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有一部經典作品被翻拍,就是由宋軼主演的電視劇《澀女郎》。前一版是由劉若英主演的《粉紅女郎》,原著是著名的漫畫家朱德庸。想起當年劉若英在劇中恨嫁的心至今也讓人記憶猶新,如今這部電視劇翻拍似乎又讓人們不得不關注,為什麼那麼多男男女女都無法走進婚姻?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而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時,這些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由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寫的《原生家庭》一書,帶我們看到不同類型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其中絕大多數影響都會在個人的情感生活中凸顯出來。就國內的情況來說,常常出現以下三種困境。
被剝奪的童年,導致對情感需求的否認,成年後沒有動力去追求親密關係
小雪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上了小學和初中以後,又開始參加各種補習班。當問起她的童年時,她一臉茫然,不記得有和小夥伴出去玩耍過,印象中都是自己坐在特長班裡、補習班裡,等著媽媽來接。
小雪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可畢業後她一點都不想談戀愛。隨著年齡增大,轉眼到了30歲,周圍的親戚朋友,介紹對象的也漸漸少了起來,父母對她催婚的聲音也在無奈中少了起來。
小雪說她習慣了一個人獨處,很不適應和別人長時間相處,她也不覺得自己需要一個人來依賴或者陪伴。這麼多年來一個人獨處,她習慣了安靜,更不願意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聯繫感情。所以婚姻的事情就耽擱了下來。
兩個人能走在一起,一定有某種強烈的彼此的需要,因為這種需要而接納彼此不完美的那一面。當童年被剝奪時,孩子自然會形成一種防禦,合理化自己的現狀。那就是我不需要小夥伴,我不需要陪伴,我可以和自己的學習任務在一起。
從小照顧父母的情緒,成年後成為拯救者,遇到渣伴侶,無法建立持久健康的親密關係
從麗麗記事起,麗麗的爸爸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家,回家以後必定是酩酊大醉。還大喊大叫,有時候會打打媽媽有時候也會打麗麗。麗麗很困惑,他實在也無法把眼前的爸爸和那個帶他去公園,他去海邊遊玩的爸爸,麗麗從小就有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夠戒酒,能夠,經常笑呵呵的對著他,麗麗不僅要忍受爸爸捉摸不定的醉酒時刻,媽媽也經常來找麗麗訴苦,說她有多麼不容易,她又沒有辦法離開爸爸,麗麗在害怕,同時還要安慰媽媽。
長大後麗麗遇到過好幾個男人,開始的時候都會帶她一起玩,一起開心。可是不久麗麗就發現他們都是酒鬼,甚至對她動粗。但是每次麗麗都捨不得離開,麗麗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男朋友心裡有很多的不容易,只有自己能夠陪伴他,讓他有機會浪子回頭。可是事實就是每次都讓她失望,要麼是對方突然人間蒸發,要麼就把麗麗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最後還移情別戀他人而告終。
這種模式的背後,是麗麗從小就渴望能夠得到爸爸的愛,希望自己的可愛能讓爸爸改變。長大後一次次找到酒鬼男友,每一次重複都意味著有機會實現兒時的願望。但事實證明,這只是原生家庭帶來的錯誤的模式和想法,如果不走出這種拯救者情結,只會一次比一次更受傷。
一味滿足父母的需要,害怕自己無法為父母找到理想的兒媳,遲遲無法走進婚姻
本書中提到在國外比較常見的是子女一味地想成為父母心中讓人滿意的、讓人驕傲的孩子,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事業而忽略了家庭,最終導致家庭破裂。而國內子女成家以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成為一種隱性的期待,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出來。但父母直接表達對子女物質上的要求以及生活上的指導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似乎任何時候父母都有權幹預子女的生活。
王磊大學畢業後去了廣州,憑著自己認真努力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專業的精通,慢慢的在當地買了房,定居下來。但是遲遲的卻無法走進婚姻,因為他每次找到的女朋友都會注意到對方身上的缺點,比如個子不夠高,皮膚不夠白或者臉上有雀斑。總覺得老家的父母和親戚會不滿意,會覺得自己讓大家失望。而且父母每次生病都要找他來處理,雖然遠在北方的父母和他隔著千裡萬裡,還是要讓他又出錢又出力。所以遇到相親對象家裡稍有負擔,他就打退堂,就會下意識的冷落對方,導致最終以分手而告終。已經33了,還單著。
這也是一種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
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以下幾種方式會有較好的幫助。
加入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團體,在團體中感受關係的吸引力,找到戀愛的動力
逃避情感需要的人並不是不需要情感,而是因為小時候得不到情感的滿足而選擇的一種防禦方式--隔離。看起來並不需要情感,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情感,都要在關係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適合參與一些團體,特別是一些心理團體輔導,在安全的環境下,多面對面坦誠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去看別人是如何建立關係的,另一方面也給自己建立關係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練習場所。
接受個體心理輔導,修復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創傷,讓健康的自己吸引健康的伴侶
小時候所經歷的一些嚴重的虐待,比如遭到嚴重身體虐待,或者性侵犯,只要一次就可以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有一些是持續不斷不斷的語言暴力或者是長期的父母不穩定情緒的影響,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這種情況下適合接受1對1的輔導,在諮詢過程中可以,能有勇氣去面對過去的傷痛,繼而處理出現憤怒的情緒。
《原生家庭》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最後諮詢的後期和父母對峙,無論父母是否在世。可以選擇面對面的對峙,也可以選擇寫信對峙,以此來重新開啟自己的生活,減少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把即將組建的家庭系統放到第一位來維護,放下成為完美子女的不合理願望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歡,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都希望滿足父母的願望,成為父母心目中滿意的孩子。長大後大家會逐漸發現自己無法成為父母眼中完美的子女,父母如果有這樣的期待也是他們不合理的願望。此時要看到自己可以組成新家庭建立新系統,把自己的願望放到即將組建的新家庭中,這樣生命才會繼續發展。也許一下子無法從原有的模式當中跳出來,但只要心裡有這個意識,知道自己即將組建的家庭才是應該放到第一位去維護的,就會順利的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走進婚姻。
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了解原生家庭的傷與痛,找到與原生家庭的邊界,更容易進入親密關係中,將來也會更多地允許自己的孩子自由地表達想法,讓孩子得到滿足感並擁有良好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