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留置針引起的壓力性損傷

2020-12-22 騰訊網

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是指為了診斷和治療而有計劃地使用醫療器械,由於體外醫療器械產生壓力而造成患者皮膚和/或皮下組織(包括黏膜) 的局部損傷,通常完全符合器械的式樣或形狀。

研究表明,四肢關節較頭、面、頸等部位發生MDRPI的比例低,且主要由外固定和保護裝置引起。安全型留置針因其材質柔軟、留置時間通常為72~96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因此較少報導有老年患者因安全留置針引起MDRPI。

本文分享1例老年患者發生二期MDRPI的案例。

案例介紹

2020年8月9日,皮膚護理小組收到急會診申請。

基本信息:王某,男,83歲。診斷:結腸癌術後1年、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肺氣腫、前列腺增生。

經過描述:

患者3日前予左手背留置套管針,每日遵醫囑靜點補液治療約1 500 ml,過程順利。

1日前(2020年8月8日)責任護士查房中發現患者套管針回血暢,血管通透性增加,雖處於封管狀態但左手手背輕度水腫,故拔除套管針。當時可見手背發紅,與套管針針翼形狀相同,予安爾碘消毒。

2020年8月9日查看患者左手背部發紅區域較前加深,散在小水泡融合、破潰,局部皮膚散在破皮。患者主訴前日晚洗澡,創面未覆蓋。

請皮膚小組急會診,給予護理指導。

一、會診內容(2020年8月9日)

皮膚護理小組成員、責任護士、護士長共同查閱病例及床旁看患者:

患者左手背輕度水腫,左手背中下位置可見套管針針翼形狀皮損大小約1.5 cm X 3.5 cm,創面100%紅色、有少量滲液、散在淡黃色小皰疹,見圖1,疼痛評分2分。

圖12020年8月9日患者左手背情況圖

二、會診意見

皮膚診斷:左手手背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二期)。

傷口處理:

1.傷口造口失禁專科護士每日評估。

2.創面處理:碘伏擦拭待幹(廣譜殺菌、減少滲液)生理鹽水擦拭(清洗)局部塗抹適量多粘菌素B(控制感染、止疼)外覆敷料覆蓋(保護創面)。換藥頻次:每日1次。見圖2。

3.暫避免左手再次留置套管針,防止局部皮膚受到壓力、摩擦力等刺激。

4.指導患者保持敷料清潔乾燥,避免潮溼。

5.休息時患肢墊軟枕並抬高,以減輕水腫。

圖 22020年8月9日換藥圖

三、患者轉歸(2020年8月12日)

每天按上述方法換藥,創面滲液減少、疼痛緩解、炎症控制(散在小皰疹吸收,顏色轉為暗紅色)。向患者講解可選用適當新型敷料促進傷口癒合,但患者自覺創面已癒合,拒絕再應用藥物及新型敷料。考慮到創面已呈現癒合趨勢,故停止局部塗抹多粘菌素B,動態觀察。換藥3天的效果對比見圖3。

圖 3換藥3天效果對比圖

四、患者出院(2020年8月13日)

局部表皮新生,部分壞死表皮開始脫落,見圖4。

圖4患者出院時左手手背狀況圖

五、延續性護理(2020年8月18日)

出院一周後通過微信隨訪,患者表示創面癒合,對換藥效果滿意,見圖5。

圖 5出院後隨訪

(患者本人拍攝)

六、知識擴展

1.預防MDRPI的措施並不複雜,確保醫療器械型號合適且佩戴適宜,避免過多的壓力。

2.每日檢查醫療器械下的皮膚,查看是否出現壓力性損傷。

3.保持醫療器械下皮膚清潔乾燥,定時調整醫療器械位置使壓力重新分布。

七、原因分析

護士因素

1.未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操作:

(1)留置套管針前消毒液是否乾燥;

(2)固定套管針時皮膚是否處於高張力狀態;

(3)是否使用無張力貼膜固定。

2.專業知識存在盲點,未認識到水腫對皮膚的影響。

3.宣教不到位。

患者因素

1.患者高齡,皮膚退化萎縮,感覺變遲鈍。

2.高齡且合併糖尿病,均影響傷口癒合速度。

3.末梢循環功能差,靜脈補液後易出現肢端水腫。

4.患者因拒絕應用空調等降溫設備,故屋內溫度較高,套管針下皮膚易處於潮溼狀態。

5.患者依從性差,護士已指導創面不能沾水洗澡,患者沒有足夠重視,拔針當日便洗澡。

八、改進措施

1.重新鞏固靜脈留置針流程,強化細節:

如消毒液待幹、貼膜固定前避免皮膚處於高張力狀態,避免工作中忽略操作規範的細節。

2.加強巡視、仔細觀察:

高齡患者整體機能退化,對疼痛、腫脹等感覺均遲緩,易出現「患者沒有主訴但實際已有問題發生」的情況,加強巡視、仔細觀察,發現不易察覺的輕度水腫等情況,及早給予處理。

3.提高風險意識:

對於高齡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應提前給予幹預,降低發生風險,如大量輸液時輸液側肢體可墊軟枕,適度抬高促進循環回流,預防並減輕腫脹。

4.加強宣教、細化宣教內容:

巡視病房過程中注意對宣教內容的強化,引起患者重視,提高患者依從性。

5.發現皮膚問題,及時請皮膚小組會診,必要時請皮科醫生會診。

九、小結

由於留置套管針期間需貼膜固定,不能做到調整器械位置、每日檢查醫療器械下的皮膚,因此手背套管針翼下的壓力傷非常值得關注!通過對本案例的原因分析,可對日後套管針翼引起MDRPI的預防起到警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泠.2014 版國際《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5):577-580.

