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文自爆離婚真相:有多少婚姻破裂,是「自證預言」

2020-12-23 騰訊網

文:雪沫 編輯:賈方方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好的婚姻講究過,壞的婚姻將就過。將就,是彼此消耗。夫妻間多點講究,減少離婚概率,才是對雙方負責。

「我第一次結婚肯定要離的!」

「脫口秀女王」思文又上熱搜了!

當她在節目中坦言從小時候起,就預言自己第一段婚姻會失敗時,網上炸了鍋。

沒想到,獨立女性思文對婚姻竟如此悲觀。然而,有許多網友對此感同身受。

這讓人忍不住深思:在婚姻裡,為何有那麼多悲觀者?為何越害怕離婚,越會成真?

01

「我」的悲觀,源於身處「離婚圈」

在節目中,思文自爆家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姥姥離過兩次,媽媽離了五次,小姨也離過,所以,她打心底裡認為,「婚姻不幸是常態,幸福才是異常」

思文這番話還帶火了一個話題:「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這個話題引2.5億人圍觀,2萬人討論。

有人認為,父母對待婚姻的態度就是孩子的模板;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婚姻態度是自己的。

獨立的婚姻觀是很多人渴望擁有的自由。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婚姻觀,大多始於原生家庭。

年幼時,父母就是全世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日後生活的雛形。加之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無論父母做得對與不對,我們很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然接受。缺少閱歷、引導的孩子便理所應當地將婚姻與大人的相處模式對等。

比方,思文在年幼時目睹親人不停地陷入爭吵,讓她誤以為所謂婚姻大抵如此,熱戀、爭吵、撕扯、破裂,其本質或許就是不幸居多。

然而,無論是她的姥姥、媽媽還是小姨,儘管在婚姻裡都曾受過傷,卻沒有因此不再相信愛情,那種敢愛敢恨的無畏又給了她莫大的勇氣。

因此,當她和一無所有的程璐結婚時,面對父親的反對、擔憂,她一面堅持自己所愛,一面寬慰父親如果日後不幸福,離婚不遲。

而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很常見,特別是在離婚率攀升,朋友圈紛紛邁向「離婚圈」的今日,很多人會陷入悲觀。

只是當我們在婚姻當下,就給自己找好後路,在處理親密關係時,心態很難不改變。

假如彼此是全情投入的,意見不合時,二人可能會求同存異;

假如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大不了離婚,有可能就不會那麼積極地解決問題。

「過不下去,大不了一拍兩散」,本該是一個人不沉淪垃圾婚姻的底氣。可當這份底氣裡摻雜了太多對婚姻的不自信,預言有一天會離婚,就會為幸福埋下疏離的種子。

02

「離婚預言」,是怎樣一步步成真的?

還記得思文和程璐曾將伴侶過成「上下鋪的兄弟」,「親密有間」的狀態讓很多人欣羨不已。可後來,又恰恰是室友般的親密關係讓兩人分道揚鑣。

從羨慕到引以為鑑,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生病,一個人去醫院;燈泡壞了,一個人換……從前,只知道思文在這段婚姻裡,獨立得讓人佩服。可仔細想想,她的獨立外殼下,包裹的未嘗不是脆弱。

而這像極了現實中的很多人。害怕總有一天會離婚,害怕習慣了依賴,就無法回歸單身生活,就對配偶零期待。當零期待變為負期待,婚姻就徹底沒了愛的依附。

「離婚預言」,從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為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以緩衝未知的傷害。可當一個人用「離婚預言」為自己穿上「防彈衣」,連同愛也一併隔絕了。

若心靈無法靠近,關係得不到升華,就會在疏離中漸行漸遠。而更可怕的是,「離婚預言」像長了嘴巴,會自證。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說,一個人常說的那些話很可能會成為TA自己的生命預言。因為人都有自戀的本能,一旦說了一句話,就會傾向於證明「我說的」是對的,並將事情朝這個方向去推動。

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這背後是「選擇性注意」的心理在作祟。

一個人抱有「離婚預言」,總覺得婚姻無法長久。

那麼,當二人吵架時,TA心裡想的可能是,婚姻不幸果然是常態;

當對方因為某事忘了和自己的承諾,TA心裡想的可能是,TA果然不靠譜……

在這種想法的推動下,人會自然而然地將責任推給對方,會覺得都是婚姻的錯,都是對方的錯,而忘記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到位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離婚預言」是一面放大鏡,會放大對方的缺點和婚姻裡的裂痕。當一方包裹住自己,一方不作為甚至是反方向撤離,任由缺點和裂痕積累到足以摧毀婚姻的程度,「離婚預言」便成真了。

03

要想婚姻幸福,就得勇敢打碎「自我預言」

要知道,「離婚預言」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可能會重複。假如一個人無法將自己內心的信念修煉成正確的,無法在關係中得以自我成長,就很難遇見真正的幸福。

每個人結婚都是為了奔向幸福,而不是自證「離婚預言」。

一個人只有格化式悲觀,才有空間裝得下樂觀。

那麼,當「離婚圈」日漸擴大,幸福感日漸稀薄,我們到底該如何踢開那些糟糕的負能量,趟出屬於自己的幸福路?

