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287分鐘的紀錄片讓你重新認識「精神病」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不久前,俞敏洪的公開演講引起公憤,有人拍磚有人開炮,成都一所精神病院的反應調皮得很,大意是覺得俞老師有病不自知,希望他及早去醫院就診,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其實不該開這種玩笑。

行為偏執,抑鬱自殺,家庭暴力,以各種理由報復社會憤怒痛苦的人,有增無減。精神類疾病在社會各個角落藏著雷。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生病了,清楚的也得不到及時治療,治療後的病患回歸社會更艱難。

所以看完馬莉導演的紀錄片《囚》,正常和不正常的邊界迅速變得模糊起來。

《囚》海報

《囚》拍攝的是東北一家精神病院重症封閉病區的男患者們。這裡集中收治了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木僵症還有躁狂症病人等等。

片中僅有幾個小段落用較遠的鏡頭拍下了患者發病的狀態,有醫生進來用黑繃帶綁住了患者的手腳,沒有如臨大敵,醫生們時不時還有一兩句輕鬆閒聊。那種鏡頭的處理和你排隊看一個小朋友抽血差不多,雖然病人也會痛哭或者大叫,但你不會感到很恐懼。

不難看出,請大家理性的看待精神病患,是這部片子的基本訴求。

說起關於精神病題材的紀錄片,蠻多。好奇心使你睜開眼,不理解使你昏昏欲睡,離開座位不久便已忘了畫中人,更別說體會這一個群體的困境,不在同一個維度,同情基本是瞎扯淡。

《囚》的鏡頭有非常紮實的代入感,觀者忽而是醫生,忽而是患者家屬,忽而又是患者,最終三位一體陷入一個無解的困境。誰都有苦衷,但又誰都幫不了,在病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裡,完全可以感知絕望的家屬,甚至全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焦慮。

287分鐘的片長對於觀看感受本來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囚》卻很令人意外地抓住了觀眾,在華師大閔行校區圖書館的放映室裡,一半的人是站著看完的,並且沒有中途退場。或許東北人本身說話像段子也功不可沒,時不時的觀眾都會爆笑鼓掌。

導演馬莉代表了一批獨立女作者,她們忍耐力極強,敢於挑戰高難度題材,通常單槍匹馬,也更容易走進拍攝對象的內心,面對同一種題材,她們比男性導演多了更加細緻的觀察和更深入的勇氣,馬莉更加與眾不同,那隻掌控鏡頭的手,有點雌雄同體。

按照馬莉自己的說法,為啥不拍女患者,主要是兩點,第一男的不會對她產生攻擊性,所謂同性相斥;第二,外界老是給女導演拍女性貼標籤,那我就偏不按你說的來。從2010年的《無鏡》到2011年的《京生》,再到這部《囚》,馬莉完成了她「人的困境」三部曲。而她的新片,「也是在困境中的人」。

《囚》劇照

為何對「困境」那麼感興趣?

馬莉的回答頗有意味。「我每當進入一個類似這樣的群體的時候,我都不太輕信外面說的。我會問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它跟我之前所知道的是那麼的不一樣。這肯定有很複雜的東西,這困境讓人產生恐懼也激發人的勇氣。既是特例也兼具普遍性。我想我一直在偷窺人生中的掙扎和無奈。我拍的是他們,同時拍的也是我自己內心的惶恐和痛苦。」

這家醫院60個病人對應4個醫生:一個主任,一個老醫生,兩個年輕醫生。吃藥的時候,護士在走廊上大聲呼喊「吃藥了!」病人自己陸陸續續走到護士中心,拿好藥吃進去還要張開嘴伸出舌頭給醫生看看,確實吃進去了。醫生很負責,甚至要比病人家屬還要親切有耐心,但病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自由,想出去。病人覺得自己沒病,醫院就是監獄,每天都想各種辦法要出去;醫生認為你老說自己沒病就是有病,你不配合你就不能出去。紀錄片裡也有暗示,吃不吃藥,與精神病人的病情有直接關係,病人為什麼會再回來,就是因為出去以後不吃藥了,結果又犯病再次回到醫院。

一個死循環,代表著沒有人能完全康復。

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男孩,他嘴裡說著「沒希望了」,憔悴的母親陪在身邊。大概總是不睡覺,他一直睜著眼睛,媽媽一直在教孩子閉眼睛,但是他閉一會兒就睜開,一會兒跟媽媽說對不起一會兒對媽媽說我愛你,一會兒又要求靠著媽媽的肩膀,母親一次次安慰並沒有表現出厭煩,孩子終於躺在母親的腿上睡了。可以看出這是被抑鬱症困擾的一對母子,不知道他們為此煎熬了多少個日夜,通過他們的肢體語言和簡單的對話,疾病有多可怕,母子間的情感紐帶就有多緊密,這一段讓人唏噓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暖意。

