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每一位為醫學事業獻身的「大體老師」!
現場大體老師的最主要來源是遺體捐贈,之前也會有無人認領的屍體用於醫學教學。能夠在生前籤署一份遺體捐贈書,有時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更多的還是對生命的敬重。在課程開始前,醫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儀式,默哀、鞠躬、獻花,授課老師也會講述遺體捐獻方面的知識,重點是讓每一個人尊重遺體捐獻者,愛惜大體老師。
-
中南大學醫學生向解剖臺上的「大體老師」致敬
100名學生向大體老師默哀致敬。現場醫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上午8點,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內,解剖學開課暨「醫路前行,感恩體師」大體老師致敬儀式,在莊嚴肅穆的音樂中拉開序幕。「近距離面對『大體老師』,第一次動手解剖,對於我們臨床醫學生來說是一個裡程碑一樣的日子。」整堂課結束後,醫學生苟悅告訴記者,相比大三在書本上看用圖畫畫出來的部位,今天第一次親手分離出皮膚和淺筋膜、神經和血管、驗證各種肌肉和骨骼的毗鄰關係……「許多親手感受的第一次給我的內心帶來了非常大的觸動,收穫巨大。」苟悅說,整個暑假,吳思師姐的故事在同學間傳遍了。
-
關注丨解剖第一課,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百名學生致敬「大體老師」
9月17日上午8點,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內,湘雅醫學院2016級的100名學生向大體老師默哀致敬。記者 劉鎮東 攝9月17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2016級臨床八年制的100名大四學生迎來了解剖學第一課。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講臺上整齊地放著兩摞彩色解剖工具盒。儘管所有的窗戶都開著通風,福馬林的氣味還是若隱若現。在醫學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整體器官叫作大體形態結構,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叫作顯微形態結構。所以遺體又被稱為「大體標本」。出於對捐獻者的尊重,醫學生往往稱之為「大體老師」。
-
致敬大體老師:人體結構課上用的屍體,原來是這麼來的
有沒有朋友想過,我們生物書上清晰的人體結構圖是怎麼來的?這是個理所當然的問題,當然是解剖呀。那有沒有朋友想過,那被解剖的人體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放在現在並不難回答,難的是思想上去接受它。進入20世紀後,中國醫生開始推因廣西醫流入,而帶來的人體解剖學,向人們介紹解剖學的作用,政府官方也推出了相關草案和規則,允許正規醫療機構或研究所,對親屬同意的屍體進行解剖,儘管如此,對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中國人來說,捐贈故者遺體,進行醫療研究這種事,依舊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自願在死後捐贈遺體的人,少之又少。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9月29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形態樓臨床解剖手術實驗室內,匯聚來自2017級臨床醫學八年制的一百多名學生,舉行「大愛無疆,醫路有你,感恩體師」局部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代表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沒有解剖學就沒有現代醫學」,與其他課程不同,解剖學知識需要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操來獲取。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
-
「摸骨」見真章,懷感恩心致敬大體老師
昨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舉行第一屆識骨大賽,學生們滿腔的知識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比賽還邀請到了湖南師範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們共同參與這場人體解剖學的醫學盛宴。以系統解剖學為基礎,通過動手觸摸的方式來使學生更好的消化和理解知識,銘記為解剖學作出貢獻的遺體捐獻者。 「長沙張仲景,醫學溯先賢。泱泱乎流風千載,湘雅樹中堅。椎輪始業自譚胡顏,歷盡艱難顛沛,壯氣直無前。
-
「大體老師」的解剖課:與偉大靈魂隔空對話
張老師清亮溫和的聲音響起:同學們好!《人體解剖學》從今天開課了,這是每個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我將與「大體老師」一起為你們上這門課。 誰是「大體老師」?這是醫學生對遺體的敬稱,也有稱「無語體師」「無語良師」。張黎聲告訴大家:這些「大體老師」幾乎全部來自於遺體捐獻者。
-
深讀丨致敬「大體老師」!晚霞和晨曦一樣,都會光照人間
怎樣才能成為人體器官(遺體)捐獻的志願者?嚴柳英先是到村裡諮詢,得知不能辦理手續,她又到鎮上了解,被告知只有瀏陽市才能籤署相關的協議。嚴柳英誰都沒告訴,自己搭上大巴車,到了60多公裡外的瀏陽市。與瀏陽市紅十字會溝通交流後,她籤下了一紙協議。「開始老公和孩子都不理解,我做了一年多的思想工作。」
-
感謝「大體老師」,是你讓我知道以後要為了誰
無條件的信任,激勵我們成為好醫生 上海中醫藥大學有一份調查顯示,醫學生在大學裡最難忘的課,正是「大體老師」上的解剖課。即使從醫學院畢業多年,散發著福馬林氣息的走廊,對醫生而言都是難忘的,那裡曾有一個用身體教他們醫學知識的老師。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
吳思,無私的大體老師
一顆種子落入她的心中誰也沒想到,吳思的遺願是,以成為一名大體老師的方式,永遠留在她摯愛的母校。她的親人和朋友們,等到的不是傳統的葬禮,而是一場大體老師緬懷儀式。吳思與大體老師的第一次淵源,是在大二時開設的「人體解剖學」課堂上。
-
與「大體老師」的見面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組圖)
2017年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 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生為良醫,死後,她選擇成為「大體老師」
學生們向「大體老師」致敬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了一堂特殊的課,同學們沒有端坐在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老師」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生前,她是醫生、教授;身後,她是「大體老師」,依然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
-
大體老師是什麼?網紅冒犯後緣何引眾怒
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籤訂遺體捐獻協議書後,遺體捐贈者將在過世的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從而能夠保證遺體的新鮮程度,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一個人願意捐獻出自己的遺體做為醫學教學,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奉獻精神。
-
她曾為無數新生命助生 今天,81歲醫學專家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他們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今天,在特殊課堂上同學們又迎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1939年11月,韓湘君教授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她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大體老師」多了一位吳思
●眼角膜成功移植給兩位患者闊別校園兩年多,這一次,吳思的身份從學生變成「大體老師」——用自己的身體,幫助學弟學妹們掌握和豐富人體基本知識,讓大家去感受救死扶傷的深刻內涵。7月9日,吳思「躺」著的房間,來了很多湘雅醫學院的師生,大家排著隊、紅著眼,為「大體老師」吳思鞠躬默哀。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還表示自己並沒有拍攝「大體老師」和實驗動物,視頻中都是一些教學模具或者空白,只是都加上了很厚的馬賽克,被大眾誤解了。還在微博上發布了自己的道歉聲明。不過網友對此並不買帳,畢竟他對「大體老師」毫無敬意的行為,已經觸碰到了醫學倫理和學科尊嚴的底線。
-
致敬默默耕耘的老師
有一種感情叫做「老師和我」。昨日是教師節,從微博到朋友圈,處處都是向老師問候致敬的祝福語,路經學校路段,聽見幾個背著書包的小孩子笑呵呵地說著,「今天我對每一位老師都說了『節日快樂,老師辛苦了』,老師笑了!」多麼淳樸的一句話,蘊含了小孩子對老師往日教導的感恩之情,也勾起了記者本人那些久遠模糊卻清晰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