剝離,從體驗開始。

在《為何愛會傷人》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至少有兩次童年,一次是零至六歲,一次是愛情。而愛情,是對再一次重複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我們沒有選擇權,生於何種家庭,父母婚姻能否帶給我們幸福底色,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們有了主動權,選擇怎樣的伴侶,過怎樣的婚姻,婚姻出現問題是否離婚,我們自己說了算。

很多「離婚預言」源於童年時的「離婚圈」,是想像照進現實讓人深感恐懼。而要想克服恐懼,不妨利用好「第二次童年」,從體驗幸福開始。

比方,當我們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對方為我們亮起一盞燈,記住那一瞬間最真實的感受,並不斷培養自己對於幸福的感知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去接近幸福的婚姻圈,在正能量中,擴充自己的幸福體驗。

幸福,離不開經營。

在節目中,思文在坦誠離婚原因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好的關係是,我是我,你是你,但我們在一起。她和程璐只做到前半句,沒做到後半句。

沒錯,婚姻除了人格獨立,還需要擁抱彼此,二者缺一不可。

而好的婚姻,不是從天而降,是兩個人善於經營。

如何經營?修煉自己、維護關係。在大事上,調低底線;在小事上,調高容忍度。在一低一高的博弈中,讓愛自然流動。

幸福不是獨角戲,而是雙重奏。婚姻,本就是在一粥一飯、大事小情中,靠一點一滴的付出與接受,去積累愛與尊重。

當一段關係因為過不下去而結束,無可厚非。好的婚姻講究過,壞的婚姻將就過。將就,是彼此消耗。雙方多點講究,減少離婚概率,才是對雙方負責。

願每個人,在愛情中練就一身無懼婚姻變數的底氣,亦不必因「離婚預言」,讓幸福背上枷鎖。

相關焦點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判斷一件事情,不是根據事情的真相,而是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可以推測出結論。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離婚也遺傳?媽媽離婚5次姥姥離婚2次,思文:婚姻不幸很正常
    可是沒孩子的夫妻還好,但是在任性結婚又光速離婚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考慮過孩子的感受?離婚也遺傳?媽媽離婚5次姥姥離婚2次,思文:婚姻不幸是很正常的事《脫口秀大會》節目中,有一對非常受歡迎的脫口秀夫妻程璐和思文,兩個人職業興趣相投,生活幸福。
  •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02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 一個36歲女人的哀求,很多婚姻的失敗,是「自證預言」
    而這幾天接觸比較多的一個詞叫「自證預言」。是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去做事,最終使預言發生,我們常說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種自證預言。而這個詞往往被用在失敗的人身上,就像失敗的婚姻。我認識的一個服裝店店主,今年36歲,去年剛剛和她老公離婚。剛開始不太敢問她具體原因,因為她是一個個性非常鮮明的人,算是一個「女強人」。
  • 思文:我媽離婚五次,姥姥離婚兩次,小姨也離了
    可正是因為思文知道很少有人懂她真正需要什麼,所以她經常表現出一副「不需要別人照顧的樣子」。慢慢的,當初那個很懂思文的程璐,也開始認為思文不需要照顧。離婚後,思文可以一個人應付許多事。她說這是因為離婚前就已經是這樣的狀態了,「有他在,跟我自己一個人沒什麼區別」。在第三季《脫口秀大會》上,程璐與思文離婚後首次合體。程璐反思說,在思文的一些重要時刻,自己缺席了,對感情的傷害其實是蠻大的。
  •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Merton,1948)。默頓強調,自證預言能夠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比如銀行破產、種族衝突和不公平的勞工實踐等。錯誤的社會信念具有創造現實的強大力量。默頓的「自證預言」概念建立在「託馬斯定理」基礎之上。
  • 父母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看完採訪思文的視頻後,驚訝了
    思文:我覺得不是多大的點~~為什麼呢?因為(思文開始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媽離了5次婚,你知道嗎?而且,我們家人,從我姥姥開始,我姥姥離了兩次婚,然後我小姨也離過婚……就是我們家人,幾乎沒有沒離過婚的。然後沒離婚的那個婚姻呢,也是在風雨飄搖中動動蕩蕩走到了今天。然後,到老了實在折騰不動了,就這樣吧!