傅明剛是《囚》當中一個相對完整的人物。他四十歲左右,跟妻子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了十幾年,因對上級領導不滿,不想再當「80%的小職員」,他萌生了辭職創業的念頭。然而只有幾萬塊存款的他認為最靠譜的方式是「聯繫300個同學,每人借他一萬」。他寫了可行性分析報告,坐飛機奔波各個城市籌措資金,人到中年想換一種活法無可厚非,但在旁人眼裡他的行為卻是「瘋了」,正當傅明剛為自己的創業計劃到處奔走的時候,妻子沒跟他商量謊稱「陪自己看病」就把他放在了精神病院。

傅明剛的出場會令觀眾誤解,他真的沒病,確實很「冤枉」。難道希望創業的人都有精神病?!在觀看這一段時,我的確也想起了馬雲背著個破跨包到處發名片的樣子。

《囚》劇照

但經過醫生的診斷,傅明剛確實患上了輕度躁狂症,症狀是情緒高漲、誇大妄想,行為意志增強。這種病的患者們,通常對病情沒有認識能力。

看到此處,和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悄悄與我耳語:我一個朋友恐怕就是這病……

傅明剛起初認為自己受到了「設計」和「迫害」,他認為妻子知道他有外遇所以要陷害他,他面對鏡頭,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都清晰流利,可是他還是出不去,妻子探訪時的哭泣和一連串的追問讓他有些彷徨,於是他陷入了一個無解的悖論——如何證明自己不是個精神病。

逐漸地,他從最開始的否認到後來的懷疑,最後真的承認了自己可能有病。他會說:「他們都去看電視了,我也得去,不能太另類。」

觀眾們狂笑,但很快陷入了平靜,如果換做自己該怎麼辦?觀眾的笑點有時候也來自於病友與病友之間的互相開導,「你要出去你得讓醫生相信,你有病,你配合治療,等出去還得創業,男的能沒自己的事業麼?!」傅明剛深得其意點著頭。

同馬莉講的一樣,你會感受到不同,為什麼我以前看的電影裡的精神病人都不是這樣的?有觀眾會說,媽呀,我怎麼認為他說的都對!究竟是他不正常了還是我不正常了?

「大概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呆在封閉療區但並沒有打開攝像機,我不希望我自己開始的是一場掠奪性的拍攝。這三個月我和他們共同生活,我不停地闡述我進入病區的用意,我也希望他們明白他們有拒絕拍攝的權利。這是個艱難也很漫長的過程。」馬莉很清楚,選擇這個題材她會面對什麼。

馬莉沒有把他們當作精神病人在拍,而是把他們當作不幸的群體在拍。他們或多或少經歷了生活的磨難,正常的人也許經過磨難挺過來了,而他們沒有,在磨難中無法自拔。

《囚》劇照

醫院裡有個學問很高的「碩士生」,一天到晚總拿著本書看,他因為「買東西這件小事和母親起了爭執」,已經進來四年多了,護士說他的老母親七八十了,每次都是把東西悄悄地送來,不敢見他,可見「那次爭執是很可怕的」,老母親一直撿廢品為生,沒什麼錢,但此前每次送過來的東西都是很好的。去年老母親走了,至今「碩士生」還不知道這件事,他依然覺得自己沒病,想出去,他認為母親因為那次爭執放棄了他。

這基本就是人生的真正模樣了,明知道沒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有「從此後王子和公主就過上了快樂的生活」,沒那麼勵志但也沒那麼頹,大家都很樂觀地活著。病人和家屬之間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病友之間也有關愛和互相取暖,這不是一部冰冷的黑色紀錄片,人性中暖的一面和冷酷的一面彼消此長,如一呼一吸,都重要。

直至片尾,馬莉才打破了這個看似和諧的平靜,「經常陷入沉思」的中學生和另一位常開導他的病友聊天,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在鏡頭前發病了,他陷入在自己的邏輯黑洞裡,不停追問:「你總要告訴我吃是什麼我才知道怎麼做呀,那吃的定義是什麼呢?不知道吃的定義我怎麼去吃呢……」

這是一個極具震撼效果的鏡頭,從正常到不正常可能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觀眾們幾乎都呆住了。

看這部紀錄片,觀者的情緒波動會很明顯,他們時而會被患者的話逗樂,時而又驚奇於患者「天才」言論,時而覺得他們是不是被誤關進去的假病人?直至到了片尾,像是被當頭一棒,那個剛剛還一起微笑看日出的朋友,竟然瘋了!

