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想擁有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2020-12-14 心靈之音的空間

最近有幸聽了樊登讀書的這本《親密關係》,我才深深地知道,原來一個人想擁有親密關係背後的需求是:

1.獲得歸屬感2.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係中滿足需求,當彼此都能滿足了以後,那就會感到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卻沒有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原因是什麼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講了四個階段:

1.月暈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你們看彼此身上都是優點,就有些像光環效應吧,而且感情很甜蜜。

2.幻滅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你們發現彼此並不完美,還有很多的缺點是自己之前沒發現到的,於是就有了失望。

3.內省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們往往是經過了權力鬥爭,也就是你得聽我的,不聽的話就會吵架,而往往這個階段的人是最會去婚姻諮詢的。

4.啟示階段,在經過了婚姻諮詢,或者彼此深入聊天以後,你發現其實改變不了對方,但是可以在愛的基礎上去了解和理解,而彼此也會為了對方而做出一些調整,這樣二人的親密關係也許會比最開始的感情更好。

我在知道了以上四個階段以後,真的是深有體會,其實親密關係不僅指夫妻或戀人,其實親人,朋友,也就是你們互相親近的人,也可以是親密關係。那我們在這些關係裡,是否也會犯以上四個階段的問題呢?

大多數人是會的,因為這是一種無意識,而追根溯源的話,是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這本書的作者還引用了《正面管教》書裡的內容,而《正面管教》的心理學理論支撐是心理學家阿德勒,也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作者。

孩子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和重視的話,會出現四種偏差行為,我們在了解了以後就會發現這和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犯的錯誤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1.引起注意,孩子會通過打碎東西,或者是總是讓你生氣或者煩躁來獲得你的關注。

2.權力鬥爭,父母說的一概不好使,你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3.報復心裡,比如孩子惹你生氣了,你把孩子關在一間屋子裡,想讓他反思,可是當你打開門發現孩子拿小刀把沙發或者牆劃得一道又一道。

4.自我放逐,也就是自暴自棄了,他覺得自己也就這樣了,無藥可救了。

當我了解了以上孩子四種的偏差行為時,我發現自己曾經在童年期也有,所以才想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是那麼的粘人,也就是渴望一種母愛的呵護。

原來自己內心渴望的親密關係,是想去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可是後來因為一次矛盾,和女朋友吵架了,最後分手了。而那次吵架我也印象很深刻,我在發火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那是我父親曾經用那種粗暴的方式對待過我,我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學習到,並且還用在了自己的親密關係中。

所以很多情侶吵架,夫妻矛盾,不單單只是眼前的問題,很可能是由於這件事,這次爭吵,讓你想到了自己童年的創傷,但是你不想去面對,你就會通過吵架的方式。

作者說,因為吵架要比承受心碎好受得多。

老實講,我在聽樊登講到這兒的時候,真的是愣住了,原來這背後有那麼複雜的因素,而一個人從小到大不管對的還是錯的,都可能會不加批判地吸收過來,一到那個事情發生,就會下意識地運用那個模式去應對。就有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對方。

當樊登深入地講這本書以後,我感悟了好多,要有意識地把從原生家庭當中習得的那些不好的部分一一摒棄,把好的部分繼承,然後也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在親密關係中,才會讓自己和伴侶都能受益。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我是心靈之音,三級心理諮詢師,你在看完以上文字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分享,如果你有情感困擾,也可以私信我,我會幫助你。

