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把自閉症孩子當成精神病看待,如今已經被重新定義!

2020-12-20 唯美香

一直以來,由於公眾對自閉症認識的不足,很多自閉症孩子都被當成精神病看待。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專研,自閉症如今已經被重新定義,自閉症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些人的努力——

自閉症到底從何而來?

我們知道,自閉症(Autism)是一種心理、社會能力等方面廣泛發育延遲或偏離的發育性障礙,但自閉症在被命名和定義以前,經過了很多的過程。

自閉症原本被歸屬於精神病的範疇,比如我們國家的診斷標準在1994年以前一直將自閉症歸屬精神病的範疇,我們對於自閉症的認識是慢慢過來的,而這個過程和三個老頭有關係……

第一位老頭

美國兒童精神醫學之父L.Kanner:

命名自閉症的第一人

自閉症患兒最早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L.Kanner醫生發現。

1938年,在日常的觀察和研究過程中,L.Kanner發現了一些孩子不和人交流,即使交流,交流的效果也比較差,於是開始對這些孩子進行研究。

1943年,L.Kanner在自己的研究報導中正式報導了11例患者,並命名為「早期嬰兒自閉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Autism」(自閉症)最先是來自精神病學的一個詞,源自1911年瑞士一位精神學家E.Bluler的一個發現:有些精神病人和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理會外界在做什麼。

由於這樣一個特點,L.Kanner就把精神病人專門分出了一個症狀,叫「Autism」,釋義為「自我為中心」。

L.Kanner當時這樣描述這個類群患者的特徵:

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性行為;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與在其他方面學習困難形成對比;聰明、機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現。

自閉症的概念由此發生變化,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到自閉症的研究當中。

1944年,僅僅一年後,奧地利一個學者阿斯伯格(Asperger)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現一群孩子雖然具有語言能力,但是不會與人交流和溝通。

比如講話的時候,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你說上午的事情,他說下午該怎麼樣做;你說今天的計劃,他說我明天要幹什麼……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雞同鴨講。於是,阿斯伯格就把他們命名為:阿斯伯格症候群

第二位老頭

英國精神病學家M.Rutter:自閉症的診斷標準是社會化程度不夠

1968年,英國的精神病學家M.Rutter在接納和吸收L.Kanner和阿斯伯格兩大學者的觀點後,第一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自閉症的孩子,最好在兩歲半(30個月)之前發現,這樣才可以進行早幹預、早治療。因為同樣都是自閉症孩子,但20歲被發現和12個月被發現差距是很大的,但我們怎樣才能早發現呢?

對此,M.Rutter做了一個重要貢獻是整理歸納了自閉症的最初診斷標準:社會化的程度不夠。

進行社會化是我們人的基本特徵:

1歲前我們待在媽媽的懷裡沒有進行社會化;

1歲以後我們開始說話和走路,並且和家人進行交往,這時我們就開始社會化了;

到了3歲以後我們去上幼兒園,進行更加高程度的一個社會化……

而自閉症孩子正是社會化的程度存在明顯不足。

很快,M.Rutter的觀點在1968年在英國得到了認可,美國人也將M.Rutter的觀點逐漸接納引入。

1980年,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手冊第三版(DSM-III)首次將自閉症確立為一類獨立的疾病,並將與自閉症臨床症狀類似的幾種疾病歸類於精神疾病分類學中的廣泛發育障礙(PDD),自閉症得到醫學界的正式定義。

直到現在,我們也強調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早康復。

第三位老頭

中國兒童精神醫學之父陶國泰:在國內首次報導4個自閉症案例

那麼自閉症到達中國,又是什麼時候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國家沒有醫生認識自閉症。一直到1982年,我國兒童精神醫學之父、南京兒童心理衛生所的陶國泰教授在《中華精神科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論文「嬰兒自閉症的診斷和歸屬問題「,首次報導了4例自閉症的孩子後,自閉症才慢慢被認識和重視起來。

1989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二版(CCMD-2)將自閉症歸屬於兒童精神病;

1994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修訂版(CCMD-2-R)明確將自閉症歸屬於廣泛發育障礙。

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一個設計良好的全國性的自閉症患病率調查,但是從1986年開始,我國每年都會在國內部分城市開展抽樣調查,比如:

2000年福建省調查10802名14歲以下兒童,共有3名孩子確診為自閉症,患病率是百分之零點二八(0.28%)

2009年貴州貴陽調查的5000名0—6歲的兒童中,有5名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患病率是百分之零點一(0.1%)

而從我們自己門診的情況來看,我們現在每年診斷1000多例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自閉症孩子,這說明自閉症在我國正在慢慢受到重視。

2017「我為你來」全國兒童自閉症公益講壇巡演(上海站)杜亞松講座現場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倡導公眾對自閉症的認識

