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沫 編輯:賈方方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好的婚姻講究過,壞的婚姻將就過。將就,是彼此消耗。夫妻間多點講究,減少離婚概率,才是對雙方負責。
「我第一次結婚肯定要離的!」
「脫口秀女王」思文又上熱搜了!
當她在節目中坦言從小時候起,就預言自己第一段婚姻會失敗時,網上炸了鍋。
沒想到,獨立女性思文對婚姻竟如此悲觀。然而,有許多網友對此感同身受。
這讓人忍不住深思:在婚姻裡,為何有那麼多悲觀者?為何越害怕離婚,越會成真?
01
「我」的悲觀,源於身處「離婚圈」
在節目中,思文自爆家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姥姥離過兩次,媽媽離了五次,小姨也離過,所以,她打心底裡認為,「婚姻不幸是常態,幸福才是異常」。
思文這番話還帶火了一個話題:「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這個話題引2.5億人圍觀,2萬人討論。
有人認為,父母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模板;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婚姻態度是自己的。
獨立的婚姻觀是很多人渴望擁有的自由。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婚姻觀,大多始於原生家庭。
年幼時,父母就是全世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日後生活的雛形。加之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無論父母做得對與不對,我們很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然接受。缺少閱歷、引導的孩子便理所應當地將婚姻與大人的相處模式對等。
比方,思文在年幼時目睹親人不停地陷入爭吵,讓她誤以為所謂婚姻大抵如此,熱戀、爭吵、撕扯、破裂,其本質或許就是不幸居多。
然而,無論是她的姥姥、媽媽還是小姨,儘管在婚姻裡都曾受過傷,卻沒有因此不再相信愛情,那種敢愛敢恨的無畏又給了她莫大的勇氣。
因此,當她和一無所有的程璐結婚時,面對父親的反對、擔憂,她一面堅持自己所愛,一面寬慰父親如果日後不幸福,離婚不遲。
而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特別是在離婚率攀升,朋友圈紛紛邁向「離婚圈」的今日,很多人會陷入悲觀。
只是當我們在婚姻當下,就給自己找好後路,在處理親密關係時,心態很難不改變。
假如彼此是全情投入的,意見不合時,二人可能會求同存異;
假如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大不了離婚,有可能就不會那麼積極地解決問題。
「過不下去,大不了一拍兩散」,本該是一個人不沉淪垃圾婚姻的底氣。可當這份底氣裡摻雜了太多對婚姻的不自信,預言有一天會離婚,就會為幸福埋下疏離的種子。
02
「離婚預言」,是怎樣一步步成真的?
還記得思文和程璐曾將伴侶過成「上下鋪的兄弟」,「親密有間」的狀態讓很多人欣羨不已。可後來,又恰恰是室友般的親密關係讓兩人分道揚鑣。
從羨慕到引以為鑑,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生病,一個人去醫院;燈泡壞了,一個人換……從前,只知道思文在這段婚姻裡,獨立得讓人佩服。可仔細想想,她的獨立外殼下,包裹的未嘗不是脆弱。
而這像極了現實中的很多人。害怕總有一天會離婚,害怕習慣了依賴,就無法回歸單身生活,就對配偶零期待。當零期待變為負期待,婚姻就徹底沒了愛的依附。
「離婚預言」,從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為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以緩衝未知的傷害。可當一個人用「離婚預言」為自己穿上「防彈衣」,連同愛也一併隔絕了。
若心靈無法靠近,關係得不到升華,就會在疏離中漸行漸遠。而更可怕的是,「離婚預言」像長了嘴巴,會自證。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說,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很可能會成為TA自己的生命預言。因為人都有自戀的本能,一旦說了一句話,就會傾向於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並將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
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這背後是「選擇性注意」的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抱有「離婚預言」,總覺得婚姻無法長久。
那麼,當二人吵架時,TA心裡想的可能是,婚姻不幸果然是常態;
當對方因為某事忘了和自己的承諾,TA心裡想的可能是,TA果然不靠譜……
在這種想法的推動下,人會自然而然地將責任推給對方,會覺得都是婚姻的錯,都是對方的錯,而忘記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到位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離婚預言」是一面放大鏡,會放大對方的缺點和婚姻裡的裂痕。當一方包裹住自己,一方不作為甚至是反方向撤離,任由缺點和裂痕積累到足以摧毀婚姻的程度,「離婚預言」便成真了。
03
要想婚姻幸福,就得勇敢打碎「自我預言」
要知道,「離婚預言」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可能會重複。假如一個人無法將自己內心的信念修煉成正確的,無法在關係中得以自我成長,就很難遇見真正的幸福。
每個人結婚都是為了奔向幸福,而不是自證「離婚預言」。
一個人只有格化式悲觀,才有空間裝得下樂觀。
那麼,當「離婚圈」日漸擴大,幸福感日漸稀薄,我們到底該如何踢開那些糟糕的負能量,趟出屬於自己的幸福路?
剝離,從體驗開始。
在《為何愛會傷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至少有兩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歲,一次是愛情。而愛情,是對再一次重複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我們沒有選擇權,生於何種家庭,父母婚姻能否帶給我們幸福底色,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們有了主動權,選擇怎樣的伴侶,過怎樣的婚姻,婚姻出現問題是否離婚,我們自己說了算。
很多「離婚預言」源於童年時的「離婚圈」,是想像照進現實讓人深感恐懼。而要想克服恐懼,不妨利用好「第二次童年」,從體驗幸福開始。
比方,當我們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對方為我們亮起一盞燈,記住那一瞬間最真實的感受,並不斷培養自己對於幸福的感知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去接近幸福的婚姻圈,在正能量中,擴充自己的幸福體驗。
幸福,離不開經營。
在節目中,思文在坦誠離婚原因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好的關係是,我是我,你是你,但我們在一起。她和程璐只做到前半句,沒做到後半句。
沒錯,婚姻除了人格獨立,還需要擁抱彼此,二者缺一不可。
而好的婚姻,不是從天而降,是兩個人善於經營。
如何經營?修煉自己、維護關係。在大事上,調低底線;在小事上,調高容忍度。在一低一高的博弈中,讓愛自然流動。
幸福不是獨角戲,而是雙重奏。婚姻,本就是在一粥一飯、大事小情中,靠一點一滴的付出與接受,去積累愛與尊重。
當一段關係因為過不下去而結束,無可厚非。好的婚姻講究過,壞的婚姻將就過。將就,是彼此消耗。雙方多點講究,減少離婚概率,才是對雙方負責。
願每個人,在愛情中練就一身無懼婚姻變數的底氣,亦不必因「離婚預言」,讓幸福背上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