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初探」第一篇《最會跳舞的德語學生or最會德語的dancer?》推出後,在微博和公眾號獲得了1500多次的閱讀量。我和小王互相鼓勵,隔屏擊掌。我是一個典型70後,小王是一個非典型99後,但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的溝通毫無障礙,我們希望自己的嘗試能被更多人看到,我們相信總會有人從中獲得力量。
「生涯初探」是一個公益平臺,將不定期請大學生來展現TA的大學體會和專業感受以及對未來的初步規劃,以期讓青少年和父母們看到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提供多元發展視角。歡迎更多的大學生加入我們!
今天,讓我們請出第二位大學生:來自劍橋的小菡!
2019年12月,小菡在劍橋聖約翰學院參加Christmas formal晚宴
小菡
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大三學生
基礎教育的9年在常州市實驗小學和武進前黃實驗中學度過
高中前兩年就讀於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
高中後兩年就讀於上海領科A-level國際學校
小菡返回英國沒多久,還在隔離期的她通過微信以文字方式接受訪談。
她給我的最初印象是很有禮貌且為他人著想的年輕人。前天和她加了微信打了招呼後,昨晚她主動來約訪談時間。因為時差關係英國比我們晚7個小時,北京時間18:30分左右,她說現在就可以開始,「不然晚一點的話您那邊要休息了」。暖心。
說是訪談,其實我更想看到大學生原汁原味的思考,於是剛開始會發一個量身定做的採訪提綱過去,小菡愉快地接受了,2個多小時後發來了word文檔。於是,看到了一個學數學的女孩將自己的生涯故事娓娓道來還金句頻出。感動。
接下來就細節展開具體訪談,小菡一直在線,有問必答、非常耐心。初稿出來後審核沒通過,於是在主編的要求下將問題再次挖深挖細,時間晚了我提議以後再做,小菡沒有拖延而是馬上認真思考、不斷完善,體現了劍橋學生的高效精神和專業素養。就這樣,二人搞到了北京時間的凌晨12點後。抱歉。
學習經歷
我其實從小就不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小學五年級以前成績一直中等,什麼「品學兼優」「三好學生」的稱號基本與我無緣,經常放學以後還要被老師留在教室改當天的錯題或者默寫什麼的。那個時候我練就了一個「本領」,就是模仿爸爸的籤名,因為經常數學考試只能考六、七十分,不敢拿給爸爸籤字哈哈哈。但是轉機發生在五年級之後,那時候爸媽送我去上新東方少兒泡泡英語,不知道怎麼的我在那個機構裡學得特別好,重點是學得特別開心(這裡不是安利)。在那個機構裡每次英語測驗都是最高分之後,機構裡所有老師就都認識我了,而且還很喜歡我,經常給我吃小餅乾哈哈哈,和在學校裡做個小透明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所以當時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可能是突然「開智」了吧,從那時候起我的英語和數學從低於平均分慢慢考到班級前幾名了,也沒費什麼功夫,大概是「開悟」了吧。
上了初中以後就擺脫了那個「讓人操心的小孩」的標籤,在初中英語老師的鼓勵下充分調動了我英語口語的特長,獲得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省級英語口語演講大賽的一、二等獎,後來通過自主招生進了前黃高中的創新班,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數學和英語。但那時候我還沒有發現對數學的熱情,只是在應試教育下完成著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而已。
高二的時候感覺自己是個憤青,看到了國內教育體制和高考體制的弊端,並且多少抱著一些「想出去看世界」的心態,於是決定出國讀大學。在眾多國際課程中選擇了英國A-level,因為英國和中國都是古老的國家,在教育體制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英國大學注重學術,這一點很吸引我,於是去了上海,後來在國際學校裡的生活以及申請大學的經歷又是個漫長的故事了...
