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原生家庭》,看親密關係模式,你未婚的答案就在這裡

2020-12-17 簡愛心理

年初,有一部經典作品被翻拍,就是由宋軼主演的電視劇《澀女郎》。前一版是由劉若英主演的《粉紅女郎》,原著是著名的漫畫家朱德庸。想起當年劉若英在劇中恨嫁的心至今也讓人記憶猶新,如今這部電視劇翻拍似乎又讓人們不得不關注,為什麼那麼多男男女女都無法走進婚姻?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而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時,這些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由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寫的《原生家庭》一書,帶我們看到不同類型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其中絕大多數影響都會在個人的情感生活中凸顯出來。就國內的情況來說,常常出現以下三種困境。

被剝奪的童年,導致對情感需求的否認,成年後沒有動力去追求親密關係

小雪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參加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上了小學和初中以後,又開始參加各種補習班。當問起她的童年時,她一臉茫然,不記得有和小夥伴出去玩耍過,印象中都是自己坐在特長班裡、補習班裡,等著媽媽來接。

小雪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可畢業後她一點都不想談戀愛。隨著年齡增大,轉眼到了30歲,周圍的親戚朋友,介紹對象的也漸漸少了起來,父母對她催婚的聲音也在無奈中少了起來。

小雪說她習慣了一個人獨處,很不適應和別人長時間相處,她也不覺得自己需要一個人來依賴或者陪伴。這麼多年來一個人獨處,她習慣了安靜,更不願意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聯繫感情。所以婚姻的事情就耽擱了下來。

兩個人能走在一起,一定有某種強烈的彼此的需要,因為這種需要而接納彼此不完美的那一面。當童年被剝奪時,孩子自然會形成一種防禦,合理化自己的現狀。那就是我不需要小夥伴,我不需要陪伴,我可以和自己的學習任務在一起。

從小照顧父母的情緒,成年後成為拯救者,遇到渣伴侶,無法建立持久健康的親密關係

從麗麗記事起,麗麗的爸爸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家,回家以後必定是酩酊大醉。還大喊大叫,有時候會打打媽媽有時候也會打麗麗。麗麗很困惑,他實在也無法把眼前的爸爸和那個帶他去公園,他去海邊遊玩的爸爸,麗麗從小就有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夠戒酒,能夠,經常笑呵呵的對著他,麗麗不僅要忍受爸爸捉摸不定的醉酒時刻,媽媽也經常來找麗麗訴苦,說她有多麼不容易,她又沒有辦法離開爸爸,麗麗在害怕,同時還要安慰媽媽。

長大後麗麗遇到過好幾個男人,開始的時候都會帶她一起玩,一起開心。可是不久麗麗就發現他們都是酒鬼,甚至對她動粗。但是每次麗麗都捨不得離開,麗麗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男朋友心裡有很多的不容易,只有自己能夠陪伴他,讓他有機會浪子回頭。可是事實就是每次都讓她失望,要麼是對方突然人間蒸發,要麼就把麗麗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最後還移情別戀他人而告終。

這種模式的背後,是麗麗從小就渴望能夠得到爸爸的愛,希望自己的可愛能讓爸爸改變。長大後一次次找到酒鬼男友,每一次重複都意味著有機會實現兒時的願望。但事實證明,這只是原生家庭帶來的錯誤的模式和想法,如果不走出這種拯救者情結,只會一次比一次更受傷。

一味滿足父母的需要,害怕自己無法為父母找到理想的兒媳,遲遲無法走進婚姻

本書中提到在國外比較常見的是子女一味地想成為父母心中讓人滿意的、讓人驕傲的孩子,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事業而忽略了家庭,最終導致家庭破裂。而國內子女成家以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成為一種隱性的期待,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出來。但父母直接表達對子女物質上的要求以及生活上的指導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似乎任何時候父母都有權幹預子女的生活。

王磊大學畢業後去了廣州,憑著自己認真努力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專業的精通,慢慢的在當地買了房,定居下來。但是遲遲的卻無法走進婚姻,因為他每次找到的女朋友都會注意到對方身上的缺點,比如個子不夠高,皮膚不夠白或者臉上有雀斑。總覺得老家的父母和親戚會不滿意,會覺得自己讓大家失望。而且父母每次生病都要找他來處理,雖然遠在北方的父母和他隔著千裡萬裡,還是要讓他又出錢又出力。所以遇到相親對象家裡稍有負擔,他就打退堂,就會下意識的冷落對方,導致最終以分手而告終。已經33了,還單著。

