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個讓人腦殼疼的黑匣子。
他們是出生時無產品說明書、無出廠設置、無質量保證的「三無產品」。
最讓我們無力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全球獨家限量款,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下個月、下一年迎接你的是暖心小棉襖,還是扎心小惡魔。
就在前兩周,11月13日,Apple TV+推出了一部——《Becoming You》。
這部紀錄片由奧斯卡影后Olivia Colman娓娓道來,探討了人的前2000天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從日本到美國,從尼泊爾到英國,從婆羅洲到基蘭,這部紀錄片在全世界範圍內跟蹤拍攝了100多個孩子,記錄了這些孩子們0到5歲的生活。
透過全球100多名孩子的視角,這部紀錄片直觀呈現了孩子們是如何學會說話、運動、思考、學會愛並塑造自我的身份的。
就像上帝視角一般,我們在紀錄片中見證了許多孩子從出生到5歲這2000天的時間裡,是如何從一個個一無所知、無助的新生兒,成長成為地球上最有能力的高等級生物。
剛才提到,我覺得這類嬰兒成長解密的紀錄片就是一份普適性的「產品說明書」,雖然未必完全100%適用自家娃,但掌握了大部分的規律後,可以緩解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02、Terrible 2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過程 忍忍也就過去了
2歲到3歲,真是貓狗都嫌的年齡。
在這個時期,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掛在嗓子眼,戰戰兢兢地伺候著小主子。生怕一不小心走路走在了TA前面,開了那扇不該我開的門,按了那個該死的電梯按鈕,砰...莫名其妙的炸彈就點燃了。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那還好說,大不了回到原點,給娃一次嶄新的機會,讓TA自己來開門、按電梯。
但,有些事情真的沒法重來,比如已經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總不能吐出來重新吃...
當你面對著T2(Terrible 2,恐怖的2歲)的娃,心灰意冷、萬念俱灰時,看看《Becoming You》紀錄片這個片段你就會心理平衡了——全世界的2歲娃,真的都一樣討人嫌!!!
不管TA說的是日語、英語,還是印度語...在2歲的時候,你都別想TA能好好說話,隨時甩給你的都是尖叫+NO,NO,NO,NO,NO...
其實,我覺得最應該看這個紀錄片的,不是正在用生命感受T2酸爽的父母,而是以下2類人:
1、覺得當父母的管不住娃就沒有資格把娃帶出來的路人。在他們眼裡,只要娃無理取鬧,就是家裡沒家教。
2、喜歡分享「戰2」經驗的七大姑八大姨們。在她們眼裡,娃不收拾不成器。
這兩類人最後殊途同歸,都是認為:你不好好收拾娃,就是你欠收拾!
之前,這種委屈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吞。
下次,你就可以把這篇文章和紀錄片甩到指指點點的人的臉上,讓他知道:這個看起來有點熊的2歲娃,正在探索你一輩子都沒搞清楚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
當娃看著鏡子能夠認出自己時,就邁出了塑造自我身份的第一步。這之後不久,TA開始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沉迷,進入自我發現的階段。
我來,我要,這是我的,我,我,我...
一切不以他為中心的事情,都是偏離他認知的,是不對的。
所以才有了這麼貓狗都嫌的恐怖2歲。
03情緒過山車如何實現軟著陸?
語言是情緒表達的出口
在這貓狗都嫌的T2時期,除了自我為中心,還有一個因素讓孩子們頻繁地在崩潰邊緣將我們按在地上摩擦——情緒控制力。
2、3歲的孩子處在情感混亂的高峰期,他們基本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在興奮的高峰和絕望的低谷之間穿梭,有時候一天要來上好幾次。
比如,高高興興地搭著積木,下一秒積木塌了,一瞬間TA的玻璃心就碎了,緊接著而來的就是長時間的嚎啕大哭、撒潑打諢。
Dora在2歲多的時候就是這樣。看了紀錄片,了解全世界孩子們都是這樣的規律,也就根本不必急著去鍛鍊什麼抗挫力。
這根本不是抗挫力的事,而是孩子們自我情緒認知、感受和逐步控制的過程。
這個情緒過山車的階段,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也跟著情緒過山車,跟著崩潰的娃一起咆哮,那只能說,娃沒長大,你也沒長大呀!情緒得控制住呀。
依靠多擁抱,多陪伴讓孩子平復下來,等到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就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不是原地一躺,撒潑打滾。
紀錄片裡還有一個特別的角度我想提一提——怎樣去記錄孩子的成長!
