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2020-12-15 騰訊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朗達·拜恩寫的《秘密》,作者提出的「吸引力法則」,讓無數讀者為之興奮。

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當你進行著一件極具有挑戰的事情時,則會變得毫無信心,以至於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行,不能夠辦到。

即使你身邊有很多人依舊鼓舞你,不斷的給你信心,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等事情結束後,如你所料失敗了,你懊惱道:「我就知道這樣不行,我就知道我做不好。」

然而,對於絕大部分而言,這件事情完成不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你覺得自身能力不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般來說,我們的感覺有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觸覺這五種。

這些感知通道會根據我們的自身直接聯繫外界,然後將外界的信息輸入至我們的大腦,進行進一步的信息加工處理,最後被我們的大腦所知覺到。

在某種層面上導致你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你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你最開始的對於自己的某種心理暗示,你「預言」自己會行動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語言」。

這種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主要是因為那些先入為主的信息讓整件事情的結果產生一系列的導向。

自證預言(SFP)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假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即便你有時間來溫習功課,因為你認為學了也不會學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料。」

後來有人提出,我們的第六種感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是一種類似於「直覺」的心理感覺,也叫做超感官知覺。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事實上,事情之所以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是因為人們的自我觀念或期待給自己催眠,並直接影響到行為,行為會影響著結果,最終印證了最初的想法。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

比如,一個正在找工作的人,收到面試邀請時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不會被錄取,那麼他在面試中就更容易緊張、失誤,結果表現不佳,沒有被錄取。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向某所小學的教師匯報了他認為會在新學期中取得比較明顯進步的學生名單,在八個月後再次對這些制定的學生進行測驗,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確實有了明顯進步,教師也對他們有較高的評價。

事實上,這個名單上的學生是他隨機給出的,並無任何依據。

在上述實驗中,由於老師有了「這些孩子有進步潛力」的觀念,因而對他們更為關注或是更加賦予期待,學生在接收到這種「高期待」信號之後,也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最終真的取得了學業上的進步。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含了一些原始衝動,例如性衝動。

之後,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榮格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

他將潛意識稱為「無意識」,即我們自己難以意識到的部分,但是這種無意識卻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信息,並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決策。

我們對於某些事情的直覺,往往都來自於我們頭腦中無意識的作用。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都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在生活學習中,如何利用這類心理效應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呢?

當我們在做一件具有挑戰的事情時,先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能夠做到。

多用積極的語言給自己正面上的引導,哪怕是面對艱巨的困難,也多給自己說些激勵勇氣的話,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有時,假裝自己能夠成功,直到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為止。

對於很多人來說,普世規律或許有些陌生,但這是一種對現實的洞察率。

當我們懂得並運用這類法則,無論是在生活還在工作中,我們都能通過這一規律給自己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也會心想事成。

相關焦點

  • 三招教你學會心理學的自證預言,掌握心想事成的超能力
    那麼,你想不想也用用這樣的能力呢?其實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就是說,如果你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便會不自覺地留意並強化符合這一預期的正面信息。這些信息又促使你更加堅定地去完成計劃,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很多朋友在現實中肯定有這樣一種經歷,當你參與到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中時,你很容易就變得毫無信心,在做這件事時,時刻動搖,總覺得自己不行。哪怕身邊的人都相信你是可以的,並不斷給你信心,你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日常生活中,我們面臨著許多選擇,然而有些事情卻可以通過內心的推斷得到答案,不必一味追尋證據。例如女人的第六感,沒有事實依據便可以投入實操;墨菲定律,反相佐證了直覺的重要性。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雖然沒人願意當地底泥,但他們潛意識裡已經斷定自己的命運,這種潛意識繼而影響他們的行為,他們會將學習拋棄,做一切壞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眼中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在自己不自覺的情況下    他們在不斷靠近心中的那個預言:我將一無是處。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看到作者備戰考研的例子,想起自己考英語專四專八的那段時光。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02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 心理學:你為什麼越忙越窮?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需要了解下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原來,是因為他們內在有著某種限制性信念,潛意識一直在和錢過不去。只有找到這些信念,並將其法打破,才有可能真正獲得財富。這種信念是什麼呢?心理學認為,我們日常「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水下的潛意識,它像一隻無形的手,主宰著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心理。而這份匱乏感也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一直在影響著我們。
  • 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 自證預言:向內心輸送積極意念,你會成功蛻變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評價不高時,就難免會垂頭喪氣,很難自信得起來。因為「自證預言」就在那裡,沒人能夠逃得過去。所謂的自證預言,是說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定位自己及事情,直至預言成真。假如說你認為自己做事情不會成功,那麼你的失敗就是非常必然的。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據說很多考試失敗者,考前都信心不大,甚至還唉聲嘆氣的,結果就是成績不理想。
  •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Merton,1948)。默頓強調,自證預言能夠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比如銀行破產、種族衝突和不公平的勞工實踐等。錯誤的社會信念具有創造現實的強大力量。默頓的「自證預言」概念建立在「託馬斯定理」基礎之上。
  • 潛意識,才是你改變命運的鑰匙
    人的大腦,有意識和潛意識之分。意識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而潛意識則在無形中左右著我們的選擇。當你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後,你就會發現,你口中的命運,其實是某種潛意識模式的重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自我認知會逐漸內化,並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也就形成了「預言」。像暮雲這樣,由潛意識提供「預言」,再由自身的行為去實踐的方式,在心理學中,也叫「自證預言」。
  • 心理學家自證預言:你相信的,往往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大家讀書的時候最怕的事情應該就是考試了吧,尤其是那些大型考試,每次要參加這種考試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心裡頭默念;千萬不要忘了帶準考證,但結果就是你真的忘了帶;而當考完同學們對答案的時候你記不起在A和B之間選了哪一項,但你覺得自己應該是選擇了正確答案B,但發下卷面之後你發現自己選了A。生活當中時常會發生這種事情,每當這種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自己可真是倒黴。
  •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自證預言
    如果你感覺這段描述很像你,那可要注意了,「越相信什麼,越發生什麼」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心理學中,這種人的自我暗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無師:是的,你基本會按照你所想、你所說和你所做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命運勿空:嗯,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沒聽懂無師:換句話說就是,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勿空:您的意思是說,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命運就會按照我想的、我說的或我做的來發展是麼?
  • 自我實現預言:你的口頭禪,正在成為你的命運
    而他們的不同口頭禪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從心理學角度看,口頭禪會決定個人命運。 口頭禪是另一個模式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什麼是自我實現預言? 羅伯特·默頓提出由圖式引發的自我實現預言,意思是使自己的預期成真的預言。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研究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文|福林媽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一位心理醫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講到一例她接觸的案例。一位女士因為自己被丈夫家暴了,所以向這位心理醫生尋求幫助。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證預言」。所謂「自證預言」,維基百科上給出解釋:即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 心理學:你常說的口頭禪,可能正在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潛意識被展現出來,那麼命運也會隨之改變」。這句話表明,潛意識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事物,甚至在一些時候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個體的很多行為都會成為其性格以及人生的一個縮影,比如一些習慣性的動作、常用的思維以及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