這也是一種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控制。

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以下幾種方式會有較好的幫助。

加入與本職工作無關的團體,在團體中感受關係的吸引力,找到戀愛的動力

逃避情感需要的人並不是不需要情感,而是因為小時候得不到情感的滿足而選擇的一種防禦方式--隔離。看起來並不需要情感,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情感,都要在關係當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適合參與一些團體,特別是一些心理團體輔導,在安全的環境下,多面對面坦誠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去看別人是如何建立關係的,另一方面也給自己建立關係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練習場所。

接受個體心理輔導,修復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創傷,讓健康的自己吸引健康的伴侶

小時候所經歷的一些嚴重的虐待,比如遭到嚴重身體虐待,或者性侵犯,只要一次就可以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有一些是持續不斷不斷的語言暴力或者是長期的父母不穩定情緒的影響,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這種情況下適合接受1對1的輔導,在諮詢過程中可以,能有勇氣去面對過去的傷痛,繼而處理出現憤怒的情緒。

《原生家庭》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最後諮詢的後期和父母對峙,無論父母是否在世。可以選擇面對面的對峙,也可以選擇寫信對峙,以此來重新開啟自己的生活,減少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把即將組建的家庭系統放到第一位來維護,放下成為完美子女的不合理願望

小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歡,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都希望滿足父母的願望,成為父母心目中滿意的孩子。長大後大家會逐漸發現自己無法成為父母眼中完美的子女,父母如果有這樣的期待也是他們不合理的願望。此時要看到自己可以組成新家庭建立新系統,把自己的願望放到即將組建的新家庭中,這樣生命才會繼續發展。也許一下子無法從原有的模式當中跳出來,但只要心裡有這個意識,知道自己即將組建的家庭才是應該放到第一位去維護的,就會順利的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走進婚姻。