大學體會
劍橋大學坐落在劍橋市-劍橋郡-英格蘭,整個城市因為這個大學的建立而發展起來,風景優美,讓人陶醉,牛津的環境和劍橋比起來更商業化,讓人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更多一點,倫敦就更不用說(純粹個人感受,不喜勿噴)。
通向西劍橋的一條小路,風景特別好
小菡經常去那裡跑步
大一那年的感受,打個比方,就像一隻飛上雲端的小鳥,以為只有自己飛到了那麼高,但飛上去之後發現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小鳥也飛到了雲端,有些可能是大鳥,有些是羽毛鮮豔的漂亮鳥,有些更高能力者甚至飛出了大氣層,而我可能還需要努力扇動翅膀才能保持自己不掉下去。
高中的時候獲得了Euclid Maths Contest Distinction(歐幾裡得數學競賽優秀)並且位列全球前5%,BPhO Bronze(英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銅獎),Grade 1 in STEP I,II,III(劍橋大學數學專業入學考試三捲成績均為一等)。但這些成績到大學後和我身邊的同學比起來都不值得一提,我終於體會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感覺。
現在都流行一種說法就是:不要和別人比,和過去的自己比就行了。這話沒有錯,我那時候也曾經歷過一段和別人比較之後陷入自卑的階段。但是後來就想通了,因為爬山的時候如果總往後看就會掉下去,和優秀的人比較的意義不是意識到自己有多差勁,而是觀察一下TA獲得成就的原因,比如時間管理的能力,堅韌的品質,樂觀的心態,或者對待朋友「拔刀相助」的勇氣哈哈哈。總之,和別人比,只有學到點什麼才不會消極下去。後來,除了特別功利地默默學習他們的優點之外,我開始享受他們帶給我的靈感和不一樣的世界觀,開始真誠地欣賞每一個身邊的人,這是我大一除了數學專業知識之外學到的東西。
大二的時候,小鳥的羽翼漸漸地豐滿了起來,也變得更加有力量了,發現自己可以飛到更高一點的雲上了,開始和很多大鳥們站在了一起。學術上獲得了導師們的肯定之後也變得更加有自信了。到了大三,也就是現在,則不斷告誡自己要保持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同時小鳥也在努力尋找更高的那片雲並努力飛上去。
專業感受
我就讀的是數學專業,大一剛進去的時候大家都是「數學」專業,從大二開始慢慢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分支,基本上分為純數、應用數學、統計三個大方向。我走上了統計的道路,選的大多數課程也是統計相關的,另外會選一兩門有意思的學科(機器學習、密碼學、邏輯學等)。
劍橋流傳著一個「學科鄙視鏈」:學數學的看不起學自然科學的,學自然科學的看不起學工程的,學工程的看不起學經濟的,學經濟的看不起學其他人文科學的(當然只是大家聊天時候互相鄙視,平時都是好朋友哈哈哈)。數學作為鄙視鏈的頂端,是因為劍橋大學給數學研究項目撥款比較多,而且每年會聘請世界各地的知名數學家來授課,還有就是平時上課時不時就會學到校友發明的理論哈哈哈。學了兩年數學之後發現,數學是很純粹的一門學科,很多時候鑽研一道題會想好幾個小時,很喜歡那種簡簡單單只做一件事並且把它做到最好的感覺。
劍橋大學的數學學位在招聘市場也很有說服力,因為HR首先會認可你的學習能力,會認為既然你已經在劍橋三年艱苦的數學學習中挺過來了,那麼你肯定特能吃苦,肯定具有很好的時間管理能力,並且學東西學技能肯定很快。
生涯初探
我是從高三下學期開始做規劃的,網上做過MBTI職業性格測試,我是INTP-T,這種人邏輯思維能力強,比較理性,所以我覺得自己應該比較適合做技術性強一點的工作。然後高四上學期開始申請。一開始在數學和工程之間猶豫,最後還是受一位牛津數學系畢業的老師的影響做了選擇。可能被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吧。他是我在上海讀高中時的高數老師,他有自己的一套很嚴謹的思維體系,上課的時候或者生活中與他交談都能感受到。後來當我在糾結申請牛津還是劍橋的時候,他建議我選的劍橋,可能他覺得我的氣質比較契合劍橋一點?然後那個時候我關注了很多海外求職公眾號,和其他專業相比它們誇數學的頻率要高一點,從它們整理的每個專業畢業之後的去向和年薪的數據中我也發現了數學在求職市場的巨大競爭力。
所以我想乾脆就學數學,因為數學是基礎學科,很多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想法和思維都和數學有關。我一直都明確的一點是,對我來說在本科階段紮實數理方面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為不管以後是就業還是做科研,這個都很重要。
