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與表達在國考行測中考察的力度都比較大,而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考察的題量比較多的,考察力度比較大的,難度也是比較高的就是邏輯填空的部分了。詞語的考察除了基本的詞彙量的考察之外,也考察詞語之間的差異的辨析。我們在做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相似的詞語或者相近的詞語的考察,面對這些詞語很多考生就會覺得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從何入手來進行分析。今天中公網校就具體說一說如何更好地掌握詞語之間的差異角度。
詞語之間的差異角度有很多,但是考察的最為廣泛的就是含義側重的角度。含義側重就是指考察的詞語之間意思非常的相似,但是在所指對象和表達的側重點上均存在不同。下面結合例題給大家講解一下含義側重的辨析角度應該如何去操作。
二、示例精講
例:馬航MH370上發生了什麼,依然是一個難以揭開的謎團。在飛機黑匣子最終找到之前,具體細節的付之闕如、權威渠道的口徑不一、官方消息的前後矛盾,讓飛機的去向 ,也給圍繞此事進行的各方解讀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撲朔迷離 B.虛無縹緲 C.錯綜複雜 D.眼花繚亂
中公解析:要做好邏輯填空的題目,我們需要兩手抓,即宏觀上了解整個材料的語境和詞語之間的具體差異的分析。
首先閱讀材料就可以知道說的是馬航事件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再加上馬來西亞政府提供的信息口徑不一、前後矛盾,讓人摸不清真相,馬航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在還看不清楚。所以在橫線處要填的詞語意思要滿足「看不清,還弄不清楚的意思」。接著再來觀察一下詞語,四個成語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清楚。撲朔迷離:撲朔:亂動。迷離:眼睛半閉。原指難辨雌雄的兔子,比喻辨認不清男女,後來形容事情錯綜複雜、紛亂模糊,不容易看清真相。一般作謂 語、定語;虛無縹緲:虛無:空無。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形容空虛渺茫。 指看不見、摸不著,虛幻但又實際存在的東西。作謂語、定語,這個詞語是不能滿足我們語境需要的,馬航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不能用「虛無縹緲」,排除B;錯綜複雜:錯:交錯,交叉;綜:合在一起;錯綜:縱橫交叉。形容事物之間聯繫複雜。作謂語、定語,同樣也不能滿足語境要求,排除C;眼花繚亂:形容眼前看到的景象複雜紛繁,使人感到迷亂,無法辨清,中性詞,主謂式,這個詞語重點強調的是看到的事物,不滿足語境,排除D。故正確答案為A。
中公網校相信大家通過這個例題可以發現雖然詞語之間意思好像都差不多,但是還具體詞義上還是由差異的,況且我們的詞語一定要契合語境。含義側重希望大家都能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