馬莉在片尾寫了卡夫卡的話: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壞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

這類片子的走向,當然可以是純心理學的一種探討,所以每次觀影會都會有人提到福柯;也可以對觀察式鏡頭方式逐一評論,撒開了搞腦子。但我認為《囚》可能更樸實,它就是在素描整個社會,或者是整個社會投射的一個鏡像。

每一個人物都在刺激你的靈魂,然後提醒你,掙扎只是人生的必修課而已。

相關焦點

  • 這部紀錄片讓你重新認識巨星黴黴
    這部影片記錄了這位30歲女歌手的成長史。泰勒·斯威夫特以鄉村音樂出道,後轉型為流行歌手;她也可能是這一代中最為重要的美國詞曲作家和歌手。專輯銷量突破5000萬、社交媒體上坐擁粉絲大軍,斯威夫特自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自她從美國極端保守的鄉村音樂業中冉冉升起、成為青少年偶像起多年來,斯威夫特一直被告誡不要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冒犯到潛在的粉絲們。
  •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重新認識中國網絡直播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重新認識中國網絡直播 2019-08-29 2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早餐中國》:只需5分鐘,這部紀錄片就能讓你享用別人的早餐!
    最近就有這麼一個紀錄片,把我國人民的早餐擺上了屏幕,5分鐘一集給觀眾展現別人早餐桌上的美味。其實一開始也很納悶這片子5分鐘到底能夠講些啥,結果看到導演陣容時,就乖乖打開了視頻,因為裡頭有目前咱們國內著名的三大吃貨沈宏非。這三大吃貨當中,蔡瀾陳曉卿推出過贏得滿堂彩的舌尖系列,沈宏非這回能交出一份什麼樣的作品,還真是挺叫人好奇的。
  • 油管上最新的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賈斯汀比伯
    說到賈斯汀比伯,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年少成名的音樂天才,還是不珍惜羽毛的叛逆少年?我一度和廣大網友一樣,一邊羨慕著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一邊對他這些年的低迷報以失望。但當我看完油管上最新的這個紀錄片《JustinBieber:Seasons》後,我又重新認識了他。原來,他還是那個賈斯汀比伯。
  • 英國新出紀錄片講述中國用電擊治療同性戀 稱中國認識「同性戀不是...
    英國又出了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這次不是BBC,是Channel 4的。這部以「未報導的世界」(Unreported World)為大標題,其中一期偷拍了「中國同性戀的電擊療法」(又是「中國的秘密」的節奏)。這部紀錄片已經上線好幾天了,拍的實在是好,什麼蒙太奇啊釣魚啊,反正外媒常用的那些小伎倆在這部片裡滿滿噠。有沒有心動想看?
  • 這部新韓劇第一集就高能?「精神病」的快樂你想像不到!
    最近熱播韓劇《愛的迫降》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不過遺憾的是,因為天氣原因,這部劇暫時停更了,不過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不是《愛的迫降》,而是另一部韓劇《精神病態日記》,不得不說,這部劇真的是炸裂式演技,每一分鐘都是高能。
  • 這部紀錄片每集5分鐘,卻畫出了全中國的早餐地圖!
    拍完《風味人間》之後,又拍了《風味原產地》的騰訊好像開了掛一樣,在美食紀錄片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最近又看到一部叫《早餐中國》的紀錄片在騰訊視頻開播,每集只有5分鐘,每次介紹一個中國的地方早餐,朦朧的晨霧、嘈雜的市場、剛掀開鍋的水汽、滾滾的湯水,人們入口後的幸福表情,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 「PAGE Collection」你絕對想不到的自然,這部紀錄片驚豔了世界
    這些我們平日接觸不到的野性世界,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於是關於動物生活的紀錄片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今天【PAGE Collection】就來給大家分享一部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的BBC英語動物紀錄片——《Dynasties》王朝,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5、歷時四年的大製作曾讓無數的人像追電視劇一樣狂熱地等待每周的更新,驚豔了世界。
  • 匯集中國頂級文物,這部中英合拍紀錄片火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寶藏》英文版已於2019年10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對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個國家的觀眾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近9成的觀眾表示「我很喜歡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還有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直觀展示了中國文物的美與獨特」和「深入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大三兒》曝10分鐘超長紀錄片
