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步知公考行測風暴公眾號,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初學行測的小夥伴會經常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知道每天該學多少課程,該做多少題,我一般是建議大家每天學習3-4節視頻課,前期先學課程,對知識點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後再來進行刷題訓練。
每節課的難易程度不同,同一節課對於不同的小夥伴來說難易程度可能也會有所差異,並且每個人的學習時間多少並不一致,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一樣,因此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調整的。
行測到底怎麼學,有哪些經驗可以提前了解?今天來給大家分享幾位上岸學霸的行測學習經驗,無論你是初識行測還是已有一定的基礎,相信大家都能夠從他們的總結中有所感悟。
上岸學員:蕾伊醬
行測就是時間短,考驗的是大家的綜合能力,對於沒把握的題不要糾結,迅速過,拿穩基礎分數,才能保證最終的分數。
也警示著我,一定要清楚本省必考題型,提前學習好,做到心裡有數,若是時間緊迫,該放棄的題要放棄,拿穩基礎分。
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學好羚羊老師的錄播課就很足了。我把廣東必考題型的課都聽了一遍,對於比較難的知識,我一早上只能聽兩節,全部吸收可能要一天,每個人吸收知識的腦力不一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聽課計劃。
像圖推、言語理解、類比推理,快的話一天能聽七八節課,但後續一定要配備足夠的練習量,學習完每天要安排一定量的時間來刷題。
我是一個鍾刷邏輯填空+片段閱讀,或者一個鍾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或者一個鍾刷圖形推理,我用的是「步知刷題」APP,也是步知公考研發的,裡面有一個限時刷題功能,模擬10分鐘一套邏輯填空/片段閱讀/類比推理/圖形推理/……的考場模式來訓練,對於訓練考場節奏、題目敏感度和心理素質有幫助,練久了有種看著選項答案就是你的感覺。
出錯的題目及時總結,我會抄寫在本子中,做錯題總結就是重新回顧所學知識,不要想著這是在浪費時間,錯題就說明了某些知識還比較薄弱,要重新過一遍。
在學完一樣課程後,也要回顧以往學過的課程,像資料分析,不反覆回顧,算題時會十分生疏,公式運用也會記串,所以要定時訓練。
做行測時,我常常牢記這三點:
1.按自己的吸收能力來學習,狀態好時學多一點,練多一點,狀態不好時也別強求自己,學得慢不要責怪自己,休息一下(我經常跑到圖書館陽臺看看藍天綠樹)再繼續;
2.利用好零碎的時間,戒掉一切娛樂八卦,把刷微博、和舍友聊護膚美妝的時間拿出來刷題(紙質、app皆可),把刷時尚公眾號的時間拿來看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公眾號,嚴格要求自己;
3.倦怠時不能讓自己偷懶,想著一切學習都是為了考試,有任何盲區都要去解決,不能等到真正上了考場才去思考,那就太晚了。
上岸學員:迷迭香
行測說白了就是一句話:瘋狂刷題。熟能生巧是有道理的,只要堅持刷題,分數67+不是問題(不敢說70+,還是保守一點)。
1、有技巧地刷題
在知道行測考什麼、學習掌握了行測的普遍考點之後,做幾套整卷,對下答案,算出每一個模塊的正確率,再針對性地刷題。
算出模塊正確率不是指言語、數量這種大的模塊,而是類比推理、邏輯填空這種小模塊,這樣才更有針對性,更能找出問題所在。刷題我建議還是用手機軟體,一方面APP已經把模塊拆解地很清楚了,另一方面手機比紙質的更加方便,APP不做推薦,自己喜歡啥就用啥。
2、列刷題計劃
可以每天刷一個大模塊30-50題,也可以每個模塊都刷5-10題,這個看個人喜好,但不管怎麼刷,一定要有計劃。就是每天規定多少題,一定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完不成就要有懲罰機制,比如第二天多刷50%的題目。這個剛開始很痛苦,堅持下來就好了。
我剛開始刷題的時候,很有牴觸情緒,恨不得把手機砸了,想想不行,手機是花了錢買的,題目不做完的話記錄裡面一直就是未完成,這兩點簡直要了一個強迫症守財奴的命,堅持,堅持,然後就堅持下來了,哈哈哈。
3、一定要總結
做了題目不總結,做了也是白做。寫完題目以後,一定要弄明白自己錯的地方在哪,題目考的是什麼考點,當時的解題思路是什麼,另外在做題的心態上需不需要調整,有沒有粗心大意或心浮氣躁的地方,記錄下來,沒事就把錯題庫翻出來寫寫看看,這樣提高的會比較快。
在達成刷題小能手高階(整卷達到67+)後,可以考慮如數學和資料分析等有沒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幫助自己取得更大突破。
4、糾正不良習慣
我就在考場遇到過默念題目、不停抖腿等各種神奇的人,這些不良習慣不僅會給別人造成困擾,更會給自己徒增緊張情緒、拉慢做題速度。
一定要糾正自己不良的做題習慣,比如念題、反覆回頭看題幹、不看清題目就匆匆看選項等等,只有良好的做題習慣才能讓自己取得更大的突破。
如果按照此方法還是不見成效或者收效甚微,建議直接跟隨羚羊老師的腳步。如果不是因為我對行測複習的早和多,對行測考點很了解但部分模塊有短板所以上不了75+,我從一開始就會直接跟隨羚羊老師,省得走彎路。
上岸學員:徐超
1.有限的時間如何獲得更多的分數?
