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告訴你,親子關係是如何走向敵對的

2020-12-20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他們父母的樣子。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富書籤約作者)

01

暴躁憤怒的孩子,迷茫痛苦的家長,面對鏡頭的控訴,一聲聲像動物般的嚎叫……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就是這樣的觸目驚心。

它毫不留情地撕開了家庭關係溫情美好的外衣,將父母和孩子之間血淋淋的親情傷口暴露給我們看,讓我們在沉痛中進行反思。

這就是紀錄片《鏡子》,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由導演盧釗凱、範永東拍攝。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

《鏡子》講述了以澤清、家明、張釗3個孩子為代表的一群青少年因輟學而導致家庭陷入困境的的虐心故事。

父母們在萬般無奈下不得不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而自己也接受了一堂關於如何做父母的課程。

孩子們在結業典禮上說: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誠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盧釗凱說: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

誠然,每個做父母的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何愛,怎樣不讓這沉重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是我們從成為父母那天起,需要用一生去學習的。

02

《鏡子》裡的第一個孩子,叫澤清,剛剛十三歲的孩子,會揪著母親的頭髮,把母親逼向牆角,拼命打自己的母親。甚至用椅子砸母親,還對母親動過刀子。

這位母親流著眼淚的講述,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到滿滿的傷心和絕望。

澤清不上學,不出門和人交流,成天在家裡上網,下軍旗。

這個有問題的孩子,不但一次次把刀插在母親心頭,也讓愁雲遍布作為大學退休教授的外公外婆的晚年生活。

外公外婆為澤清聯繫了這家特殊學校,聽說有央視節目組的跟拍,澤清才同意去這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而澤清面對鏡頭的講述,卻讓我們認識了他的家庭,他的父母的另一面。

「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原來,孩子使用暴力的源頭來源於父母。

澤清說,媽媽幾乎沒有什麼時間關注他,媽媽下班後,他想和媽媽說說話,媽媽懶得理他,他想讓媽媽幫他煮個東西吃,媽媽卻不想下床。

孩子的不願意和人交流和對父母的冷漠也是有出處的。

澤清的父親嫌棄妻子不好好做飯,收拾家,不是他心中的賢妻良母。夫妻倆之間冷漠而疏離。

當兒子向母親動手甚至拿椅子砸母親時,父親的反應竟然是在主臥厭煩的躺著。

澤清說:「我覺得要待81天的是他們,而我可能只要待6天。其實我為他們付出挺多的。」

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澤清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冷漠,學會了暴力,反過來將冷漠暴力用在至親的父母身上。

從澤清這個問題孩子的身上,照出了隱藏更深的父母身上的問題。

他的父母苦惱地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卻不知道澤清像極了他們的樣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是父母身上問題的翻版。

03

家明是片中另一個孩子,15歲剛參加完中考,準備上高一,開學兩個星期了,不願意去學校報名上學,沉迷於網絡,黑白顛倒,這一晃他16歲了,已經輟學了一個月。

父親在樓下接到了特殊學校的老師後,還在一直強調要把孩子「糾正」過來,他認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家明的父親在上大學之前,家境貧寒,沒有穿過一雙皮鞋,他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成為私企高管,過上了看似「成功」的生活。

父親希望將自己的人生信條傳授給家明,讓家明少走彎路,能更順利地實現理想。

可是,他一直不清楚的是,他嘴裡的「理想」從來都不是孩子的「理想」,他為家明規劃好的人生道路不是家明想要的人生。

當家明輟學,黑白顛倒地上網,要去唱歌,去畫畫,去當背包客時,作為成功人士的家明父親崩潰了,他感到他的生活徹底失去樂趣。

當父母帶著特殊學校的老師來家裡「控制」家明時,家明那一聲聲絕望的嚎叫讓我們聽出了壓抑在他內心的痛苦。

家明說,他的父母習慣了控制他,從小就不管他有什麼樣的想法。

他小時候想唱歌,想畫畫,父親不讓。

他喜歡小貓小狗,多次想養個寵物,可是他買回來,都會被父母丟出去。

連他騎自行車,都會被規定不允許騎出哪個範圍。

從小到大,父母不允許的事情,他堅決不能做。

父親曾承諾他中考過後想幹嘛幹嘛,結果考完後,又改口說以後有時間了請假帶他出去。

就像家明說的,父母說話就像逗小孩一樣。

家明在鏡頭前說:

我就是想讓他們看到我可以,我可以,所以我就一直想出去,我就一直想讓自己變得堅強,我就想讓自己不斷地遇到困難,要是沒困難,我就感到超級不舒服,他們永遠都會說,我是在他們底下長大的,你說我怎麼會不想出去,他們一直都這樣子……

