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唐唐駕到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臘八節的來歷與佛教有關。傳說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成道日,因此臘八粥也叫「佛粥」,大概南宋以後才開始在民間盛行。雖說臘八粥逐漸普及,但窮人家和富人家的粥也是不同的,存在原料的差異。舊時北京各大廟宇在臘八這一天都會煮粥分送施主,粥上還插一面小旗子,旗子上寫著某廟所贈。需要注意的是,被贈粥的施主還需要給寺廟捐款,因此被贈粥的基本都是有錢人,這實際上成了寺廟的籌款活動。皇帝家的臘八粥是在雍和宮裡煮的。皇帝會專門派大臣監管雍和宮的煮粥和供佛之事。
皇家煮粥也有講究:第一,要煮兩大鍋粥;第二,粥煮好後,需要用染色的杏仁、桃仁、花生等來裝飾;第三,喇嘛們要圍著粥念經,以賦予其吉祥的含義;第四,煮好的一部分粥需要送進宮裡,用來供奉祖先以及分給後宮妃嬪和重臣等。據統計,皇家在臘八節這天光煮粥基本就要花費十萬兩銀子。皇帝在宮裡也要過臘八節。這天也叫做「送歲」,皇帝要在中正殿前的小金殿舉行儀式。小金殿其實是臨時搭建的黃氈帳房,喇嘛們在裡面念經祈福,給皇帝拂拭衣冠,代表著除舊布新,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過了臘八節,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為過春節做準備。
在我們的生活中,鞋子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是人們著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為什麼會發明鞋子呢?因為我們的腳雖然非常厲害,可以進行各種複雜的運動,但它並不能抵禦來自外部的傷害,需要加上一層「外衣」來保護它。今天我們首先要聊的「外衣」是一件來自我國西北地區辛店文化的彩陶靴。它長什麼樣?平平的靴底,高高的靴筒,略微外敞的靴口,非常流暢飽滿的線條,與現在冬天大街上的雪地靴簡直一模一樣!
但它的年代可比雪地靴早多啦,距離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了。難道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這麼時尚了嗎?它跟時尚可沒什麼關係。早期為溫飽忙碌的人們可不講究什麼時尚和流行,衣服和鞋子只要能起到保護作用就好了。那時候很多生活用品的原料都來自動物,所以最早的鞋子也是用動物的毛皮製成的。把小塊的動物毛皮裹在腳上,再用植物的莖把它紮起來,既能保護雙腳在打獵時不受傷害,也能抵禦寒冷的氣候。
後來,人們又把小腿也一起裹上了,這樣可以起到更好的保護和禦寒效果,如果能把這種「裹腳皮」稱作靴子的話,那麼這應該就是最早的靴子了。後來,人們發明了骨針,開始將動物的筋和皮做成繩子縫紉衣服和鞋子。這隻陪葬的彩陶靴就是仿照當時的鞋子實物製成的,它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人們不再是簡單地拿皮革裹腳,而是已經能用獸皮的不同部位來製作鞋幫和鞋底了。
那麼,什麼人喜歡穿靴子呢?因為氣候寒冷,原料獲取方便,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大多喜歡穿靴子。這種穿靴子的習慣傳到中原,則是從軍隊開始的。有一個典故「胡服騎射」說的就是這件事。據說春秋戰國的時候,趙武靈王為了行軍作戰更加方便,將胡人的窄袖短裝、皮靴皮帶引入到中原,使得軍隊戰鬥力大為提升,趙國也因此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了隋唐時期,靴子變成了文武百官常服中的一件。這時的靴子男女都可以穿,大多為黑色,有高筒、低筒圓頭、尖頭等各種各樣的款式。
明清時期,靴子成了等級的象徵。按照明清的規矩,文武官員和儒生是可以穿靴子的,而一般的平民、戲子、僕從等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如今,穿靴子可沒有那麼多規矩,長靴短靴、皮靴棉靴任看挑選。哦,對了,古時候的鞋子並不分左右腳。我國第一對分左右腳的皮鞋是1876年一個叫做沈炳根的上海人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