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愛而生,世界因愛而美
後臺經常收到爸爸媽媽們這樣的諮詢:
「老師,我的寶寶在家很活躍,出去碰到人讓打招呼就躲,別人一抱就哭,很膽小,這要怎麼辦才好呢?」
通常我們說這種現象是孩子的認生,也可稱為對陌生人的焦慮。
一般我們說孩子在4、5個月後開始表現出對陌生人的抗拒,比如看到陌生人試圖抱他會表現出扭頭抱緊媽媽或者癟嘴哭泣;
到8、9個月達到認生的高峰期;
2歲以後會慢慢開始緩解。
1、孩子對外探索世界,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2、從遺傳學角度來說,認生是生物本能的自我保護功能,遠離那些不熟悉,可能不安全的因素;
3、與主要撫養人的依戀模式相關;
4、很少接觸陌生人的孩子認生情緒更強烈。
1、理解孩子在成長階段需要經歷的陌生人焦慮期,不要逼迫孩子去互動
舉個日常中的例子:
當小明媽媽帶著2歲的小明出去玩碰到小茵阿姨。
錯誤示範:
小明媽媽:「小明,快叫阿姨!」
小茵阿姨:「你好呀,小明~」
小明趕忙躲在媽媽身後,怯怯的沒有出聲。
小明媽媽:「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的!」
然後轉身對朋友小茵說:「我這孩子就是這樣,膽小得很。」
家長當眾的指責性話語,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加重孩子恐懼與陌生人交流的狀況。
正確示範:
小明媽媽蹲下身柔聲對小明說:「小明,這是媽媽的朋友小茵阿姨,可以叫聲」阿姨」打個招呼哦!」
小茵阿姨:「你好呀,小明~」
小明趕忙躲在媽媽身後,怯怯的沒有出聲。
媽媽繼續自然地和小茵阿姨聊了幾句,沒有逼迫孩子去互動。
父母做好引導工作即可,不需要逼迫孩子,逼迫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感,會更怕生。
2、父母做好榜樣
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兒童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的言行來和環境發生互動的。
爸爸媽媽們主動和鄰居朋友打招呼、溝通和互動,孩子在旁邊觀察的同時,其實也是在觀察學習,慢慢的孩子會模仿大人們的互動方式,去跟社會發生聯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父母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構建安全依戀模式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不要上一秒關愛有加,下一秒又是罵又是打的。
簡單來說是: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對待孩子情緒波動太大的父母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破壞親子之間的安全型依戀模式,加重孩子面對陌生人時的焦慮感。
4、多陪伴孩子,出去走走
有些孩子是媽媽單獨帶,或者就奶奶,外婆帶,很少出門,沒有怎麼接觸過陌生人,孩子也很少看到父母跟他人互動,那麼自然就會排斥陌生人。
父母可以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聊聊天,戶外活動,和小夥伴、親人朋友玩耍和家庭聚會等等,慢慢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緩解認生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多一點耐心。
孩子認生毋需過於擔心,父母如何應對才是至關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轉發 分享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