所以,家明才那麼想要當背包客,做流浪歌手,目的就是他很想掙脫這種束縛,想走出去,證明給父母看……

老師說家明的父親是「死不悔改」,他就像一頭拉磨的驢,自以為一直在為孩子的未來付出,卻不知道正是自己無知的愛傷害了孩子。

孩子對自由的渴求,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太多限制。

家明像是一面鏡子,他青春期的厭學、叛逆照出了父母在他幼年童年過於嚴苛的限制。

04

片中還有很多個這樣的孩子。

張釗,是紀錄片中另一個孩子,18歲,因為早戀而輟學,還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和女朋友一起住在家裡。

廈陽,25歲了,不工作,成天上網。

12歲的小姑娘彤彤用和她年齡不符合的成熟口氣說:「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我們不是感染了病毒,我們是有了自己的感覺。」

我很難忘記,那些孩子被控制,被帶到特殊學校時的絕望和憤怒。

很難忘記,他們在面對鏡頭講述時,眼角流露出來的一絲希望。

《鏡子》是我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它讓我們看到親子關係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敵對。

欠缺溝通是親子關係的第一大忌。

很多有問題的家庭,父母都不願意好好傾聽孩子的訴說,只對孩子提要求,下命令。沒有良好溝通的親子關係,相當於父母子女切斷了通往對方心靈的橋梁,很難和諧起來。

缺乏信任是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的一大元兇。

印象極深的是張釗說是要跳樓,他的父親毫不在乎地對著鏡頭說了好幾遍「我不相信,我感覺他沒這個膽!」。可想而知,在現實生活中,孩子說了什麼,父母是有多麼不信任,不當回事。

不拿孩子當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是父母的附屬品,這是很多親子問題的根源。

片中孩子說自己是機器人,只需要按照父母設定好的程序走。很多問題家庭中,父母愛孩子,卻不能將孩子當做一個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而是當做自己的產品一樣對待,這是問題的根源。

片中的心理學家說,我們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一個問題孩子後面,一定是問題的家長,問題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種問題,但是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誠然,孩子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對的問題,一味甩鍋給原生家庭是不負責任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他們父母的樣子。

