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他們父母的樣子。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富書籤約作者)
01
暴躁憤怒的孩子,迷茫痛苦的家長,面對鏡頭的控訴,一聲聲像動物般的嚎叫……
這部紀錄片的開頭,就是這樣的觸目驚心。
它毫不留情地撕開了家庭關係溫情美好的外衣,將父母和孩子之間血淋淋的親情傷口暴露給我們看,讓我們在沉痛中進行反思。
這就是紀錄片《鏡子》,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由導演盧釗凱、範永東拍攝。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
《鏡子》講述了以澤清、家明、張釗3個孩子為代表的一群青少年因輟學而導致家庭陷入困境的的虐心故事。
父母們在萬般無奈下不得不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而自己也接受了一堂關於如何做父母的課程。
孩子們在結業典禮上說: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誠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盧釗凱說: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
誠然,每個做父母的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何愛,怎樣不讓這沉重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是我們從成為父母那天起,需要用一生去學習的。
02
《鏡子》裡的第一個孩子,叫澤清,剛剛十三歲的孩子,會揪著母親的頭髮,把母親逼向牆角,拼命打自己的母親。甚至用椅子砸母親,還對母親動過刀子。
這位母親流著眼淚的講述,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到滿滿的傷心和絕望。
澤清不上學,不出門和人交流,成天在家裡上網,下軍旗。
這個有問題的孩子,不但一次次把刀插在母親心頭,也讓愁雲遍布作為大學退休教授的外公外婆的晚年生活。
外公外婆為澤清聯繫了這家特殊學校,聽說有央視節目組的跟拍,澤清才同意去這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而澤清面對鏡頭的講述,卻讓我們認識了他的家庭,他的父母的另一面。
「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原來,孩子使用暴力的源頭來源於父母。
澤清說,媽媽幾乎沒有什麼時間關注他,媽媽下班後,他想和媽媽說說話,媽媽懶得理他,他想讓媽媽幫他煮個東西吃,媽媽卻不想下床。
孩子的不願意和人交流和對父母的冷漠也是有出處的。
澤清的父親嫌棄妻子不好好做飯,收拾家,不是他心中的賢妻良母。夫妻倆之間冷漠而疏離。
當兒子向母親動手甚至拿椅子砸母親時,父親的反應竟然是在主臥厭煩的躺著。
澤清說:「我覺得要待81天的是他們,而我可能只要待6天。其實我為他們付出挺多的。」
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澤清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冷漠,學會了暴力,反過來將冷漠暴力用在至親的父母身上。
從澤清這個問題孩子的身上,照出了隱藏更深的父母身上的問題。
他的父母苦惱地不知道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卻不知道澤清像極了他們的樣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身上的問題,大多是父母身上問題的翻版。
03
家明是片中另一個孩子,15歲剛參加完中考,準備上高一,開學兩個星期了,不願意去學校報名上學,沉迷於網絡,黑白顛倒,這一晃他16歲了,已經輟學了一個月。
父親在樓下接到了特殊學校的老師後,還在一直強調要把孩子「糾正」過來,他認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家明的父親在上大學之前,家境貧寒,沒有穿過一雙皮鞋,他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成為私企高管,過上了看似「成功」的生活。
父親希望將自己的人生信條傳授給家明,讓家明少走彎路,能更順利地實現理想。
可是,他一直不清楚的是,他嘴裡的「理想」從來都不是孩子的「理想」,他為家明規劃好的人生道路不是家明想要的人生。
當家明輟學,黑白顛倒地上網,要去唱歌,去畫畫,去當背包客時,作為成功人士的家明父親崩潰了,他感到他的生活徹底失去樂趣。
當父母帶著特殊學校的老師來家裡「控制」家明時,家明那一聲聲絕望的嚎叫讓我們聽出了壓抑在他內心的痛苦。
家明說,他的父母習慣了控制他,從小就不管他有什麼樣的想法。
他小時候想唱歌,想畫畫,父親不讓。
他喜歡小貓小狗,多次想養個寵物,可是他買回來,都會被父母丟出去。
連他騎自行車,都會被規定不允許騎出哪個範圍。
從小到大,父母不允許的事情,他堅決不能做。
父親曾承諾他中考過後想幹嘛幹嘛,結果考完後,又改口說以後有時間了請假帶他出去。
就像家明說的,父母說話就像逗小孩一樣。
家明在鏡頭前說:
我就是想讓他們看到我可以,我可以,所以我就一直想出去,我就一直想讓自己變得堅強,我就想讓自己不斷地遇到困難,要是沒困難,我就感到超級不舒服,他們永遠都會說,我是在他們底下長大的,你說我怎麼會不想出去,他們一直都這樣子……
所以,家明才那麼想要當背包客,做流浪歌手,目的就是他很想掙脫這種束縛,想走出去,證明給父母看……
老師說家明的父親是「死不悔改」,他就像一頭拉磨的驢,自以為一直在為孩子的未來付出,卻不知道正是自己無知的愛傷害了孩子。
孩子對自由的渴求,來源於家長對孩子的太多限制。
家明像是一面鏡子,他青春期的厭學、叛逆照出了父母在他幼年童年過於嚴苛的限制。
04
片中還有很多個這樣的孩子。
張釗,是紀錄片中另一個孩子,18歲,因為早戀而輟學,還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和女朋友一起住在家裡。
廈陽,25歲了,不工作,成天上網。
12歲的小姑娘彤彤用和她年齡不符合的成熟口氣說:「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人,我們不是感染了病毒,我們是有了自己的感覺。」
我很難忘記,那些孩子被控制,被帶到特殊學校時的絕望和憤怒。
很難忘記,他們在面對鏡頭講述時,眼角流露出來的一絲希望。
《鏡子》是我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它讓我們看到親子關係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敵對。
欠缺溝通是親子關係的第一大忌。
很多有問題的家庭,父母都不願意好好傾聽孩子的訴說,只對孩子提要求,下命令。沒有良好溝通的親子關係,相當於父母子女切斷了通往對方心靈的橋梁,很難和諧起來。
缺乏信任是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的一大元兇。
印象極深的是張釗說是要跳樓,他的父親毫不在乎地對著鏡頭說了好幾遍「我不相信,我感覺他沒這個膽!」。可想而知,在現實生活中,孩子說了什麼,父母是有多麼不信任,不當回事。
不拿孩子當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是父母的附屬品,這是很多親子問題的根源。
片中孩子說自己是機器人,只需要按照父母設定好的程序走。很多問題家庭中,父母愛孩子,卻不能將孩子當做一個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而是當做自己的產品一樣對待,這是問題的根源。
片中的心理學家說,我們做了十多年了,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
一個問題孩子後面,一定是問題的家長,問題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表面上,好像孩子有各種問題,但是實際上,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誠然,孩子也有孩子自己要面對的問題,一味甩鍋給原生家庭是不負責任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他們父母的樣子。
沒拿證就當了父母的爸爸媽媽們,看了《鏡子》後,請不要再用愛的名義殘忍的撕裂你和孩子的親情,讓親子關係一步一步走向敵對……
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