把相機或手機,每天都擺在桌子的同一個角落,隔幾天就拍攝一個視頻,記錄孩子等著開餐或者遊戲時的喃喃自語,加上點字幕,就能做出紀錄片的效果。
無形的成長被記錄下來,可以見證孩子們詞彙量暴增的奇蹟。在短短幾個月裡,TA的詞彙量可以從幾個增長到幾百個,甚至幾千個。
04恐慌!男孩痴迷於扮演公主怎麼辦?
穿上公主裙,安能辨TA是雌雄!
大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來自標籤。
比如,男孩就該愛恐龍,玩奧特曼...女孩就該過家家,玩化妝遊戲。
如果哪天顛倒過來,男孩愛上了閃閃亮的公主裙,不顧一切地高歌Let it go...Let it go...
怕是很少家長能像視頻裡的那個媽媽一樣,看著兒子身穿帶亮片的黃裙子滿屋奔跑,還能露出欣慰的蜜汁微笑。
大多數不淡定的我們,可能會在僵硬微笑的同時,默默打開手機,點開微信群,在育兒群裡打下這麼一段話:
兒子不愛恐龍,不愛奧特曼,就愛公主怎麼辦?!今天他居然還找出了姐姐的裙子,穿著滿大街跑,這以後要是個娘炮可怎麼辦呀!急!在線等!!!
其實,對於3歲的娃,他們處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在這個階段,整體來說他們對自己已經比較了解了,但有一樣自我認知卻是孩子們無法清晰確定的——性別。
在這個年齡,性別對於他們來說,就像身上穿的一件衣服,是隨時可以換來換去的。
當你了解了孩子的這些發展階段規律,也就不會焦慮異常,非得尋找旁門偏方急著下藥了。
其實,不管你焦慮或不焦慮,大部分孩子到了4歲,就開始理解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應當如何去表現了。
男孩們開始扎堆玩追逐打鬧的遊戲。女孩們開始玩過家家,並且排斥男孩們的加入。
3歲那個奇怪的個人主義為中心、性別區分不明的階段結束了,但隨著而來4歲的拉小圈子,分性別組隊玩的行為其實也不那麼讓人省心。
這種看起來拉幫結派的行為,在我們大人看來實在不太友好。但紀錄片的觀察發現,世界各地的遊樂場上,十次有八次都是這樣的情形,男孩只和男孩玩,女孩只和女孩玩。
05《Becoming you》中,大多數孩子們有著相似的發展規律,但也有些比較特別的點可以當做消遣了解了解。
比如日本的寶寶大哭相撲比賽。在相撲賽上,相撲想盡辦法把寶寶嚇哭,讓他們感受恐懼的情緒,據傳寶寶將因此獲得祝福。
比如,原始部落裡的孩子,很小就要開始人生的第一次打獵,學習掌握打獵所需的技能。
再比如,巴瑤的孩子們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遊泳,但一個3歲的孩子就敢獨自往海裡跳,摸蝦捕魚。
想想Dora每周差不多300一節的親子遊泳課,真是燒錢之餘學了個寂寞。
好啦,《Becoming You》紀錄片就介紹到這裡。我打算用剛才文章裡介紹的這個紀錄片的一些拍攝手法,紀錄一下Dora的成長,應該挺有意思的。
關注蒸汽爸爸的STEAM科學實驗室公眾號(ID:steamdadlab),後臺回復「BY」,即可獲取紀錄片觀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