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用身軀講解人體奧秘
在廈門醫學院的一間實驗教室裡,記者見到一位大體老師。「他」靜靜地躺在解剖臺上,周身浸泡著防腐液,肌肉緊實,紋理清晰,整體呈暗灰色。由於經過特殊處理,「他」的形態模糊了「人」的邊界,更像是一具難辨真假的標本,而非想像中一般的屍體。
上課時,老師會按下按鈕,升降臺將「他」從防腐液中抬起,學生們戴上口罩與手套就能進行實際操作。而教室的後面也「站」著兩位大體老師,那是對屍體經過特殊處理後得到的生物塑化標本,只見「他們」筆挺地立著,手心向前,同樣分離了表皮,人體的骨骼、神經和肌肉一目了然。
據基礎醫學部主任王玉孝介紹,《人體解剖學》是大一時就會開展的專業基礎課,廈門醫學院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如果醫學生不了解人體結構,後面的生理、病理學習就會如「空中樓閣」。因此,新生入學大約兩三個星期後,就會到實驗教室,直面大體老師並進行實際操作。
人體的正常結構、形態大小、比例關係、結構層次,全身的系統、器官、神經分布、血管走向……這些都要依靠大體老師的「悉心指導」。「老師講一百遍,都不如學生親眼看一次。只有對人體結構有清楚深刻的認識,才能對醫學知識有更深的了解和應用。」王玉孝說,大體老師為基礎醫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了資源,對醫學教學的提升以及臨床醫學的技術有著重要作用。「醫學臨床工作和醫學科研工作都離不開大體老師的支持,沒有大體老師,實踐科研就無法開展,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
傾其所有培養醫學生
包括去年6月新接收的13位大體老師在內,廈門醫學院目前共有近40位大體老師,其中一半是成人。「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實驗教學樓地下屍體庫的防腐池中。
基礎醫學部的郭連軍和杜貴成是負責遺體捐贈接收事宜的老師。郭連軍介紹,這些捐贈者大部分是生前自願籤訂遺體捐獻登記表,其餘的為逝後親屬捐獻。學校在接到家屬通知後,由殯儀館的服務人員幫忙接送到學校,隨後由老師對遺體進行消毒、防腐處理,遺體浸入防腐池一年半至兩年後,才會被投入教學和科研使用中。
在第一堂解剖實驗課上,新生們都要先向大體老師鞠躬;此外,在每年的清明節和教師節,學校也都會舉行對大體老師的緬懷儀式。據悉,廈門醫學院還準備規劃籌建紀念園,屆時這些大體老師的名字將一一刻印在碑上,供人緬懷祭拜。
郭連軍說,每個實驗室裡有6張解剖臺,裡面存放著教學中要用到的大體老師或者人體器官等,所有大一學生在學習系統解剖時會使用到,而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在大三學習局部解剖時也要使用到。
「經過教學和科研使用後,如果大體老師真的無法再使用,我們會將其火化。」杜貴成說,其實很多代醫學生面對的或許是同一位大體老師,對他們的最好告慰,就是讓其價值最大化,是他們傾其所有讓學生學得更好,廈門醫學院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杜貴成和13位大體老師的家屬都加了微信,偶爾,家屬會問他:「家人在這怎麼樣?」他會耐心回覆:「都挺好,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