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是指為了診斷和治療而有計劃地使用醫療器械,由於體外醫療器械產生壓力而造成患者皮膚和/或皮下組織(包括黏膜) 的局部損傷,通常完全符合器械的式樣或形狀。
研究表明,四肢關節較頭、面、頸等部位發生MDRPI的比例低,且主要由外固定和保護裝置引起。安全型留置針因其材質柔軟、留置時間通常為72~96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因此較少報導有老年患者因安全留置針引起MDRPI。
本文分享1例老年患者發生二期MDRPI的案例。
案例介紹
2020年8月9日,皮膚護理小組收到急會診申請。
基本信息:王某,男,83歲。診斷:結腸癌術後1年、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2型糖尿病、肺氣腫、前列腺增生。
經過描述:
患者3日前予左手背留置套管針,每日遵醫囑靜點補液治療約1 500 ml,過程順利。
1日前(2020年8月8日)責任護士查房中發現患者套管針回血暢,血管通透性增加,雖處於封管狀態但左手手背輕度水腫,故拔除套管針。當時可見手背發紅,與套管針針翼形狀相同,予安爾碘消毒。
2020年8月9日查看患者左手背部發紅區域較前加深,散在小水泡融合、破潰,局部皮膚散在破皮。患者主訴前日晚洗澡,創面未覆蓋。
請皮膚小組急會診,給予護理指導。
一、會診內容(2020年8月9日)
皮膚護理小組成員、責任護士、護士長共同查閱病例及床旁看患者:
患者左手背輕度水腫,左手背中下位置可見套管針針翼形狀皮損大小約1.5 cm X 3.5 cm,創面100%紅色、有少量滲液、散在淡黃色小皰疹,見圖1,疼痛評分2分。
圖12020年8月9日患者左手背情況圖
二、會診意見
皮膚診斷:左手手背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二期)。
傷口處理:
1.傷口造口失禁專科護士每日評估。
2.創面處理:碘伏擦拭待幹(廣譜殺菌、減少滲液)生理鹽水擦拭(清洗)局部塗抹適量多粘菌素B(控制感染、止疼)外覆敷料覆蓋(保護創面)。換藥頻次:每日1次。見圖2。
3.暫避免左手再次留置套管針,防止局部皮膚受到壓力、摩擦力等刺激。
4.指導患者保持敷料清潔乾燥,避免潮溼。
5.休息時患肢墊軟枕並抬高,以減輕水腫。
圖 22020年8月9日換藥圖
三、患者轉歸(2020年8月12日)
每天按上述方法換藥,創面滲液減少、疼痛緩解、炎症控制(散在小皰疹吸收,顏色轉為暗紅色)。向患者講解可選用適當新型敷料促進傷口癒合,但患者自覺創面已癒合,拒絕再應用藥物及新型敷料。考慮到創面已呈現癒合趨勢,故停止局部塗抹多粘菌素B,動態觀察。換藥3天的效果對比見圖3。
圖 3換藥3天效果對比圖
四、患者出院(2020年8月13日)
局部表皮新生,部分壞死表皮開始脫落,見圖4。
圖4患者出院時左手手背狀況圖
五、延續性護理(2020年8月18日)
出院一周後通過微信隨訪,患者表示創面癒合,對換藥效果滿意,見圖5。
圖 5出院後隨訪
(患者本人拍攝)
六、知識擴展
1.預防MDRPI的措施並不複雜,確保醫療器械型號合適且佩戴適宜,避免過多的壓力。
2.每日檢查醫療器械下的皮膚,查看是否出現壓力性損傷。
3.保持醫療器械下皮膚清潔乾燥,定時調整醫療器械位置使壓力重新分布。
七、原因分析
護士因素
1.未按照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操作:
(1)留置套管針前消毒液是否乾燥;
(2)固定套管針時皮膚是否處於高張力狀態;
(3)是否使用無張力貼膜固定。
2.專業知識存在盲點,未認識到水腫對皮膚的影響。
3.宣教不到位。
患者因素
1.患者高齡,皮膚退化萎縮,感覺變遲鈍。
2.高齡且合併糖尿病,均影響傷口癒合速度。
3.末梢循環功能差,靜脈補液後易出現肢端水腫。
4.患者因拒絕應用空調等降溫設備,故屋內溫度較高,套管針下皮膚易處於潮溼狀態。
5.患者依從性差,護士已指導創面不能沾水洗澡,患者沒有足夠重視,拔針當日便洗澡。
八、改進措施
1.重新鞏固靜脈留置針流程,強化細節:
如消毒液待幹、貼膜固定前避免皮膚處於高張力狀態,避免工作中忽略操作規範的細節。
2.加強巡視、仔細觀察:
高齡患者整體機能退化,對疼痛、腫脹等感覺均遲緩,易出現「患者沒有主訴但實際已有問題發生」的情況,加強巡視、仔細觀察,發現不易察覺的輕度水腫等情況,及早給予處理。
3.提高風險意識:
對於高齡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應提前給予幹預,降低發生風險,如大量輸液時輸液側肢體可墊軟枕,適度抬高促進循環回流,預防並減輕腫脹。
4.加強宣教、細化宣教內容:
巡視病房過程中注意對宣教內容的強化,引起患者重視,提高患者依從性。
5.發現皮膚問題,及時請皮膚小組會診,必要時請皮科醫生會診。
九、小結
由於留置套管針期間需貼膜固定,不能做到調整器械位置、每日檢查醫療器械下的皮膚,因此手背套管針翼下的壓力傷非常值得關注!通過對本案例的原因分析,可對日後套管針翼引起MDRPI的預防起到警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泠.2014 版國際《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解讀[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5):577-580.
[2] 王梅潔,李建萍.醫療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誌,2020,37(7):62-65.
[3] 張穎,孫一丹.醫療器械相關性壓瘡的預防及護理現狀[J].天津護理,2018,26(1):117-119.
作者:張笑 田麗 梁思遠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來源:「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