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契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這一主題,徐匯區文旅局依託光啟博物館聯盟豐富資源優勢,匯集區內30家專業博物館,通過線上「雲遊」線下互動的特別方式,邀請廣大市民遊客「雲觀典藏·聲遊徐匯·身有體會」,帶來一場全感官體驗的驚喜之旅。
各出奇招:更新傳播方式應對疫情
2020年伊始,徐匯區內諸多文博場館紛紛加速雲端展陳投入力度,藉助各類網絡平臺製作推出「雲展覽」「雲講座」「雲導覽」,讓市民遊客在雲端也能充分體會徐匯文博資源的豐富多彩。
疫情期間,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錢學森圖書館、上海公安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均加強了新媒體平臺的內容推送,部分博物館還在線開設「雲課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及傳播效果。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官方微信、微博累計推出各類文章74篇,閱讀量35.7783萬次。其中「宋慶齡在上海的足跡」「聲援抗『疫』,為夢發聲」等5個在線活動,累計收穫逾23萬次閱讀,VR實景導覽則在兩個月之內迎來16557名在線遊客。錢學森圖書館通過官方新媒體平臺推文30篇,內容包括開閉館公告和各項在線活動,閱讀量達47580。為避免人員聚集,上海公安博物館自1月24日起閉館後,依託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多項服務舉措,特別是針對青少年推出「宅家學安防」線上小課堂、「萌警雲課堂」等課程,每周更新一期,普及安防知識,為青少年打造拓展課外知識的「第二課堂」,同時還搜集了國內百家文博線上場館資源、50場線上精美展覽資源,每天推薦一場展覽,讓民警、輔警和家屬及廣大市民遊客足不出戶「逛」展館、「看」展覽,獲得海量文博知識。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自2月6日至今,共發布微信推送57篇,在雲端呈現藝術之美的同時,還藉助「五五」購物節契機,開展線下戶外手工藝展示促銷活動。徐匯文化遺存微信公眾號在疫情期間精心製作並推送了光啟博物館聯盟在線觀展導覽及在家「漫遊」徐匯建築專題,線上遊客絡繹不絕,清明節期間,推出紀念徐光啟逝世387周年線上祭掃活動,同時推出微視頻,追思「光啟」精神,共計收穫1664次播放。雖然疫情讓人並不輕鬆,但徐匯的博物館一直陪伴在廣大市民遊客的身邊。
雲觀典藏:博物館「外景地」線上邀約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徐匯區文旅局與徐匯區教育局聯合推出「徐匯青少年勵志地圖」微信小程序2.0版,新增雲遊博物館課程,讓因疫情宅家的孩子們可以跟隨優秀教師「走進」博物館,在「雲」端遨遊知識海洋。上海氣象博物館(徐家匯觀象臺舊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作為首批課程試點場館,成為此次「雲課堂」的拍攝「外景地」。
來自徐匯中學和交大附小的兩位優秀教師,分別在上海氣象博物館(徐家匯觀象臺舊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與博物館專家一起「現場授課」,帶領孩子們「身臨其境」。
148年從未間斷過氣象監測的徐家匯觀象臺舊址前,草地上的百葉箱成為最生動的「教具」,在上海首份天氣預報的誕生地,為孩子們講解氣象監測的重要意義以及面對颱風災害的預警發布和防範措施。
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裡,在蝴蝶標本牆前講解飛蛾與蝴蝶的差異,在螳螂標本牆前,講解利用生物特性偽裝隱蔽在現實中的應用,交大附小的老師還為孩子們現場實驗展示了蝴蝶翅膀鱗粉優異的防水性能,以及簡易蝴蝶標本的製作過程。
孩子們還將在雲端跟隨專業的電臺主持人,一同「走進」上海無線電博物館,通過「雲」導覽形式,開啟一場內容頗富「含金量」且別開生面的博物館之旅,聆聽鎮館之寶的逸聞趣事,感受無線電波的無形魅力,並將在後續互動中,有機會走進電臺參與節目的錄播製作。
據悉,「徐匯青少年勵志地圖」微信小程序還將進一步擴展「博物館課程」的學科範圍,充分利用區內博物館資源,為孩子們開啟「身臨其境」的全新授課模式。所有課程視頻均可在青少年勵志地圖小程序上進行觀看,以寓教於樂的形式,為青少年觀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自「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起,土山灣博物館將連續5周帶來「土山灣與海派工藝」線上系列講座,特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李天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超,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馮志浩,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文藝學、民俗學博士生導師陳勤建,為大家講述土山灣這個創造了中國工藝史上諸多第一的海派文化發源地的精彩故事。
聲遊徐匯:「多聲部」合奏博物「交響曲」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徐匯區內的各家博物館利用各種展示手段活化與傳播各自珍貴館藏,正是出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積極保護。
側耳傾聽,是一把開啟徐匯寶藏的鑰匙。疫情期間,雖然市民遊客不便親臨展館近距離觀賞展品,卻能通過聲音的講述,對徐匯博物館進行「聲」臨其境的探索,收穫「聲」度遊覽的樂趣。徐匯區文旅局專門深入挖掘匯集10大「徐匯寶藏」,以優秀講解員、志願者的講解導覽,匯集內容精彩音頻和圖片資料,通過H5畫面呈現給廣大市民遊客。
市民遊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用聲音開啟徐匯寶藏,聆聽十大鎮館之寶背後的故事。上海公安博物館藏潘振聲作《一分錢》歌譜手稿(國家一級文物)、上海無線電博物館藏紅燈牌711型收音機、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藏SCL金戒指印章、上海氣象博物館藏「颱風眼」、土山灣博物館藏土山灣中國牌樓、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藏硯刻《香菇硯》、龍華烈士紀念館藏1920年6-7月俞秀松日記(國家一級文物)、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藏金斑喙鳳蝶標本、上海電影博物館藏聯華公司最早的攝影機、錢學森圖書館藏「東風二號甲」飛彈……這些徐匯珍貴寶藏,每一件都是傳世珍品,或樣式精美、巧奪天工,或深沉蘊藉、飽經滄桑,每一件身上都珍藏著歲月光華,飽含著精彩故事。每一位講解員的生動講述,都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多聲部」合奏出徐匯區內博物館「平等、多元、包容」的交響曲。
身有體會:線下開啟預約防護模式
除了在「雲」端觀展,聆聽徐匯博物新「聲」,市民遊客還可以在線下走進已經恢復開放的博物館,市民遊客可通過「遊上海」微信小程序或各展館官方渠道進行預約參觀,建議做好個人防護。據悉,目前,光啟博物館聯盟30家成員單位中已有17家正常對外開放。其中,上海電影博物館還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實行成人門票半價優惠,誠意邀請市民遊客親身體會徐匯文博的精彩所在。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期間,徐匯區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動「匯講壇」將在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精彩專場——館形物語。由徐匯區委宣傳部、徐匯區文旅局和SMG東方廣播中心聯合主辦的「匯講壇」,是一個立足徐匯、面向上海的文化交流平臺。自2016年3月起,每月舉辦一場主題為「大家·對話」的文化沙龍。本月將以「館形物語」為主題,邀請上海電影博物館館長任仲倫、龍美術館館長王薇、徐家匯藏書樓館員徐錦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共同討論博物館和城市文化的關係,把各自遊覽博物館、品評博物館的心得,分享給廣大市民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