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維持關係的真正動機
人的一生從起始開始,當然親密關係也是從家庭開始的。
一個人從小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從小的家庭環境什麼樣的,會絕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是需求和被需求。
當我們小的時候需求沒有得到父母的滿足,長大後在尋找伴侶的層面上,就會本著被滿足需求去尋找親密伴侶的。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都需要人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這一切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也都是人之長情,並不是可恥。
但當我們真正去尋找伴侶時,我們就會把我們需要被滿足的那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便於「相互吸引」原則的發揮作用。那便是當我們表現成什麼樣,就會吸引來什麼樣的人。
比如:我們缺乏自信,但我們想去找一個擁有自信滿滿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但那時我們也會變現的非常自信,去吸引自信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當我們身邊。
人和人的關係就是這種需要,與被需要支撐的。
2、克裡斯多福·孟與《親密關係》
本書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諮商師。他的教學遍及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近三十年來他研究的領域著重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動力。
《親密關係》: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親密關係》是本書作者克裡斯多福孟繼《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後,又一力作。他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十二年來,這本書引導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及內地的數十萬家庭從「幻滅」走向「和諧和愛」。2005年以來,全國37個親密關係工作坊將這本書作為指定教程書。
《親密關係》這本書,也是他和他的妻子相處過程中的感悟和體驗,獨特的處理方法也使很多人將這本書奉為人際關係處理,尤其是夫妻關係處理的寶典。這是真實婚姻成功見證者的生命經驗。
3、複雜的藍圖
在我們孩童時期,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看待外界的價值觀和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當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覺得不被重視,甚至是會很孤獨。這時,我們就在心裡為我們自己建造一個「夢想的機器」。這個機器也會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成長,當我們的需求不被滿足越來越多,我們就會在這個機器裡不斷的添加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該找伴侶時,我們就會按照這些標準去找。有的會說,ta是我找了一輩子才找到的人。可是真是一輩子嗎?那是因為,他們在不斷給夢想的機器增加自己的需求,慢慢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認知,根據這個需求去找伴侶,形成理想型的情人。
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增加,夢中情人藍圖自然會越來越複雜。
曾經認識一個人,從小父母經商無暇照顧他。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但是到了高中時期便不好好學習了,他是想讓父母多關心關心他,可是父母還是一直做著買賣,無暇照顧他,與是就開始走坡路了。長大之後,便是希望自己的女朋友能陪伴在他的身邊、照顧他、愛護他。
事實證明,他也確實找了一個一直陪在他身邊的人,即使到最後沒有什麼愛可言,但是只要有人陪著就是好的。這就算是一種歸屬感吧,讓自己有一個歸屬,父母未曾出席的部分,長大之後會將這些需求統統加持在伴侶身上。
有一句俗話說:「缺什麼補什麼。」親密關係就是如此,小時候缺少什麼需求,長大就需要補回來。
4、幸運的孩子被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沒看這篇《親密關係》文章時,我本不知道這些奇妙的想法。但此時寫這篇短文,我完全可以理解到我自己的內心想法。
小的時候經常挨打,幹什麼父母看著都不順眼。那時候就在想,要是有個人能幫我就好了,所以長大以後就希望找一個能保護,給我撐腰的人。慢慢地我就變成自己的,想要的伴侶的樣子了,能保護別人的樣子,甚至還有些假小子既視感。
當然那都是外表的表現,內心卻是封閉的不得了。十幾歲就發現自己有兩種性格,一種是外向的,一種是內向的。對外的是歡快灑脫開朗活潑的,對內的則是內心封閉壓抑自己的。
原生家庭帶孩子給什麼,長大以後自然會賦予孩子什麼。
父母帶給他是歡聲笑語、和平有愛,帶給孩子的將會是一生治癒,孩子也會底氣十足,有無窮無盡的力量。但如果帶給孩子的傷痛、責備、謾罵和羞辱,那麼這個孩子將會用自己的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無一例外,希望你是那個被原生家庭治癒一生的孩子,而不是一生去治癒原生家庭的孩子。
5、親密關係不是任你逃避的安樂窩
「親密關係不是任你逃避現實的安樂窩,而你是面向世界時的堅強後盾。」
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面對生活時我一直都是把親密關係當成逃避現實的安樂窩了,為曾想過當成堅強後盾或者說未曾想過我可以成為堅強後盾。
不論是被重視的需求還是歸屬感,都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