經過調查我還發現,數學專業就是個「萬金油」。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讀數學專業出來就是做數學老師,當然從事教育行業是一種選擇,但更多的數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從事投行、保險公司、科技公司或者諮詢公司設置的相關崗位工作。因為數學專業作為「所有科學的基礎學科」,會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字分析能力,在這個數位化和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很需要數學專業的優秀人才的,讀完數學本科可以繼續選擇一個比較職業導向的碩士研究生,比如數據科學、金融數學、精算、機器學習等等。
接下來的申請劍橋數學系,不僅需要A-level(英國高考) A*A*A的成績,雅思7.5分,還需要通過劍橋大學自己出的入學考試,也就是上面我提到的STEP考試的一等成績。STEP考試的難度不亞於國內數學奧賽,沒有什麼訣竅,都是刷題刷出來的,雅思最後是拿到8分的成績。除去標化成績之外還需要寫兩份個人陳述,描述一下為什麼申請劍橋數學的理由。以及要去劍橋參加面試,面試的內容基本就是當場做題給教授看,需要流利地把題目講解出來,很多題目教授是知道你做不出來的,所以比較考驗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整個申請過程持續了一年的時間,和國內高考不同,這個是持久戰。
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其實是從大一開始的,因為身邊的同學從大一開始就在積極地去參加招聘會活動和網申實習。我打算投身金融行業,一開始想嘗試做精算,但是覺得通過考試晉升這條路有點「保守」,想做一些比較刺激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後來大二末的時候通過和學長學姐的交流發現了量化分析這條路,然後就開始著手準備這方面的實習申請了。金融行業現在的趨勢也是不斷「科技化」,世界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CEO笑稱他們是一個「科技公司」,所以我認為未來金融行業會依靠科技吃飯,交叉領域的人才缺口比較大,多學幾個技能不是壞事。
因為也是剛確定這條量化分析和風險管控的職業規劃,所以感覺未來會稍微清晰一點了,準備起來也更有頭緒一點,至少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但是世界變化莫測,去年的人們也不曾預料到今年全世界遭遇的新冠疫情,所以我對於「職業規劃」的觀點是,與其早早的確定好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我要做什麼工作,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先確定一個大方向,多積累一些經驗能力,多學習一些重要的技術(比如多學一門程式語言,或者多發展一個愛好),讓自己隨時都能在變幻莫測的人才市場裡靠自己的能力脫穎而出。比如可能我現在的目標是量化分析,但工作了5年以後我會選擇數據分析,這些都說不準。
至於我現在想從事的金融行業的「中後臺量化分析和風險管控」,通俗地說就是「金融行業的統計建模和風險管理工作」。我的初步打算是想在國外積累一些工作經驗,然後回國工作。為了將來更好地從事這份職業,我已經有過在中國銀行的實習經歷以及劍橋大學的暑期科研項目,做的是疫情數據分析建模。然後打算明年暑假在英國找一份量化分析的實習。
小菡是我認識十二年的前同事的女兒,她和已經出場的小王以及將來要出場的一些年輕人曾是童年的玩伴。眼睛一眨,娃娃已然成為「後浪」。小菡說,爸媽給她的教育不是「虎爸狼媽」那種,就是想讓她做個快樂的孩子。小的時候學舞蹈和鋼琴,後來都沒堅持下來,爸媽也沒有逼她一定要堅持下去,所以大概就是普通的小孩+普通的家長吧。還有一點爸媽做的好的地方,就是沒有阻止她選出國這條路,支持她的選擇。小菡小時候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從小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會迎來自己的春天。教育的目的在於喚醒而不是塑造,知識絕非他人所能傳授,而是孩子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的。小菡長大後的思考啟發我們:即使剛開始不那麼明確將來要學什麼做什麼,但只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技多不壓身的同時方向也會漸漸明晰。祝福這只在劍橋學數學且喜歡數學的小小鳥,相信你會飛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