[2] 王梅潔,李建萍.醫療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誌,2020,37(7):62-65.

[3] 張穎,孫一丹.醫療器械相關性壓瘡的預防及護理現狀[J].天津護理,2018,26(1):117-119.

作者:張笑 田麗 梁思遠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來源:「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氣管插管引起唇部壓力性損傷,護士哪裡做錯了?
    至2020-6-26 08:00,患者仍留置氣管插管,並間斷呼吸機輔助呼吸。唇部出現壓瘡的原因1、局部長期潮溼:長期留置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經氣管插管處氣道溼化,導致患者呼吸產生大量水分以及口腔分泌物,增加了潮溼環境對皮膚的刺激和唇面部壓力性損傷 發生的風險。
  • 攜手助力,遠離壓力性損傷,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世界壓力性損傷...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佔老齡人口18.3%,人口老齡化使得老年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很多患者因各種疾病癱瘓在床,不知道壓力性損傷發生後的嚴重性,更不知道如何預防,身邊發生壓力性損傷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一到醫院來就診皮膚已是潰爛不堪,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痛苦,也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
  • 留置針和普通打針有什麼區別,關於寶寶打留置針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穿刺時,外套管和針芯會刺入寶寶的血管,確認導管送入血管後護士就會將鋼製的針芯拔出,柔軟的外管套會留在血管內。軟管套在血管內處於漂浮狀態,不會對靜脈內部造成損傷。開放式留置針問世於1962年,一直到90年代才進入中國的手術室,儘管過了這麼多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它有所了解,留置針相比傳統的鋼針有很多優勢,接下來就和大家細細說來。
  • 留置針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防範措施及處理方法
    靜脈留置針又稱靜脈套管針,它的使用能減少患者因反覆靜脈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對打針的恐懼感,減輕了其焦躁情緒,因其操作簡單、使用方便、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保護血管,隨時進行輸液治療,減輕護士的工作量,因而靜脈留置針在臨床廣泛應用。輸液外滲在臨床十分常見,一般認為是由於操作者穿刺時刺破血管壁或針頭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內而引起液體滲漏。
  • 留置針拔除後穿刺點感染,應該怎麼辦?
    胡東方等報導了4例成年人拔除留置針以後出現的穿刺點感染,通過原因分析,認為根本原因是患者拔針時已經有靜脈炎症狀,拔針後未及時處理靜脈炎導致的穿刺點感染。有報導使用水膠體敷料固定有滲血的PICC導管,引起穿刺點感染,使用銀離子敷料後痊癒。水膠體敷料並不是萬能的,更適用於慢性難愈性傷口如壓力性損傷、靜脈性潰瘍等,對於診斷明確的穿刺點感染,有針對性的使用抗生素軟膏和硼酸洗液溼敷起效更快。05如果在拔除時穿刺點發紅應怎麼辦?
  • 留置針扎不好?關於靜脈留置針那些事兒,都在這篇!
    解 讀 現在,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上已經很普遍,在ICU、急診、手術病人以及兒科,留置針已經普及應用,醫院內隨處可見手上、胳膊上留置有留置針的患者,留置針可謂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基礎操作。
  • 靜脈留置針併發症這麼多,手把手教你如何輕鬆應對
    護理對策:護理人員要有過硬的技術操作能力,熟練掌握靜脈留置針的操作規程及技巧,穿刺時動作要輕穩、準確,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及留置針,提高穿刺成功率,才能有效避免或減少皮下血腫的發生。在輸完之後用生理鹽水衝管,並縮短留置時間,一般不超過3d。發現液體滲漏時,立即停止輸液,更換部位和留置針重新穿刺。同時,囑咐患者抬高患肢並制動,以減輕水腫。根據滲漏的範圍、程度、藥物種類,選擇不同處理方法,臨床常用冷敷、熱敷、藥物外敷、局部封閉及物理治療等方法。
  • 關注壓力性損傷,從現在開始——貴州省人民醫院開展「世界壓力性...
    11月19日,是第八個「世界壓力性損傷預防日」,為普及壓力性損傷防治措施,貴州省人民醫院手術室在門診大樓一樓舉行預防壓力性損傷知識健康教育及科普宣傳活動。據了解,本期活動的主題是「關注壓力性損傷,從現在開始」,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壓力性損傷,有效地預防壓力性損傷。
  • 留置針堵管,是拔針還是強行衝管?
