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準備給大家細講一下雪糕和冰激凌的相關知識。看到這裡肯定有不少北方朋友要說:夏天都過去了,你早幹嘛去了!!
在這樣一個秋風瑟瑟(並沒有)的日子裡才想起來給大家科普雪糕,這完全是我的鍋。畢竟領導寫完這篇稿子的時候,天氣還熱得令人窒息。
沒事,問題不大。
反正廣東人民的夏天還沒過完呢,反正冬天下雪的時候你們不還是要吃雪糕嗎......
雪糕or冰激凌?跟棍沒關係
小時候,夏天的冰食冷飲是裝在一個大泡沫箱子裡賣的,上面還會蓋一層棉被,商販們吆喝的全都是:「雪糕、冰棍兒、冰激凌……」
▲又暴露年齡了
從那個時候起,我對這三個詞就有了一個概念範疇:冰坨一樣插著棍兒的,叫冰棍兒;奶油做的,形狀固定並且插著棍兒的,叫雪糕;奶油做的,形狀不固定沒有棍兒的,得用勺吃或者擠在蛋筒裡的,叫冰激凌。
差不多倆月以前,我都還保持著這樣的認知。
雖然我們以前給大家科普過各種冰激凌的優劣,ice cream和gelato的區別什麼的,但我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冰激凌和雪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那根棍!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這樣以為?
事實上,雪糕和冰激凌,並不能靠那根棍兒來區分!插棍的也可以叫冰激凌,得用小勺吃的也可以叫雪糕——因為它們有嚴格界定標準,是以內容物含量界定的,而不是形態。
下面為大家展示能證明此結論的最有利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標準......冰激凌的國標是GB/T-31114-2014,雪糕是GB/T-31119-2014。
首先,標準裡對它倆的定義就有些許不同。
▲截圖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標準
看出來了吧,跟有棍沒棍沒關係,而且冰激凌在凍結前後比雪糕各多了一個工藝步驟:老化和硬化。
這又是啥意思?
啥是硬化?啥是老化?
「老化」是啥意思呢?
「老化」就是在攪拌好的「冰激凌湯」被凍結之前,先讓它在不到冰點的低溫下冷靜冷靜,學名叫「物理成熟」。
在這個過程中,冰激凌湯裡的配料會產生一些變化。比如乳脂肪會凝結為固體;蛋白質和穩定劑會發生「水合作用」,使得游離的水分子減少,防止冰晶顆粒產生。說白了,「老化」可以使得冰激凌更方便凍結,並且提高品質。
▲將攪拌好的冰激凌湯倒入機器中,出來的就是冰激凌了,當然也可以手動製作
那麼「硬化」又是啥?
冰激凌的凍結,並不是要把它凍成一整坨,而是要讓它具有一定流動性,就像 x當x、宜x、xQ(此處沒接到廣告,品牌保留一個字已經是我最後的溫柔)的冰激凌機現「打」出來的那種。
▲現「打」甜筒
這樣的冰激凌很軟,一舔都能舔下去一大塊,但是特別容易化,因為它裡面的水並未完全凝結成冰。這種冰激凌只適合現場售賣,沒法運輸——因為冰激凌化了再凍回去,那就不是冰激凌了。
所以,我們一般吃到的碗裝、桶裝冰激凌,在灌裝後要進入更低的溫度裡再凍一次,確保裡面的水分都凍結住。這個過程就叫「硬化」。
等吃的時候可以稍微回軟,恢復到它該有的口感。
不是所有雪糕都能叫冰激凌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冰激凌需要老化和硬化,雪糕卻不用呢?嘿,這就涉及到了它倆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原料的含量。
在國標裡面,蛋白質含量大於2.2%,脂肪含量大於5%,總固形物含量大於30%的才能叫冰激凌。而且這些值越高,冰激凌的質量也就越好。比如那個知名的xx達x,含量標準是國標最低限的好幾倍,難怪它貴。
老闆,此處不投個廣告嗎?
而雪糕呢,蛋白質含量大於0.4%,脂肪含量大於1%、總固形物含量大於20%就行了——這麼看來,雪糕中含有的空氣可能更多,純乳製品原料可能更少。這樣一來,它就不一定需要老化和硬化了,因此口感和營養也相對低一些。
但是,這事兒不絕對,因為國標規定的物質含量只是底限要求——人家雪糕也可以走高端路線啊。拿冰激凌的標準做雪糕,多厲害!
現在市面上確實有很多雪糕就是這樣的,從成分表上就能看出來,標準比冰激凌只高不低。
▲某款雪糕的成分表
多種添加劑,究竟為哪般?
當然,如果你翻看冰激凌和雪糕後面的配料表,可能還有一個疑惑——一個冰激凌雪糕而已,有必要加這麼多食品添加劑嗎?
來,我們隨便上幾張圖看看:
▲雪糕冰激凌配料表
不要驚慌,就是食品添加劑嘛,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客觀的。
添加劑的目的是為了呈現或維持食物更好的狀態,但是需要遵守嚴格的標準和依據。而我們要說的重點,並不是添加劑的好壞,而是冰激凌雪糕中的添加劑究竟起到什麼作用。不要歪樓!
冰激凌雪糕裡添加的基本上是乳化劑和增稠劑這兩類。
增稠劑,目的就是讓雪糕冰激凌在凍結前後更黏稠,張力更大,能混入的空氣更多,膨脹的體積也更大,甚至可以掛壁或倒杯不灑。在配料表裡,增稠劑一般都叫「xx膠」。
土耳其冰激凌倒過來也不會灑,但並不是因為裡面有增稠劑,而要裡面添加了「蘭莖粉」,裡面含有甘露聚糖等多糖類物質,讓冰激凌變得特別粘稠。
乳化劑的作用,是讓奶油和水能儘量均勻分布或安穩結合。
畢竟水油不相容嘛,這兩種物質沒有乳化劑的話,時間長了肯定就會各自「抱團」。
乳化劑在食品工業裡很重要,不光在冰激凌中,肉製品啊、奶製品啊、巧克力啊等很多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
它們的名字,以「磷脂」或者「xx酯」居多。
▲某巧克力豆配料表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冰激凌和雪糕的配料表中,有些添加劑是沒有寫名字的,而是用數字編號。
▲這款雪糕的乳化劑和增稠劑用的都是數字編號
這沒什麼問題,因為這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添加劑有專利或者配方的商業機密。
咱們不需要看懂。
知識點講完了,沒啥可總結的。反正說了這麼多,下次你去買雪糕,一定會緊張兮兮地去看人家的配料表,然後買了你最想吃的那個。
就這樣戛然而止吧。
估計你們也好久沒看到這樣風格的結尾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