題肯定是做不完的,但是,如果你有辦法做完,那麼分數一定比你沒做完要高,所以,會做的做,不會做的過!趕緊下一題。
2.數量計算模塊不要放棄。
我覺得這一塊的分值可能比我們自己做模擬題時的那些估分要高。因為今年考完我的分數比估分高出五六分來,可能是因為我把數學運算做完了,而且做對了8-9道題。
3.資料分析要把基本的運算公式記熟練。
一些速算技巧要掌握,會很省時間。這些在大部分公考APP課程裡都有,多涉獵積累一下。
4.言語那幾大塊,就是全靠刷題,刷出感覺來。
到考場上,看到哪個順眼就選哪個,不要糾結,相信自己的經驗。
5.常識。
建議把歷史讀讀。去年考到唐後主李煜,鑑真東渡啥的,正巧我聽過上下五千年,裡面都有些提過。很多有聲廣播APP都可以搜到歷史相關的有聲音頻,上下班路上聽一兩段,挺有意思的,同時也積累了知識。其他的天文地理啥的就不建議涉獵了,一般複習不到的,比如今年山東省考考的「袋鼠有沒有胎盤」
1、行測的練習,我覺得首先得掌握基本的技巧。
比如資料分析的增長率、數學運算的行程工程啥的,都有公式需要學習。如果不懂的話,做再多的題也是無用功。打基礎的問題,可以跟著羚羊老師的課程一步步學習,明白原理很重要。
2、下一步
有時候看到一道題覺得似曾相識,但一做就錯,看解析後發現:「呀,明白了,原來這樣解呀,這麼簡單。」 然後,下次碰到類似的題後還錯。
這時候就應該進行錯題整理,記錄下來自己推演一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整理錯題最多的是數學運算題,記錄了很多奇形怪狀的計算題,各種解析都會仔細抄在本子上,然而還是會一錯再錯。不過,畢竟我下功夫了,不怪我,是智商的問題。
3、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刷題。
行測一定要做題。速度和題感都是需要一點點積累的。2小時120道題,誰快誰贏。在職考,所以會每天做幾個模塊的題。因為不喜歡計算,所以周一到周五練得最多的是言語+常識+邏輯這幾個部分。總共會做個五六十道題吧。歩知APP上有模塊練習,大家可以使用。
周末,會跟著公考APP模擬。臨近考試的一兩個月,周六是歩知出模擬卷,還有其他機構,也會有類似的模擬考試,能排名,可以看看自己的位置。每周比上個周前進幾名,堅持到考試前,會有很大的進步。當你看到成績排名你打敗了99.9%的對手時,挺爽的。
要多做套題,本省的外省的,自己卡好時間,模擬考試。考完之後,要看解析,錯題對題都要看,總是做錯的題要單獨記憶一下,不行就寫本子上。
行測考察的是一種綜合能力,拿到高分的方法並不只有一種,如何在自己當前的能力範圍內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陷入學習的瓶頸困境時,借鑑一下其他人的經驗分享,幫助我們去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永遠不可省略一個步驟,那就是自己的思考。這和我們學習行測的過程一樣,只有將解題方法轉化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後,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這一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