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我們大人經常會用內向或外向去形容一個孩子,這是兩種不同的性格。雖說這兩種性格本來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但是相對來講,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人歡迎一些。而那些內向一點的孩子,總會被人貼上膽小、怕生的標籤。那如果你家孩子是這樣的話,該怎麼辦呢?家長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四個方法應該學會。
孩子「內向」背後的原因
其實我們所說的孩子膽小,並不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當孩子表現的比較內向的話,家長就應該找找原因了。
1.孩子的生活圈太狹小
很多孩子都被家人保護的太好,孩子平時基本上都是待在家裡,很少出去玩,也缺乏接觸外人的機會。這就導致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一時很難適應陌生的環境。如果孩子整天都待在家裡,家長又給不了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就會變得很呆滯,大腦也相對麻木了。這樣孩子在面對外人的時候,就會顯得很緊張,不敢打招呼,也很難融入新的圈子。
2.家長喜歡嚇唬孩子
孩子總有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嚇唬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到垃圾桶」、「你要是再哭,我就讓警察把你帶走」等等這樣恐嚇的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膽小、怯懦。
3.平時對孩子的限制太多
當孩子想要嘗試一個新的事物時,家長由於想要保護孩子,會各種阻止。最終孩子做事就畏手畏腳,不敢嘗試新的東西,面對困難也很容易就放棄了。
4.家長的教育太過嚴厲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以大人的標準來的,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點錯。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家長安排好的,孩子只能乖乖執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也會進行嚴厲的懲罰。這就使得孩子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又「觸犯」了家長。
如何幫助孩子變「外向」?
1.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膽小之類的話
有些家長在孩子不和他人打招呼的時候,為了化解尷尬就會說「我家孩子比較膽小,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這樣一說,大人的面子似乎是挽回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講,他自己會有心理暗示,覺得媽媽都這樣說了,那自己就是膽小、內向的人了。長此以往,孩子自己就默認了這種性格,很難改變。
2.巧妙打招呼,幫助孩子化解尷尬
大多數的家長,帶孩子遇到熟人的時候,急著讓孩子向對方打招呼「這是李阿姨,快點問阿姨好。」如果孩子沒有如願打招呼的話,家長就開始數落孩子,說孩子沒有禮貌,給自己丟面子了。要知道,這是你的熟人,對於孩子來講就是陌生人。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妨這樣做:
「阿姨覺得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能告訴阿姨是誰給你買的嗎?」
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很輕鬆,慢慢也就有話說了。
3.選擇提問,以鼓勵為主
如果家長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太喜歡和人打招呼,那麼就不要逼迫孩子,非要讓孩子打招呼。回到家裡,傢伙長可以慢慢引導:
「寶貝,我們上次遇到小明和她媽媽的時候,你記得小明是怎麼跟我們打招呼的嗎?你覺得打招呼的時候聲音大一點好呢還是小一點好?」
家長應該有充分的耐心,多多鼓勵孩子,孩子慢慢也會接受的。
4.常帶孩子出去走走
孩子的成長環境不應該只在家裡,家長在有時間的時候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近處的可以是小區的活動區,附近的公園,遠一點的話,可以帶孩子去旅遊。在出去之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同齡人玩,平時也可以請大一點的孩子來家裡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膽子就慢慢變大了。
淘媽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發育狀態。同時,家長也不要過早的給孩子貼上一些標籤,只要你會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還是可能變得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