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沒有愛與被愛能力的婚姻,更大機率不幸。
思文說他和程璐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不希望繼續不幸,就結束這段婚姻。
如果一個人有創造幸福的能力,他不敢跟誰結婚都會幸福,他會把對方也慢慢影響成能創造幸福的人。
1
在做諮詢的時候,經常聽到,他們說自己很缺愛,總覺得對方給到自己的愛是不夠的。
總有這種想法的話,那可能你生命的底色是苦澀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特別缺愛,覺得自己非常可憐,總是苦哈哈的,有這種想法之下的情緒,容易讓身邊人感覺到很壓抑,讓他們想去逃跑,不敢繼續在你的生命歷程中停留下去。在很多我接手的婚姻案件當中,總會有一個讓人感覺到痛苦的地方。
當你可以覺得很痛苦的時候,很容易把這種痛苦外放,比如譴責身邊的另外一半,翻舊帳,從剛認識他開始的每一個錯誤,到現在結婚了,有了孩子了,一個個錯誤都記在小本子裡面,只要有衝突就會把它拿出來全都說一遍。
能夠在這樣子的責備和痛苦當中,依然能夠繼續跟你生活的伴侶來說,其實已經很堅強了
2
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時候我們的性格會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婚姻觀都會通過一件一件的家庭瑣碎事,刻進我們的心裡,變成我們的習慣。
有很多來訪者跟我聊起來的時候,都說好像自己跟伴侶的問題和父母是很相似的。
思文之所以會認為婚姻不幸才是正常,那是因為他也沒有接觸過很健康的親密關係,他也沒有見過他父母的婚姻過得好。
比如在家庭暴力裡面成長的人,更習慣用暴力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小時候沒有被父母疼愛的孩子,長大後因為害怕孤獨更容易接受一段多重關係,或者介入別人感情。這種情況就算是老師做諮詢,也要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重建自我肯定的價值體系,不再被情緒帶著走。
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從小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容易出現不知道怎麼維持的苦惱。
3
那我們可以怎麼樣去減少我們相處中的問題呢?
首先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定的思維彈性,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愛的理解是不同的,他給你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但那也屬於愛的一種。
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固化,比如要麼是我對,要麼就是他對。如果我們換成一個彈性的框架,那可能兩個人都是對的,只是兩個人對愛的理解不同而已。
但如果缺乏這種彈性的框架,很多人在糟糕的婚姻當中,看到問題是固定的,就會缺乏一個彈性,而幸福的婚姻,夫妻雙方是能夠靈活去處理這些矛盾,這樣不行的話就換一個角度和方法。
另外我們要克服自己缺愛的難題,如果小時候就經歷了親人的離逝,另外一個親人忙得去工作,很少陪伴自己的話,你可能會很缺愛和安全感。
那麼當我們在尋找另外一半的時候,可能還在尋找一種親密關係來彌補自己缺愛的無底洞。但要知道這是我們人生的功課,不是因為我缺愛,所以另外一半就要愛我多一點,而是因為我缺愛所以說我要去學習如何能提供到愛,一個人可以給予別人愛的時候,他心裡也會充滿愛和安全感,因為他知道對方為什麼喜歡自己。
之前我在一個如何獲得愛的課堂上,就曾經講過,當你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愛,以及愛的藝術是什麼,怎麼去愛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像一個落水後缺氧的人。不管抓到哪一根水草,都把它當成是救命稻草。如果你遊泳的時候有危險最好的做法就是在這之前學會遊泳。
我們人生中的課題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作為伴侶雖然互相依靠,又應該彼此獨立,都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但又彼此尊重。
伴侶擁有天下間最緊密的關係,卻不代表需要時刻跟熱戀時一樣天天膩在一塊來獲得安全感。
當你本身有著很強控制欲的時候,學會尊重他的愛好,尊重他的想法,這會比單純控制更讓人舒適,也是兩個人真正相融的方法,我們不要試圖用過改變他人來獲得快樂,這反而是讓我們陷進麻煩之中的做法。
同時也希望,現在幸福婚姻當中的人能夠居安思危,不要總是去責怪自己生命的愛人,兩個人一起經營美好的人生。
我是沐風,這些可操作的大概方向,具體效果會根據每個人的情商水平、經驗和技巧性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