  • 34歲知名女演員宣布離婚,思文被贊脫口秀一姐,程璐爆料離婚內幕
    #思文程璐官宣離婚#誰也沒有想到當初恩愛和睦的夫妻竟然真的也離婚了。萬萬沒想到思文離婚,不是很恩愛的夫妻嗎?怎麼會離婚?看來婚姻是最不靠譜的一場交易。 卡姆吸毒,池子解約,思文程璐又宣布離婚,李誕笑果公司雪上加霜。
  • 思文程璐宣布離婚!成年人的玩笑大多數都成真了
    身處娛樂圈,八卦的焦點,無非是疑似戀情、出軌、離婚,娛樂圈的這個五花十色的領域,有太多美好,也有太多殘酷,能夠在娛樂圈,依舊能夠相守一生不能說沒有,只是說真的少之又少。離婚也許是脫口秀的一個梗,能夠直面這個問題不得不說程璐內心更強大,思文的「睡在上鋪的兄弟」情誼,兩個人只能說更適合當朋友,而非夫妻,因為彼此不願意妥協,雖然彼此成就,但是生活與事業混淆在一起,兩個人還是沒有想像中相處那麼融洽。離婚也許是新的開始。對於娛樂圈的程璐和思文的離婚事件,探討成年人的婚姻到底靠什麼維繫?
  • 思文程璐宣布離婚:中年夫妻,分床睡的相處,離婚也就不遠了
    對於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關於他們倆的這個問題呢!我們來稍微的淺析一下。程璐和思文,他們都是同行,都是玩脫口秀的,在業界也是很有名氣的,因為他們的走在一起,還得到了一個稱號,中國第一對脫口秀夫妻,一個是脫口秀的女王,一個是吐槽編劇。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心底埋下"消極自證預言",會摧毀孩子未來的可塑性,家長不應該忽視"消極自證預言"的不利影響。多少像小沈一樣的孩子,在苦悶中,與"積極自證預言"擦肩而過?"自證預言"具有兩面屬性,而由大腦神經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兩個角度,都可以判斷出,選擇消極容易,選擇積極艱難。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看到作者備戰考研的例子,想起自己考英語專四專八的那段時光。
  • 有人發現,不好的預感總能夠實現,如何利用自證預言改變教育方法
    關於自證預言的含義從科學的角度看,他的意義則是自我實現預言,簡而言之它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你的心裏面如何的想,事情則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著,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時常發生,心理學上對他的解釋也是比較多的。自證預言的對大家有什麼影響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特別經典的例子,講述一個女人跟著自己丈夫,三任丈夫離婚的原因都是同一個,便是家暴,雖然大家也是很難理解,既然一個有家暴,為什麼第二個、第三個依然會有家暴呢?在別人眼中他的這三個丈夫對人很和善,處理事情也很友好,但是為什麼會在結婚之後家暴她呢?
  • 脫口秀大會神預言,程璐思文宣布離婚,思文曾說程璐不高不帥沒錢
    思文隨後轉發說是真兄弟了,加油。短短幾個字可以看出兩個人雖然分開了,關係依舊融洽。而且小娛也覺得這兩個人雖然離婚了,業務上還是得來往,所以少了夫妻之實,多了朋友之名。程璐和思文最初就是在《脫口秀大會》上跟大家見面的,一個首席編劇,一個脫口秀演員。這樣的夫妻檔讓觀眾覺得非常般配。而思文最有名的段子說程璐是自己睡在上鋪的兄弟也給全國觀眾發了狗糧。
  • 思文和睡在上鋪的兄弟程璐離婚了,網友擔心:梁海源怎麼辦?
    以前以為這個是段子,如今才恍然大悟,原來藝術源於生活,他們離婚並不讓我意外,因為從很多地方都有跡可循,離婚只是遲早的事。 程璐雖然嘴上說不介意別人說他吃軟飯,說他是思文背後的男人,但只要是男人,都是有自尊的,我相信他內心是介意的。
  • 思文程璐的分床式婚姻,把高低床放進臥室,把夫妻過成兄弟
    不知道今年,程璐是否也會「怪罪」新冠,影響了他的婚姻健康,讓他和思文被憋在家裡的100多天裡,狂躁異常,判斷失常。終於做出了離婚的決定。我們是否可以說,程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次節點,都來自於一場「流感」。當年,高考沒有發揮好的程璐,只好進入湖南一所自己並不喜歡的普通大學,以及自己還有點討厭的的英語專業。
  • 思文程璐的分床式婚姻,把高低床放進臥室,把夫妻過成兄弟
    不知道今年,程璐是否也會「怪罪」新冠,影響了他的婚姻健康,讓他和思文被憋在家裡的100多天裡,狂躁異常,判斷失常。 終於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我們是否可以說,程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次節點,都來自於一場「流感」。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