉不開就印鈔,紙幣只能逐漸貶值。危機一過,朝廷又絕不會主動消化超發貨幣,民間只能自認倒黴。
▲也有不自認倒黴的,宋代是起義最多的朝代,兩宋加起來接近400次
另外,紙幣斂財也消弭了朝廷改革弊政的動力。三冗問題一直到南宋滅亡都存在,但是自從蔡京把紙幣推向全國,朝廷內再也沒有改革的呼聲。
宋朝紙幣沒玩好,那么正確的紙幣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金本位時代,最成功的紙幣就是英鎊了。1694年,英格蘭央行創立,同年央行發行銀單,這是英國最早的紙幣。
1717年,時任鑄幣局局長、萬有引力發現者牛頓將每盎司黃金定價為3英鎊17先令10.5便士,硬幣與紙幣均能以相同價格購買黃金,這是英國金本位制的雛形。
▲牛頓除了是物理學家、數學家、鍊金術士、神學家,可能還是個金融家
自發行紙幣以來,英格蘭銀行一直堅持紙幣的無限法償原則,任何人持有紙幣均能從英格蘭銀行兌換出等值的黃金。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格蘭銀行堅持履行兌付義務,此舉導致英國經濟短暫蕭條,但是英鎊的信譽得以保證,英鎊成為了19世紀國際貿易結算通用貨幣。
英國紙幣與宋朝紙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紙幣發行機構獨立於政府,政府只制定財政方案;而政府與央行又都受到議會立法的約束,因此一套設計完美的制度可以一直運行下去。
▲神宗認為,紙幣也可以不回籠,國家經濟實力足以支撐貨幣系統。這種觀點非常接近現代信用貨幣的定義,但是信用貨幣首先要有信用,宋朝缺的就是信用
宋朝不缺乏金融創新的人才,但是發行交子的交子務由朝廷直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都由朝廷制定。這相當於朝廷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再先進的金融工具早晚都得玩壞。
宋朝百姓實在是倒黴,朝廷屢屢信用違約,但百姓還是得默默接受朝廷扔來的一切紙片。由於宋代紙幣搶錢太過分,百姓就算造反也沒有資本。方臘以後,宋代的起義者只是流寇,根本算不上反賊。
然而朝廷能無限欺負草民,卻阻擋不了北方的敵人。遼金霸佔宋朝土地,勒索宋朝的真金白銀,蒙古則直接砸爛了宋朝。
三冗問題也好,會子貶值也罷,都成了過眼雲煙。
作者: 李中堂 編輯: 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