    華語樂壇最受期待、最具關注度的實力原創音樂人樸樹將原本在《獵戶星座》的歌曲《空帆船》重新編曲,重新演繹,使其成為電影《大三兒》的推廣曲,並希望有更多人關注到這部被評價為「填補中國紀錄片小人物傳記空白」的真實電影。
  •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關注中國邊緣村落的命運
    採訪正文導筒:您的這部紀錄片是回到故鄉拍攝村落的消逝,最初開始創作的動機和背景是怎樣的?劉飛芳:拍攝這部電影,緣起於2014年5月份的一次回鄉,那是我闊別10多年後第一次回老家。,最終版可能是128分鐘了。
  •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5的紀錄片,導演竟然說火起來的原因是……
    ,這部片子是怎樣「火」起來的。說到已拍的和正在拍的創作心得,蕭寒認為,「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來呈現你感興趣的,打動你的故事很重要。」這部由瑪麗·喬斯·聖皮埃爾創作的動畫紀錄片從這位年輕的天才在勃艮第的時候開始,到他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探索了一位藝術家在旅途中所處的深刻的孤獨。
  • 這部豆瓣9.8分的全新紀錄片,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這部紀錄片由美國Netflix出品,並特邀與BBC長期合作的金牌製作團隊silverback films進行拍攝製作。要知道,之前BBC出品的《藍色星球》、《地球脈動》等驚豔之作,就是出自這個製作團隊。   此外,Netflix還重金聘請了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BBC紀錄片御用解說、93歲高齡的大衛·愛登堡擔任配音。
  • BBC這部能提升格局的紀錄片,幫孩子開眼看世界
    朋朋說好的紀錄片,可以帶著孩子跨越自身的環境,收穫新的審美和格局。「耳朵裡的博物館」也不斷的為大朋友、小朋友們發掘這樣的優質資源。今天推薦給你的是BBC的高分之作——《人類星球》,它題材和角度非常新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換一種眼光看生活、看世界!
  • 這部「不存在」的紀錄片,被豆瓣刷出了9.6的高分
    近期,一部名為《女子宿舍》的國產紀錄片突然火了,神奇的是,幾乎沒有人看過它的完整版。這部紀錄片並不是近期的,而是一部10年前的片子,當時只出了兩分鐘預告片便受到了大量的關注,可還沒等上線,就遭到了封殺,可就兩分鐘的預告還被豆瓣網友刷出了9.6的高分。
  • 你是否也把自閉症孩子當成精神病看待,如今已經被重新定義!
    一直以來,由於公眾對自閉症認識的不足,很多自閉症孩子都被當成精神病看待。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專研,自閉症如今已經被重新定義,自閉症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些人的努力——自閉症到底從何而來?
  • 精神病題材的恐怖片,除了《寂靜嶺》,這部也十分經典!
    假如你被關進了精神病醫院,你會怎麼證明自己沒有病?這種情況之下恐怕並不是考驗你的應變能力,而是只給你了一條路——你承認,醫院歡迎您;你不承認,這是臨床的一種症狀,依舊是醫院歡迎您。在197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飛躍瘋人院》就是講述的這麼一個故事,主角墨菲在假裝精神病從而進入精神病院後被強行治療,這種治療手術就是「切除額葉切除手術」這部電影算是對「傳統美國精神病治療」的一種深深反思。但是關於美國的精神疾病治療的衝突,演繹的最精彩的大概就是電影《禁閉島》了吧。
  • 這部紀錄片裡有答案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 有一段時間沒給大家整「下飯」的內容了,今天它來了,一起認識下紀錄片—— 《全球最噁心》。
  • 這部BBC紀錄片顛覆你的認知
    它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能夠重新審視看待我們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寶寶就像一臺不帶說明書的最複雜、最精密、最神秘的儀器,而這部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來講,就是送給千千萬萬新手父母的「使用說明」和「傻瓜教程」。
  • 《徒手攀巖》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拿命拍的!
    然後把每個新的登頂成功,看作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直至消除恐懼:「我也怕掉下山崖摔死,但你挑戰自己並且做到極致時,你會有一種滿足感,這種感覺在你面臨死亡時更加強烈,你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正如亞歷克斯說的:「如果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那徒手攀巖是最接近你心願的事。有那麼一瞬間,做到完美確實感覺不錯。」大神背後的大神們因為亞歷克斯的壯舉,紀錄片《徒手攀登》達到了「神作」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