相關焦點

  • 如何維繫親密關係?讓這本書給你答案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一書著眼於親密的伴侶與婚姻關係,給出了一張塑造親密關係的路線圖。「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親密關係》02 傾聽情感訴求好的溝通是維繫親密關係的基礎,好的溝通更注重情感訴求而非實際問題。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婚姻就像錢鍾書的《圍城》裡所說的「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那麼,我們真的不可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嗎?我們為什麼不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呢?也許,你也曾求助過親戚朋友,甚至花重金請「高人」、「大師」指點,卻唯獨忘了從自身尋找答案。
  • 為什麼你無法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
    在這些紛繁的關係中,對於我們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親密關係。但是,對於如何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我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準備。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明明很真誠對待,明明很努力維護,為什麼事與願違,總是溝通不暢,甚至相互怨恨,最後關係破裂?
  • 《親密關係》:解開迷惑幫你建立滿意的戀愛關係,值得一看!
    所幸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本非常好的講述親密關係的書籍,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就是《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就是這樣一本講述影響親密關係的各種因素的書籍,它非常全面的講述了一段感情的產生和消亡以及如何修復的過程。
  • 在親密關係中,你為什麼會有失落感?
    因此,我建議大家圍成一個圈——你說一說姐妹團的好處,她聊一聊對大家的心願。若想彼此親密,就得做到兩大點——第一,確定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第二,告訴閨蜜,怎樣的幫助對我有益。新年伊始,我想,也許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吧。大家都踴躍回答問題,傾訴和聆聽的感覺真是好極了。我感動不已,因為大家都分享了自己對友誼的真切期望。有時,我們會反覆推敲同一個問題;有時,遇到溝通障礙,我們會互相鼓勵。
  • 建議李國慶俞渝們都看一看這本書:《與人親密》——看透親密關係...
    如果,你能把每一次激烈的交流都變成治癒的轉折點,又會如何呢?這就是蓋伊·芬利在本書中詮釋的——戀愛的魔法。作為一名擁有多年實戰經驗的精神導師,芬利將關於精神成長的永恆指導應用於親密關係的建立,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爭吵的看法,並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化解怨恨,從而建立起我們渴望已久的親密關係。  我們通常認定,一段關係中的衝突是由伴侶的問題引起的,即便我們沒有大聲地說出來。
  • 想成為親密關係的妥善經營者,這9本書必讀!
    借著昨日七夕的餘溫,湛廬君想要和你分享以下9本經典好書。它們會為你提供修煉愛情的三條路徑:與你愛的Ta溝通、理解幸福的含義、認識你自己,幫助你在經營親密關係的旅途中持續成長。這5個小時裡,他們都做了哪些事呢?除了每天工作前與彼此道別、想辦法相互表達讚賞、一周約會一次,這些夫妻還把最多的時間花在了每個工作日後的談話上。男人與女人之前應該如何溝通,如何相處?西雅圖愛情實驗室心理學報告三部曲給出了答案。
  • 《親密關係》:深度解讀婚姻,構建親密關係
    但這對解決婚姻中的問題是與事無補的,只能讓自己更痛苦而已,最近看到一本書卻產生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婚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事出有因,我們對於婚姻的理解還是太膚淺,這本《親密關係》看似在解讀愛情,其實個人感覺,如果一樁婚姻,想要美滿,首先得有愛情,所以從構建親密關係開始才是經營婚姻的必行之路。
  • 《親密關係》:為什麼愛是一種技術活動?這本書值得讀兩遍
    約翰格雷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你感覺更好,一方面,他似乎是一個心地善良的鄰居,總能及時發一份來應對溝通中的各種痛苦和尷尬;另一方面,他也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批評自己不懂的東西,愛不會輕易讓你傷心,傲慢和偏見會讓你傷心。例如,《親密關係》第三章的主題可以概括為:你將吸引誰,誰將被吸引?
  • 親密關係如何維護?三個方面淺析構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親密關係》是「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中的一種,自出版以來就深受讀者的喜愛。這本書揭示了人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並且給出了如何才能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的方法。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羅蘭·米勒,另一位作者是丹尼爾·珀爾曼。羅蘭·米勒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在2008年獲得了人際關係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比如:我們缺乏自信,但我們想去找一個擁有自信滿滿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但那時我們也會變現的非常自信,去吸引自信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當我們身邊。人和人的關係就是這種需要,與被需要支撐的。《親密關係》: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是本書作者克裡斯多福孟繼《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後,又一力作。
  •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害怕親密關係?看看你中了幾條
    今天在熱搜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一網友回答深有同感:我們不能沒有空氣、食物和水而活。但沒有書籍、音樂、電影,沒有希望,沒有親密關係,我們還是可以活著的,然而沒有了這一切,活著也未免太蒼白了。
  • 《親密關係》:為什麼戀愛也是一個技術活?這本書值得連讀兩遍
    探討兩性差異的心理類書籍,大都附著一些交往技巧,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內容,比如《親密關係》中的第三章的主題概括起來便是:你會吸引誰,又會被誰吸引?一定要謹記以下幾點一、依賴與獨立,親密關係中的「黏性」和「界限」。親密關係上,親密兩個字決定了這段關係註定會有「黏性」,我們不會再期待那種完全疏鬆的關係,這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沒有存在感。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這是我第三遍接觸這本書了,之前學習過2遍,但總是很無感。這本書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諮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並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 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但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想法。親密關係應當是能夠讓兩個共同成長的關係,如果一段關係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帶來,看似親近,卻又貌合神離,那麼並非是正常的。在《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就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不是嚴肅的心理學術語,它描述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情況。
  • 《親密關係》:為愛讓步,修復親密關係
    爭吵或壓抑,是大多數夫妻的做法,在諸多的實踐中,無疑,這兩條路都不可能通向我們心目中的愛情。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將每一次激烈的交流都變成治癒的轉折點?《與人親密》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答案。在本書中,蓋伊·芬利就如何與身邊的人建立一段美好而持久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攜手走過的也有很多人,正如文章的標題一樣,作者開篇便說:這本書的落地,來源於很多人的幫助,要感謝的人也很多,可是,最值得感謝的,便是自己的妻子帕特裡夏。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看似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的相處了很多年,但在日常溝通中仍有無數的雷區,一觸即發,究竟是為什麼讓兩個人看似親密卻無法真正懂得彼此的內心呢? 這時兩人的假性親密關係已經代替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情感的聯絡、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
  • 親密關係の探索與思考 1.0:為什麼我們需要親密關係?
    2月27日 正式開課 新春主題課程2月27日正式開課:愛、關係、親密回到正題今天看著克師(克裡希那穆提)的書,一邊在問自己:「我,我自己而言,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呢?這些需求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有親密關係的基礎麼?難道錯了?如果你願意,可以隨著我跟著這些文字一起探索,也許在最後我無法給予你任何答案,但是至少打開了我們對當下親密關係的質疑和疑問,有質疑才會有新的認知。今天,克師書裡的一個發問,讓我很想要深度的探索這個問題 「細細分析,我們就會清楚人為何會產生依賴感。
  • 婚姻關係背後的真相有多殘酷?《親密關係》告訴你
    《親密關係》這本書是克裡斯多福·孟寫的關於人際關係心理類的書籍,目的是希望提供給人們一張路線圖,引領人們穿越親密關係的複雜景致,並主要著眼於親密的伴侶與婚姻關係。書中說通常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謂的愛,事實上是由於伴侶的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於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伴侶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說的,你的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
  • 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一百樣東西》告訴你
    今天 ,有一個話題持續熱議審題官來了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我們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答案就在這幾張圖裡離婚的時候才想起來,原本只想要個擁抱為什麼要親密關係也是一樣試著倒退看到答案就赤裸裸的站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