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聽了樊登讀書的這本《親密關係》,我才深深地知道,原來一個人想擁有親密關係背後的需求是:
1.獲得歸屬感2.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係中滿足需求,當彼此都能滿足了以後,那就會感到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卻沒有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原因是什麼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講了四個階段:
1.月暈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你們看彼此身上都是優點,就有些像光環效應吧,而且感情很甜蜜。
2.幻滅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你們發現彼此並不完美,還有很多的缺點是自己之前沒發現到的,於是就有了失望。
3.內省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們往往是經過了權力鬥爭,也就是你得聽我的,不聽的話就會吵架,而往往這個階段的人是最會去婚姻諮詢的。
4.啟示階段,在經過了婚姻諮詢,或者彼此深入聊天以後,你發現其實改變不了對方,但是可以在愛的基礎上去了解和理解,而彼此也會為了對方而做出一些調整,這樣二人的親密關係也許會比最開始的感情更好。
我在知道了以上四個階段以後,真的是深有體會,其實親密關係不僅指夫妻或戀人,其實親人,朋友,也就是你們互相親近的人,也可以是親密關係。那我們在這些關係裡,是否也會犯以上四個階段的問題呢?
大多數人是會的,因為這是一種無意識,而追根溯源的話,是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這本書的作者還引用了《正面管教》書裡的內容,而《正面管教》的心理學理論支撐是心理學家阿德勒,也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作者。
孩子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和重視的話,會出現四種偏差行為,我們在了解了以後就會發現這和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犯的錯誤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1.引起注意,孩子會通過打碎東西,或者是總是讓你生氣或者煩躁來獲得你的關注。
2.權力鬥爭,父母說的一概不好使,你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做,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3.報復心裡,比如孩子惹你生氣了,你把孩子關在一間屋子裡,想讓他反思,可是當你打開門發現孩子拿小刀把沙發或者牆劃得一道又一道。
4.自我放逐,也就是自暴自棄了,他覺得自己也就這樣了,無藥可救了。
當我了解了以上孩子四種的偏差行為時,我發現自己曾經在童年期也有,所以才想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是那麼的粘人,也就是渴望一種母愛的呵護。
原來自己內心渴望的親密關係,是想去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可是後來因為一次矛盾,和女朋友吵架了,最後分手了。而那次吵架我也印象很深刻,我在發火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那是我父親曾經用那種粗暴的方式對待過我,我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學習到,並且還用在了自己的親密關係中。
所以很多情侶吵架,夫妻矛盾,不單單只是眼前的問題,很可能是由於這件事,這次爭吵,讓你想到了自己童年的創傷,但是你不想去面對,你就會通過吵架的方式。
作者說,因為吵架要比承受心碎好受得多。
老實講,我在聽樊登講到這兒的時候,真的是愣住了,原來這背後有那麼複雜的因素,而一個人從小到大不管對的還是錯的,都可能會不加批判地吸收過來,一到那個事情發生,就會下意識地運用那個模式去應對。就有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對方。
當樊登深入地講這本書以後,我感悟了好多,要有意識地把從原生家庭當中習得的那些不好的部分一一摒棄,把好的部分繼承,然後也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在親密關係中,才會讓自己和伴侶都能受益。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我是心靈之音,三級心理諮詢師,你在看完以上文字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分享,如果你有情感困擾,也可以私信我,我會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