    「昨天剛扎的留置針,今天怎麼就堵了? 」這幾乎是每位護理人員都遇到過的問題,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若處理不當,可使血凝塊或不溶性微粒進入血液循環,而造成微小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最終可引起組織缺氧。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如何處理?請您繼續往下看。
  • 掌握兒童留置針居家護理10大要點,寶寶安全,媽媽安心
    軟套管在血管內會呈漂浮狀態,這樣,就會減少對靜脈內壁的損傷,能很好的保護寶寶的血管。 靜脈留置針其實從1962年就被發明出來,到現在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大部分意外情況會被及時、得當解決處理的,不會留下後遺症。
  • 臨床護士一定要知道的留置針注意點
    導語 你曾為留置針困擾過嗎? 臨床上使用留置針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好多問題依然會困擾我們。比如: 留置針留多久? 如果沒在規定時間內更換留置針,出現了靜脈炎怎麼辦?
  • ...如何安全投入工作?如何避免頻繁戴口罩引起的皮膚損傷?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如何安全投入工作?如何避免頻繁戴口罩引起的皮膚損傷?(234)如何避免頻繁戴口罩引起的皮膚損傷?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劉潔 長時間佩戴口罩後造成的局部皮膚、皮下組織的壓力性損傷,屬於一種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主要在長時間受壓的部位出現,比如鼻部、面頰、顴部或者耳廓後面。
  • 門診輸液室推廣留置針的使用
    為減輕患兒痛苦,減少家長顧慮,輸液室推出了一項新服務——靜脈留置針。該技術因受護理條件等限制,以前只用於住院病人。今年9月份,科室派多名護士去上級醫院專門進修留置針技術,科室內部以小講課、小比武的方式,相互切磋,悉心探討,在熟練掌握這一技術之後,我們於10月份正式將留置針技術應用於門診輸液。
  • 留置針拔除後針眼感染化膿,罪魁禍首竟然是這個
    近日,筆者所在的靜療群裡有人提問:留置針拔出後發現針眼部位有結痂,周圍有一圈白黃色、約1.5cm左右的紅腫硬塊該如何處理。其實,在臨床中,這種現象很常見,大都是感染所致。總的來說就是,導致此次感染事件的直接原因包括:患者免疫力低、消毒劑種類選擇不當、導管留置時間過長、護士操作不熟練、患者有靜脈炎症狀未及時處理。間接原因包括:醫護人員手衛生、病房清潔度低。
  • 2019甘肅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知識點:物理性損傷及防範措施(壓力性損傷)
    2019甘肅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知識點:物理性損傷及防範措施(壓力性損傷) 壓力性損傷 常見有因長期受壓所致的壓瘡,因高壓氧艙治療不當所致的氣壓傷。2.壓瘡的預防措施如下:(1)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①定時翻身, 翻身的間隔時間視病情及受壓處皮膚情況而定,一般每兩小時翻身一次,必要時30分鐘翻身一次,並建立床頭放省級路卡。②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
  • 都是輸液打針,一次性靜脈輸液針與靜脈留置針應該怎麼選?
    王奶奶因長期住院需長期輸液扎針,手上因使用一次性靜脈輸液針帶來的不舒適鼓了個小包兒。 早前,護士們建議奶奶選擇留置針進行輸液治療,但奶奶擔心留置針會給自己日常行動造成不便而拒絕。 這一次,護士長又拿出圖紙和奶奶耐心的解釋,再次給奶奶科普留置針的優點。
  • 兒童輸液留置針部位選擇和穿刺技巧
    估計每個兒科護士都聽過家屬這樣的抱怨: 「護士,我們不想扎頭上,我怕他晚上睡覺會把留置針蹭掉……」 「不行不行,我家寶寶手總是亂動,留置針扎手上會跑針的……」 「什麼?
  • 壓力性尿失禁專業解讀,我們幫你整理好了!
    在各種類型的尿失禁中,壓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最為常見。國際尿控協會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將其定義為:患者在運動、打噴嚏或咳嗽等腹壓突然增加的情況下,出現不自主的尿液溢出。並不是由於逼尿肌收縮或膀胱壁對尿液的張力壓所引起。
  • 423萬個低值耗材,中標結果公布:BD、貝朗、駝人…|留置針|使用率|...
    如密閉性留置針含DEHP普通型入圍名單包括蘇州碧迪、山東新華安得、江西科倫等械企;密閉性留置針不含DEHP安全型入圍名單包括蘇州碧迪、浙江康德萊、貝朗醫療等械企;開放性留置針含DEHP普通型入圍名單包括威海潔瑞、蘇州碧迪、河南駝人等械企。
  • 固定留置針Y型接頭,我們使用「肉貼貼」
    靜脈留置針現已廣泛用於臨床,不僅可以保護血管膜,減少穿刺的次數,和穿刺帶來的痛苦,而且便於及時搶救,可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在臨床中,如果護理人員操作不當,發生透明敷貼卷邊或Y型接頭固定不良,那麼會增加非計劃性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