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了解原生家庭的傷與痛,找到與原生家庭的邊界,更容易進入親密關係中,將來也會更多地允許自己的孩子自由地表達想法,讓孩子得到滿足感並擁有良好的自尊心。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1、維持關係的真正動機人的一生從起始開始,當然親密關係也是從家庭開始的。一個人從小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從小的家庭環境什麼樣的,會絕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 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家庭內部的運行機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模式,我們到底在原生家庭中都扮演了什麼角色呢?然而,如果你的父母不但強制要求你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菜,還不聽你解釋什麼食材一起煮對身體不好,一意孤行,那這個時候,你的父母既是功能過度者,又是功能不足者。這是兩種類型的角色,卻是同一個人扮演的,就會使家庭關係陷入了負面的交流之中。實際上,無論是「功能過度者」,還是「功能不足者」,他們互相依賴,都沒有超越原生家庭,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 依戀類型測試: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該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傷害?丨原生家庭測試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會影響每個人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係。
  • 你的婚姻藏在了原生家庭裡!
    「性」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始動力,繁衍才能傳承;有了婚姻才能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而後再繼續代代延續;Part 1 你的婚姻藏在了原生家庭裡婚姻的本質就像顯微鏡下的分子結構形態,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分支家庭機構;每個人的婚姻觀就藏在原生家庭這個黑匣子裡;因為第一次親密關係的輸出建立就是從原生家庭中學會的
  • 親密關係中,應該遵守哪些邊界?著名家庭治療師告訴你答案
    也就是說,親密關係中,應該遵守一些邊界。 那麼,問題來了,應該遵守哪些的邊界呢? 著名家庭治療師陳海賢老師給了我們答案。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說"不"。
  • 與父母關係很差怎麼辦,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比如說很多學員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真正的享受愛情,反而備受感情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心理諮詢就要成為指導工作的一部分。幾年前我還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那個時候雖然說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都能遇到,但是相比起其它類型的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對個體成長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的影響特別大。父母婚姻關係不好,自身不容易習慣親密關係。
  • 原生家庭之依戀模式
    原創 張娟chuandao 昨天喜歡本文,請點擊「在看」,謝謝分享。在原生家庭中,個體與父母(或主要養育者)建立情感紐帶,期待從他們那裡得到保護、安撫和支持,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待孩子的人格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原生家庭中,決定依戀關係存在的是它的保護功能,情感交流是親密關係的首要特點。
  • 心理學家告訴你,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困擾,與童年息息相關
    她通過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凝練,闡述了如何理解並面對原生家庭和早年創傷的影響,幫我們對父母和孩子、夫妻和夥伴間的人類關係的挑戰有著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理解。不過,我認為這本書不單純是一本育兒方面的書籍,每個人都從童年走過,童年的創傷,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影響你的一生,通過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了解童年的秘密,也就是了解每一個人走過的每一段路的心理歷程,換句話說,就是了解你自己走過的路,走過的童年,所以,我說這本書是從了解童年開始,闡明了影響我們所有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是一本溫暖又令人振奮的好書
  • 為什麼你想擁有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最近有幸聽了樊登讀書的這本《親密關係》,我才深深地知道,原來一個人想擁有親密關係背後的需求是:1.獲得歸屬感2.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係中滿足需求,當彼此都能滿足了以後,那就會感到幸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卻沒有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持續的滿足,原因是什麼呢?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文/章莫舒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傷」,從某種角度說,從來沒有苛求非得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根本不現實。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原生家庭的「傷」相互呼應了。有個詞語叫「60分的媽媽」,說到原生家庭也如此。一個60分的原生家庭關係已經足夠了,可是很多家庭往往都達不到60分。
  • 6個步驟帶你「超越」原生家庭
    ,比如職業發展、親密關係、情緒問題等等;另一種,聽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就會極度排斥,認為只有自己才能對人生負責。但若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假性獨立或其他,還真不能繞過充分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這一龐大冗雜而重要的工作。了解原生家庭,才能讓自己超越原生家庭。本文是讀過《超越原生家庭》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想,作者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是美國的婚姻家庭治療師,他認為多年原生家庭方面的研究,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帶來了重要的改變。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領讀 | 霽顏十點人物誌出品今天,繼續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在前面幾天,我們談論了幾種有毒父母在家庭中的行為模式,他們對子女「施暴」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傷害卻都是難以磨滅的。
  • 看這裡,親密關係葵花寶典你拿去……
    但看向現實生活中,你身邊,我周圍,也有時時可見,不和睦的聲音和一地雞毛的場景。人們在平時生活中心中積攢的怨怒,在那一刻,被一件小事觸動而翻臉了,那場景下,他們早已忘記了,當初相戀相愛時美好的一切。如此,然道我們就真的不能擁有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和一個可心中意的愛人麼?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係》雙十二,沒有購物,而是選擇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係》這本書。
  • 如何真正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從小在原生家庭養成的習慣性格、行為模式,對人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人長大以後,依然保持著原生家庭的說話習慣和行為方式,會做很多父母曾經做過的事,染上他們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性,儘管他們發誓自己絕不會這麼做。
  • 什麼是親密關係?怎麼維持親密關係?
    在心理學中,親密關係實際上屬於一個分支,與其內容也被稱作「親密關係心理學」。這四個字囊括的關係其實很多,本意就是指不限年齡和性別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但目前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情侶、夫妻間的愛情。所以在這裡,本篇文章也是著重講解以「愛情」為首的親密關係。
  • 從《親密關係》中看到我們真正的需求
    哈嘍,大家好,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親密關係》這本書。本書的作者是克裡斯多福·孟,他是加拿大著名心理諮詢師、生命教練以及演說家。開設了「生命教練訓練坊」、「父母關係工作坊」、「親密關係工作坊」等課程,深受好評,更著有《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暢銷書,多年來一直專注於親密關係以及自我生命的探索。
  • 活得憋屈,這些原生家庭的秘密,你該知道
    隨著電視劇熱評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人們對原生家庭的討論。當所有的孩子都認為父母欠他們一句「對不起」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為什麼不能選擇更加成熟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原生家庭以及親密關係呢。
  • 《超越原生家庭》生命中與原生家庭相關的坑,都無法超越嗎?
    《都挺好》《小歡喜》再次把原生家庭的影響推上了全民熱議。但原生家庭就一定是決定因素而不可超越嗎?其實,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我們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鼓勵我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做自己」,並且同時與別人保持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