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2020-12-15 小明心夥伴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最後,事情的結果如你所料的那樣,失敗了。你嘆了口氣,說:「我就知道我做不好。」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件事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真的是這樣嗎?

可能導致你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最開始的「預言」,你「預言」了自己會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預言」。這種自我暗示的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指那些因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

通俗點說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自我暗示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敷衍了事,完全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後驗證了自己的想法。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很多人害怕在公眾面前演講,他們覺得自己肯定會演講得很糟糕,所以一上臺就會表現得很緊張,說話結結巴巴,完全沒有辦法投入到演講,最後導致演講結果真的很糟糕。

心理學有個著名「自證預言效應」實驗,研究人員從一個普通教室挑選出了一半學生,告訴他們「你們是這個班中最聰明的一部分人,你們未來會表現得比其他同學都有出色。」結果,十年以後,他們果然都成為了這個班級中最優秀的一部分人。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並不在「智力」上表現得比其他同學優秀。

從這個實驗,我們就可以知道「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都對我們會產生巨大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心理效應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呢?當自己做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前,請先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能做到的。

甚至可以假想自己成功以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用這種假想的方式給自己信心,並在充滿的自信的基礎上付出實際行動。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所謂的「第一印象」欺騙,看上去邋裡邋遢的人可能善良文明,而那些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人,則可能猥瑣齷齪。「人不可貌相」,我們不要通過第一眼印象就定位一個人的印象。

父母作為孩子最為親近的人,父母的隨意一句評價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所以,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不要隨便給自己的孩子設定極限。很多時候,當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極限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表現得沒有極限。

有一點需要額外說明的是,我們沒辦法超越客觀事實,所以,在面對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可能做到的事時,即使「自證預言效應」再好用,也難以幫助你實現「幻想」。

相關焦點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當你進行著一件極具有挑戰的事情時,則會變得毫無信心,以至於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行,不能夠辦到。 即使你身邊有很多人依舊鼓舞你,不斷的給你信心,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看到作者備戰考研的例子,想起自己考英語專四專八的那段時光。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日常生活中,我們面臨著許多選擇,然而有些事情卻可以通過內心的推斷得到答案,不必一味追尋證據。例如女人的第六感,沒有事實依據便可以投入實操;墨菲定律,反相佐證了直覺的重要性。
  •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Merton,1948)。默頓強調,自證預言能夠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比如銀行破產、種族衝突和不公平的勞工實踐等。錯誤的社會信念具有創造現實的強大力量。默頓的「自證預言」概念建立在「託馬斯定理」基礎之上。
  •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02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自證預言
    如果你感覺這段描述很像你,那可要注意了,「越相信什麼,越發生什麼」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心理學中,這種人的自我暗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一、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自證預言」」,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無師:是的,你基本會按照你所想、你所說和你所做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命運勿空:嗯,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沒聽懂無師:換句話說就是,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勿空:您的意思是說,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命運就會按照我想的、我說的或我做的來發展是麼?
  • 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心理學家自證預言:你相信的,往往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有一句俗話說:「好的不靈壞的靈」。就是當我們很像一件事情能發生的時候,它往往不會發生,但是當我們很怕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多人表示,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事情都會莫名其妙地發生。大家讀書的時候最怕的事情應該就是考試了吧,尤其是那些大型考試,每次要參加這種考試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心裡頭默念;千萬不要忘了帶準考證,但結果就是你真的忘了帶;而當考完同學們對答案的時候你記不起在A和B之間選了哪一項,但你覺得自己應該是選擇了正確答案B,但發下卷面之後你發現自己選了A。生活當中時常會發生這種事情,每當這種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自己可真是倒黴。
  • 心理學:你為什麼越忙越窮?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需要了解下
    有沒有錢,有時候只是一個觀念的轉變。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原來,是因為他們內在有著某種限制性信念,潛意識一直在和錢過不去。心理學認為,我們日常「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水下的潛意識,它像一隻無形的手,主宰著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心理。而這份匱乏感也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一直在影響著我們。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這種實現童年願望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在人們的生活中自證預言被運用在各個地方,許多家長也用自證預言教育孩子,那麼,所謂的自證預言到底是什麼呢?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爭取我們理想中的狀態。
  • 有人發現,不好的預感總能夠實現,如何利用自證預言改變教育方法
    文/思思教育當我們平時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暗示那些不好的事情,不知不覺在自己的身上發現了。比如說當我們的給自己定一個早起的鬧鐘,害怕自己醒不來訂了很多個,十分鐘一個,最終鬧鐘依然都沒有叫醒你,為此你各種的感慨,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手機有問題。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這個案例似乎讓人有一種鑽心的寒襲上心頭,道理顯而易見:極端條件下,儘管在常理下是不會死,如果相信會死,那麼真的很有可能會「死」去。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例子來自於維斯康辛麥迪遜的調查研究——壓力對於自己的身體有害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但是結婚之後,他們夫妻之間會出現一些小摩擦,她就預感自己會跟母親一樣,所以她一方面害怕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另一方面就想試探自己的丈夫會不會像父親那樣,最終,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證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