自1943年美國精神病學家L.Kanner首次報導了11例自閉症個案後,自閉症開始引起公眾的關注。

隨著越來越多的發病人群,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意識日」,並在這天佩戴藍絲帶,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爭取早期治療改善患者的狀況。

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對提高公眾對自閉症的認識意義重大,就像教師節一樣,多少年以前,沒有人重視老師,後來設定了教師節之後教師就被慢慢重視起來了。我們都知道,自閉症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交往障礙,目前在醫學上定義為終生無法治癒。

然而,自閉症的孩子,真的就是很大的問題嗎?其實也不一定。

我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的第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動動,他現在就是上海市圖書館上班,多年前,很多媒體都專門到圖書館採訪他。

他現在的狀態就很好:每天早上帶上中午飯從家裡出來坐地鐵上班、中午吃飯、下午下班後乘地鐵回家、到家後去菜市場買菜做飯……

他的生活其實就和我們普通人差不多。

相關焦點

  • 是這三位老頭,影響了千萬自閉症家庭!
    一直以來,由於公眾對自閉症認識的不足,很多自閉症孩子都被當成精神病看待。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專研,自閉症如今已經被重新定義,自閉症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些人的努力。
  • 自閉症的特徵:一篇文章幫你分析孩子缺乏眼神接觸是自閉症嗎?
    孩子缺乏眼神交流、缺乏眼神接觸是自閉症嗎?如果你了解過自閉症的症狀,可能知道這個名詞「缺乏眼神接觸」,這是一個簡單的症狀描述,實際包含的內容非常多。並不是說孩子缺乏眼神接觸就一定是自閉症,可能是他害羞呢?「缺乏眼神接觸」這個術語是一個用來論證是否是自閉症的一項因素。由於無法從血液和成像測試來做到這一點,醫生必須依靠個體特徵、行為的頻譜來做出診斷。然後將該症狀與美國精神病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中列出的標準進行比較。
  • 自閉症比原來更流行了嗎?
    實際上,自閉症患者的人數並沒有大規模增加,只不過我們找到了更好更精確的識別方法。自閉症是由美國的精神病學家列昂•卡那於1944年首次描述的。在此之前,自閉症對臨床醫生來說並不存在,其患病率自然也就等於零。實際上,當時自閉症的患者不是不存在,只是在被當做精神病對待。卡那在196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記載,在他定義了自閉症後,「全國好像一夜之間多出了成百上千的自閉症兒童」。
  • 自閉症發病率暴增 是事實還是謊言?
    實際上,當時自閉症的患者不是不存在,只是在被當做精神病對待。肯納醫生在 1965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記載,在他定義了自閉症後,「全國好像一夜之間多出了成百上千的自閉症兒童」。他還提到,別的國家裡也能觀察到同樣的趨勢。
  • 你身邊有沒有自閉症的人?你是什麼做的?願世界很美好
    現在可能是醫學的發達,也可能是人們關於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心理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自閉症成為越來越多家庭正在經歷的一種磨難。那麼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又稱為兒童孤獨症,它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導致的疾病。
  • 自閉症權威專家鄒小兵開課了!這是關於自閉症的最準確知識
    我們相關從業人員對自閉症的認識水平沒有達到一個層次的話,有可能我們會漏掉很多自閉症孩子和患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包括現在,很多人認為自閉症是一種精神病,我們家長也覺得是精神病。其實過去確實是這麼認為的,自閉症從大部分教課書認為,是1943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的報導,這位學者認為,自閉症是一種精神障礙。
  • 上饒●你知道自閉症發展歷史嗎?
    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並定義自閉症之前,這個疾病是否早已存在?自閉症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我們為什麼稱之為「自閉症」?……今天,我們就沿著歷史的腳步,探索揭秘「自閉症的前世和今生的500年歷史」。或許,對自閉症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後,我們可以得到新的啟發。
  • 精神分析視角下的自閉症:訓練他們還是學會與他者共同生存
    然而,「疾病」的背後總是有一套話語,我們如何定義疾病、看待疾病和診療疾病,都在一種社會所規範的框架之內。當面對自閉症、精神病等等的「疾病的面孔」時,過去理性主義者會懼怕他們,把他們隔離、排斥甚至加害,而今天的人文主義更傾向於把他們按目前社會上「典型的人」的方向去塑造,讓他們在一個「功能性」的層面上與其他人相遇。
  • 孩子剛被確診為自閉症,新手家長要了解哪些、該如何做?
    他們在交流方面能使用的詞彙是有限的,即使會說話的自閉症患者也不願意經常與人交流。有些患者說話是聲音小,有時會重複一些話語,還有患兒只模仿別人說話,而自己不會組織語言。2、不會模仿「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過模仿學習說話,學習運用無聲的身體語言、手勢和表情進行溝通的。但是自閉症患兒不懂得模仿。
  • 歧視與煽情:自閉症的故事
