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歌手趙傳,在90年代初推出了一隻歌曲《我是一隻小小鳥》(李宗盛作詞、作曲),歌曲推出後愛到廣泛的歡迎和喜愛,也成為趙傳的代表作品之一,在2010年12月12日「華語金曲獎」30年經典評選榮獲「30年30歌」「華語金曲獎」。
歌中有「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
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常見在高空中展翅盤旋的雄鷹,列陣飛行的大雁,萬裡遷徙的天鵝,這些都是體形較大的「大鳥」。對於它們來說,是有點「天高任我飛」的意思的,但他們的飛行高度同樣也是有限制的,並不是總能任意地高飛。
對一些喜鵲、烏鴉等體型的鳥類來說,飛行高度就低了一些。而小巧的燕子和鴿子及一些遷徙類的小型候鳥卻既能飛快,又能飛高,據說燕子在遷徙時能飛到3000米以上呢!
對於小型的麻雀,那是很難高飛的;而雞、鴨、鵝等家禽,飛行的能力就更差了。
鳥類的飛行和飛機飛行一樣也是遵循空氣動力學的。能否高飛,除了和鳥類的覓食和遷徙習性有關外,主要還和它們的體重、翼長、力量、耐力、對溫度和氧濃度的適應性等有關係。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氣壓和溫度越低,空氣密度越小,這就是雄鷹、大雁、天鵝等鳥類不能再高飛的原因。據說,1973年,曾有一隻兀鷲在象牙海岸約11278 m的高空與一架飛機相撞,這可能是鳥類飛行最高高度的記錄。據說,天鵝、斑頭雁等鳥類能飛越8800多米高的珠峰。
而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空氣中僅有8.51%的氧氣含量,最高溫度才大約零下17度,常有5級以上的大風,不是一般的鳥類能承受得了的。所以,大型善飛的鳥類,飛行高度受限的主要原因是空氣、溫度和風力的影響。
喜鵲、烏鴉等雖然也有較大的翅膀,但要高飛和遠行,它的力量和耐力就差得遠了。
雞、鴨、鵝等家禽,因為翅膀退化的嚴重,有那一身的肉贅累著,勉強飛上幾十米就不錯了。
鴿子、燕子因為體重與翅膀長度相比更為合理,所以,它們的飛行能力是很強的,高飛的能力也不錯。
對於小麻雀來說,小小的翅膀,肥墩墩的體型,想高飛,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低空飛行,也不像燕子那樣瀟灑、靈巧,它們只會近距離地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從一個房頂飛到另一個房頂,反正,飛行一段距離,就趕緊找個目標落下來,想高飛、遠飛,對他們來說是太難了。對於其它的觀賞類小鳥也是一樣。
所以,對於一隻小小的鳥兒來說,想要高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那就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