沒拿證就當了父母的爸爸媽媽們,看了《鏡子》後,請不要再用愛的名義殘忍的撕裂你和孩子的親情,讓親子關係一步一步走向敵對……

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相關焦點

  • 「敵對」的親子關係越來越普遍:「親子共讀」是極佳的破解途徑
    她笑著說:我的絕招就一個,我從她很小的時候就陪著她一起讀書,我們是在閱讀中建立起了親密的關係。在她看來,產生敵對態度的人,往往是思想觀念不同造成的。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倔強呢?那還不是因為你覺得他們的觀念太守舊。遷移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樣的邏輯。
  • 網劇《重生》帶你揭秘 親子關係緣何陷入敵對?
    《重生》終於迎來了它的更新日,上次播出後的劇情就讓無數網友念念不忘,這次一更新又佔據了網友的視線焦點~更新日當天又一次登上了豆瓣熱搜第一,還被收錄在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甚至此榜單的前五位都是紀錄片,這不是在暗示小編最愛的
  • 飲食和健康的關係都在9年前的這部紀錄片裡了!
    有人在思考人生的意義,在生死疾病面前究竟什麼才最重要;有人在思考家庭關係,親子關係什麼樣的才是合理;當然,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食物與健康的關係,那麼今天就和星球來了解下,這部拍攝於9年前,用數據和實例來呈現植物性飲食的紀錄片《刀叉下的秘密》,又名《餐叉勝於手術刀》,英語名《Forks
  • 三種危險的親子關係,會讓父母把孩子養成仇人,這部記錄片值得看
    這不是電視劇,這是央視策劃了10年,利用2年時間進行跟蹤拍攝的家庭親子關係紀錄片《鏡子》。三個孩子三組家庭,為我們揭開了中國式「畸形」親子關係。故事二,沒有溝通的親子關係讓親子關係崩潰張釗,18歲,高三,輟學在家,父母只能住在自家鋪子,拒絕父母回家,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裡。心理諮詢師問張釗父親,你們覺得是什麼讓孩子走到了今天這步?
  • 這部堪稱0-5歲「娃說明書」的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這部紀錄片由奧斯卡影后Olivia Colman娓娓道來,探討了人的前2000天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從日本到美國,從尼泊爾到英國,從婆羅洲到基蘭,這部紀錄片在全世界範圍內跟蹤拍攝了100多個孩子,記錄了這些孩子們0到5歲的生活。
  • 心理學: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王菲教你如何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朋友關係等等。今年又參加了李亞鵬創辦的嫣然天使基金慶兒童節的公益活動,穿上親子裝和爸爸一起跑步,青春又活力。王菲和李亞鵬帶著李嫣一起做公益,既幫助了這些必須幫助的人,也讓李嫣更明白如何去愛別人和幫助別人,讓李嫣從小有顆善良的心。李嫣和父母這樣長久以來的一來一往的親子互動,有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鼓勵,也有來自李嫣對父母的愛意和支持。
  • 匯集中國頂級文物,這部中英合拍紀錄片火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寶藏》英文版已於2019年10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對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個國家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近9成的觀眾表示「我很喜歡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還有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直觀展示了中國文物的美與獨特」和「深入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這部287分鐘的紀錄片讓你重新認識「精神病」
    那種鏡頭的處理和你排隊看一個小朋友抽血差不多,雖然病人也會痛哭或者大叫,但你不會感到很恐懼。不難看出,請大家理性的看待精神病患,是這部片子的基本訴求。說起關於精神病題材的紀錄片,蠻多。好奇心使你睜開眼,不理解使你昏昏欲睡,離開座位不久便已忘了畫中人,更別說體會這一個群體的困境,不在同一個維度,同情基本是瞎扯淡。
  • 這部紀錄片讓你重新認識巨星黴黴
    這部影片記錄了這位30歲女歌手的成長史。泰勒·斯威夫特以鄉村音樂出道,後轉型為流行歌手;她也可能是這一代中最為重要的美國詞曲作家和歌手。專輯銷量突破5000萬、社交媒體上坐擁粉絲大軍,斯威夫特自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自她從美國極端保守的鄉村音樂業中冉冉升起、成為青少年偶像起多年來,斯威夫特一直被告誡不要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冒犯到潛在的粉絲們。
  • 這部超棒的音樂紀錄片帶你飛向宇宙
    本文截圖均來自紀錄片《Sun Ra: A Joyful Noise》奇怪的是,作者寫這篇文章並非適逢紀念日。實際上他沒有提及任何寫作的由頭,也許因為疫情期間,重溫經典已是約定俗成的行為,不然還能幹什麼呢?於是我也找出這部影片看了,果然他沒有推薦錯。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小苗/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4-24 11: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BBC推出紀錄片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BBC推出紀錄片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2020-04-24 09:05:04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730分高考狀元告訴你,從小愛看紀錄片的孩子贏在哪裡?(附資源)
    英文繪本推廣人親子閱讀踐行者 1200多個繪本音頻、兒童歌謠免費聽 某位紀錄片愛好者曾這樣評論: 當你身處困難的時候,你會想到……世界是如此廣大,你怎樣都可以生活下去,並且懷揣希望地生活下去。 3. 紀錄片還可以幫助孩子學英語。
  •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取材真實,平淡而讓人震撼,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由一句在英國家喻戶曉的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而來,七歲看大也看人生。
  • 神奇寶貝中的敵對關係
    神奇寶貝作為生物的一種,它們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依存於相互敵對的關係。其中,它們間的敵對關係有宿敵關係,就是那種天生的不對付,一見面就要鬥個你死我活,它們間還有天敵關係,就是某種神奇寶貝是另一種神奇寶貝的剋星,還有一種敵對關係就是立場的對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敵對關係中的一些吧。
  • 面對疫情如何重塑親子關係
    「一般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親子關係,一個是親密性,一個是衝突性。」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表示,「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的頻率比以前高。」如何看待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應對親子問題需要避開哪些「坑」?在「後疫情時代」,家長還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把目光投向了門扉裡的家庭。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文 |晴風圖 |網絡01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不知道你和孩子的關係好嗎?也許你們之間有矛盾,也許你們之間經常吵架,甚至可能會出現冷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當我們看了《親子關係的重建》就會明白,這樣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傷害有多大。
  • 如何建立優質的親子關係?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其實都是在處理各種關係。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只是對事不對人,那麼親子關係很可能會陷入僵局。打罵孩子是因為你只看到孩子做錯了事情,批評打壓孩子是因為你只重視結果,而沒有關注體驗、情緒。控制型的家長,只看到事情的好壞,沒有用心感受孩子的心情,用平等地人格對待孩子。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 國內這麼多人悼念金斯伯格,跟這部紀錄片有很大關係
    國內的社交網絡上,也有許多人不斷談及這個名字,讓你覺得她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這麼遠那麼近。同為女性的希拉蕊,對金斯伯格的去世或許有著更深的感觸,甚至於說,她能站到今天的位置上,都與金斯伯格奮鬥了一生的事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就像她說的那樣——金斯伯格大法官為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女性鋪平了道路。
  • 如何維繫和諧親子關係
    所謂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嬰幼兒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好管教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