    被責怪的母親 於自閉症並沒有任何身體器官上的損傷,因而最早識別出這一病症並為之下定義的列昂·肯納,本職是兒童精神病醫生,畢竟自閉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患者往往身體健康、智力無損,但卻無法與他人建立起聯繫。
  • 「自閉症孩子就不該帶出來!」目睹自閉症孩子遭歧視,該怎麼做?
    他回答說:我們不需要用嫌棄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也不需要過分關心,就把他當正常孩子一樣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是你被搶了蛋糕,你會怎麼辦?」「我會把他叫過來吃,就這麼簡單。」2「你可以進來,但是你的孩子不行」節目組接著來到了廣州,在這裡,一位特殊孩子的母親找到了節目組,表示自己很願意配合參與拍攝。
  • 自閉症的痊癒-喚醒大腦
    達林便把孩子動怒的場面拍攝下來,到了三歲他仍然沒有掌握語言,言語治療也沒有用,醫生說他有可能永遠不會說話,一個專攻自閉症與多倫多克拉克精神病研究所有關係的發育兒科醫生和兒童精神科醫生診斷他是自閉症!一位醫生寫道,喬丹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還有互惠社交互動上都存在嚴重障礙,這些都是自閉症的核心症狀,他所做的活動和興趣十分有限!
  • 探秘自閉症500年發展簡史
    提起自閉症,你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自閉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並定義自閉症之前,這個疾病是否早已存在?自閉症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我們為什麼稱之為「自閉症」?坎納(Kanner)在該主題的第一篇論文中描述的幾乎所有特徵,現在仍被認為是自閉症的典型特徵。這篇論文影響至今,被公認為定義自閉症的開端。
  • 遊戲障礙是否屬於精神病?專家:不等同,有嚴格定義標準
    遊戲障礙是否屬於精神病?如何對其進行幹預治療?7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給出了解釋。23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健康中國行動之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會上,青少年的遊戲障礙問題成為關注焦點之一。
  • 自閉症家庭該如何看待生二胎?
    《星界周報》57:自閉症家庭該如何看待生二胎?導讀:很多自閉症患兒的家長都在為到底生不生第二胎的事情而煩惱。因為第一個孩子是自閉症,已經給家長的心理及家庭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如果再生育一個,一方面害怕第二個孩子也是自閉症兒童;另一方面卻抱有僥倖心理,希望有個健康的寶寶,因此,家長往往處於進退兩難的糾結狀態。享受天倫,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的不幸還不完全在於我們有一個孤獨症的孩子,更在於——孤獨症兒童父母的付出得不到孩子任何情感回饋時的絕望。
  • 自閉症的點滴
    但是這種來來去去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取決於一個人面對的孩子是神經質的,乖戾的還是精神病。孤獨症兒童可以看作是母親身體的延伸:孩子和母親形成了統一,孩子只有一個地方作為母親的自戀過度。這些孩子們輪流在博納伊爾和其他地方呆著。有人認為,這些破裂在現實中對母親和孩子產生了影響。曼諾尼聲稱:「通過缺席,雙方都有可能隱喻他們與對方的關係」。在她看來,當孩子已經建立了一種適應性的刻板印象時,就應該換一個地方。
  • 我國重新定義精神病標準 同性戀不再統劃為病態
    本報記者鄭淑華田利平報導《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將於今年4月20日出版發行,在新版診斷標準中對同性戀的定義非常詳細,同性戀的性活動並非一定是心理異常,由此,同性戀不再被統劃為病態。
  • 做了40年自閉症幹預的美國專家:請換一種眼光看待自閉症
    本文作者是來自美國擁有40年自閉症幹預經驗的巴瑞·普瑞桑博士,他認為所謂的自閉症行為不應簡單地被看作必須消除的病理表現,而是自閉症人士面對嘈雜混亂的周圍世界時採取的應對策略。面對自閉症,他主張換一種眼光來看待。40多年來,我的工作就是幫助自閉症孩子的父母,他們來自各種不同的行業,但是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走出自閉症診斷帶來的各種困惑,如何解決自閉症孩子成長的各種現實難題。
  • 自閉症的歷史,如同一部人性簡史丨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關於自閉症,我們如今唯一能確定的事情或許只有一點:對其定義的爭論還遠沒有結束。自閉症概念有著天生的模糊性,人們不斷地對其本質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又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在不同領域的各類理論、治療方案、判斷、解釋和爭議中,人們不斷使用著「自閉症」這個詞,從科學、社會學到法學,甚至延伸到神學。不過在爭論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切都在曲折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 關愛自閉症兒童|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有什麼症狀?
    儘管我們與上海市多家醫院開展了合作研究,也親眼目睹了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的種種古怪行為,我心目中始終有很多疑問:這種疾病如何被醫生發現的?是否有更有效的治療幹預方法?自閉症孩子長大以後怎麼辦?社會如何能更好地包容與接納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