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讓你立馬列出理想伴侶的3個特徵,然後符合這樣特徵的理想人選立即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會有遇到真愛的感覺嗎?答案是不會。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Davis)的心理學教授Paul W. Eastwicke團隊在最新的心理學研究中發現:人們其實並不真正知道自己愛什麼樣的人,只有微不足道的證據表明人們希望擁有所謂的理想伴侶(Negligible evidence that people desire partners who uniquely fit their ideals);而且,隨機遇到的陌生人比和理想對象約會更容易找到真愛[1]。
文獻題目截圖。
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29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期刊上。
在該項研究中,Eastwicke教授和研究團隊招募了700餘名實驗對象,首先讓他們列出自己理想型的3個最重要的特徵(top three attributes),比如有幽默感、有吸引力、有智慧等特徵。
隨後,實驗對象帶著這些理想型特徵參與了2項心理學實驗:
Eastwicke教授把這樣的實驗設計比喻成了去餐館點餐,第一種約會模式相當於是自己在研究了菜單後,選擇了自認為喜歡的菜品;第二種模式是由陌生人為自己點餐,自己享受「隨機」的菜品。
對於Eastwicke教授團隊而言,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觀測實驗對象在哪種「點餐」模式下更容易品味到愛情的滋味。
在上述的兩個實驗設計中,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與自己的理想型約會會更容易得到滿意並體會到愛情的感覺,但事實恰恰相反。
在實驗中,700餘名實驗對象普遍認為第二種約會模式比第一種更讓他們產生了浪漫愛情的感覺。而究其原因,大部分參與者表示,第二種模式下的約會對象比第一種更符合他們的理想型[1]。
所以,由陌生人隨機為實驗對象挑選的約會對象比實驗對象自己選擇的理想型更符合理想型的屬性。
能找到理想型伴侶似乎是人們認為找到真愛的先決條件,但縱觀有關於此的心理學研究,我們很難發現理想型與真愛的相關性。Eastwicke教授在該項研究中認為:只有微不足道的證據表明人們希望擁有所謂的理想伴侶(Negligible evidence that people desire partners who uniquely fit their ideals)[1]。
也就是說,沒有硬指標證明人們真的需要找到理想型才能找到真愛。
Eastwicke教授指出,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人們其實並沒有對自己喜歡的人的品質的預測能力(predictive power),或者說人們高估了自己對理想型的預判能力。
也就是說,人們並不具備特殊的洞察力來判斷自己需要怎樣的伴侶(people don't have special insight into what they personally want in a partner)[1]。所以,既然並不知道自己喜歡怎樣的人,那對理想型的說法就只是紙上談兵。
在相親的準備工作中,人們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打聽對方的背景和品質,或者在網上仔細閱讀潛在相親對象的資料,以此來與自己的理想型特徵做對比。
但Eastwicke教授認為這樣的努力可能是走錯了方向,他認為:「在網上花時間尋找似乎符合你理想伴侶真的很容易,但是我們的研究提出了另一種方法:不要對伴侶是否在紙面上滿足你的理想型提前挑剔。或者,更好的是,讓你的朋友為你選擇約會對象。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到底愛怎樣的人!」
人們總是著迷於提升預測能力,仿佛提前預知未來就能為現實提供更多的保障。但人腦的預設就是活在當下,人類的預測能力甚至不如計算機的機械算法。
所以,既然我們在預測能力方面有先天缺陷,那又何必執著於這殘缺的能力去預設門檻,為我們錯誤地為真愛關上了門。
[1] Jehan Sparks, Christine Daly, Brian M. Wilkey, Daniel C. Molden, Eli J. Finkel, Paul W. Eastwick. Negligible evidence that people desire partners who uniquely fit their ide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20; 90: 103968 DOI: 10.1016/j.jesp.2020.103968.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