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州大學一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課題組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人們的理想型並不唯一滿足了他們自己的擇偶標準,而是滿足了大部分人的理想型需求。
這項研究讓被試列出理想伴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之後,再讓他們對自己私底下認識的一些人進行關係欲望打分,最後該教授發現,在共同朋友圈裡的,人們對某個共同好友的關係欲望打分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也就是說,對於某個人的理想伴侶,他極可能既符合這個人對伴侶的要求,也符合另一個人對伴侶的要求。
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我們對自己的理想關係,或許並沒有那麼深刻的見解。
也就是說,我們對理想伴侶的追求其實只是希望另一半擁有"積極品質"罷了,也就是說,是個好人就行?
這個結論在我們的日常擇偶過程中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只是這些科學家對生活經驗經由實驗進行了證實。
一名擁有許多優秀品質的人,必然是符合了大部分人對理想伴侶的幻想的,他在生活中也是不缺乏追求者的。
人都喜歡優秀的人,不喜歡無用之人,伴侶是我們選出來陪我們過一輩子的。
在長期的相處之中,如果對方沒有較多讓你欣賞的優點,在生活的瑣碎之中,必然是雞毛一地。
但是你要認清楚一點,優秀者的數量是有限的,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庸的,這也就證明了對優秀者的競爭必然是極其激烈的。
我們不應該一心幻想著理想伴侶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提升。
當自己成為優秀者,那麼自然會有優秀的人會選擇找你做他的伴侶。
然而,不管是多優秀的人,都會有不少缺點,有一些人在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了對方的缺點無數,便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
這與身體內的內啡肽散去有關,也與人本身就不完美有關。
眾所周知一句話,情人眼裡出西施,當西施落下凡間,成為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普通人之後,更重要的其實是包容與妥協。
當幻覺式的愛戀消失,相愛的人應該開始尋找合適的相處模式,而不是一味否定對方。
激情消失是很正常的,長時間的激情很容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過度分泌某些激素對人體也有害。
在激情消失之後,把愛情當成普通的人際關係去對待,是維持這段關係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