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本講規律變化的書。天地乾坤,人在其中,共同流轉。
《易經》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3道坎,忍耐過去的人,才能變得強大。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第1道坎:謀事之初,起步難,低調忍耐,磨鍊才能強大。
沒有人會喜歡困難,苦難太難熬,大家都避之不及。
然而,當時過境遷,我們回首過去,才會發現,正是那些困難和打擊,磨鍊了我們的意志,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易經》告訴我們一條規律:在謀事之初,起步難,要低調忍耐,磨鍊自己,才能變得強大。
現代人工作普遍浮躁,看到別人成功了,就希望自己也能迅速成功。 這樣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以失敗告終。
因為世界萬物皆有一定的規律。
如果你決心做一件事,就把自己定位為小白,從零開始,打基礎。
放下身段,認真學習,摸索積累,耐心和積累長期以來,都能看到效果。
這樣紮實的工作模式,如果符合規律,方向正確,方法正確,努力一定會有回報。
第2道坎:不順之時,阻力難,韜光養晦,等待時來運轉。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順逆交替,這是由規律決定的。
《易經》說,順境時泰,逆境是否。順逆之間,互相轉化,泰極生否,否極泰來。
每個人都能享受順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而,好景不常在。當運勢從順境轉入逆境,很多人就開始感到焦慮和壓力。
《易經》否卦說:「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當一個人做事,事事不順,阻滯較多,說明我們已經身處逆境,即:天地不交,否。
這個時候,我們要「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簡單地說,當你撐著傘逆風雨前行時,會非常吃力。你是選擇吃力地繼續前行,還是先停下來,找個地方避風避雨,等雨過天晴再前進?
《易經》告訴我們:在否卦逆境之時,不要與時勢對抗,徒勞拼搏,而是審時度勢,避開風頭,保全自身實力,忍耐一段時間,再找新的機會,重新出發。
第3道坎:困境之時,忍住一口氣,奮力反擊,逆境崛起。
有人站上人生巔峰,就會有人跌入人生低谷。
世界是矛盾平衡的,風水輪流轉,幾家歡喜幾家愁。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陷入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誰也避免不了。
《易經》困卦說:「澤無水,困。有言不信。君子以致命遂志。」
虎落平陽被犬欺,一個人陷入困境,失勢的時候,有言不信。即使你說的話是對的,言之有理,別人也不會把你當一回事。
《易經》告訴我們,「君子以致命遂志」,反正無路可退,要豁出去,拼命一搏。
規律就是這樣,與其抱怨人性涼薄,不如自己發憤圖強,忍住一口氣,奮力反擊,只有靠自己拼命,才能突破困境,逆境崛起。
《易經》成書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是"大道之源"。它雖然是在講述大千萬物的自然變化規律,但是它又在書中揭示不同人生階段適用的大智慧。
《易經》不僅是一本用於佔卜之書,更加是一個擁有與眾不同思維模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轉變、未來局勢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同時你的一餐一粥一飯、一呼一吸、一舉一動都與這一部經典擁有 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此可見,《易經》並非大家想像之中的那麼高深莫測,更不是什麼迷信活動,只是有很多具體內容還有待解讀。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身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買賣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經》,很有協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立自強,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經》是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周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而我則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邊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僅需99.9,擁有它不僅能夠讓你了解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能夠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