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證預言:向內心輸送積極意念,你會成功蛻變

2021-01-08 鄭昨非的文藝

人對於自己的認知,往往存在著極大的偏差。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評價不高時,就難免會垂頭喪氣,很難自信得起來。

因為「自證預言」就在那裡,沒人能夠逃得過去。所謂的自證預言,是說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定位自己及事情,直至預言成真。假如說你認為自己做事情不會成功,那麼你的失敗就是非常必然的。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據說很多考試失敗者,考前都信心不大,甚至還唉聲嘆氣的,結果就是成績不理想。而他們竟然還自我安慰說:「沒關係,我早就知道這次考試不給力!」

有人成天被人罵「你有病啊」,時間長了,他就真覺得自己有病了,動不動就覺得這兒那兒疼,甚至懷疑自己患了重症,於是精神上也開始焦慮,甚至都要崩潰了。不要覺得這種現象詭異,這只不過是當事者被拽入了「自證之局」。

相關焦點

  • 10年前少年汶川許願,如今兌現,「積極自證預言」幫孩子人生蛻變
    家長應了解"自證預言"的兩面屬性當然,除了類似程強的"我要當空降兵"這樣的"積極自證預言",其實也還存在"消極自證預言"。這是因為"自證預言"也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是樂觀的,又可以是悲觀的。在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了最初印在心中的"積極"或是"消極"。
  • 孩子的「自證預言」是把雙刃劍,家長積極引導,孩子才能更優秀
    一、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所謂「「自證預言」」,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 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證預言」由羅伯特·默頓1948年提出,它用來指「開始時錯誤的情境定義引發了一種新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使原初的錯誤定義成為真實的」    換句話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 自證預言——你正如你所想
    《時間的格局》這本書中,作者弘丹老師以自己備戰考研這個例子來說明「自證預言」。先說說自證預言是什麼。它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看到作者備戰考研的例子,想起自己考英語專四專八的那段時光。
  • 如何讓自證預言向好的方向發展?
    9、成敗在心態你對一個人的印象不好,你就會不知不覺的專挑對方缺點來看,越看越不順眼,結果你們因小事而反目,於是你之前的預言便實現了。心裡陰暗的人,看什麼都是陰暗的,自己也會處在一個陰暗的世界裡。喜歡在背後說人壞話、愛抱怨的人,他所看到的世界也是負能量,自己也會處在一個消極的世界裡。
  • 自證預言
    有許多力量會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只要其中的任何一個使正常的社會互動過程的某一環節發生了歪曲,自證預言效應就會發生(Darley&Fazio,1980)。(三)自證預言的調節變量近年來有關社會感知的研究更多地致力於辨識自證預言的調節變量,即在哪些群體中或在什麼條件下,自證預言的影響力更強。Raudenbush(1984)發現,自證預言效應的影響力因年級差異而不同。最強的自證預言效應發生在一年級、二年級和七年級(Rist,2007)。
  • 有趣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自證預言
    如果你感覺這段描述很像你,那可要注意了,「越相信什麼,越發生什麼」可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存在的。在心理學中,這種人的自我暗示、先入為主的判斷對事件結果產生影響的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也被稱作「自我應驗預言」。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無師:是的,你基本會按照你所想、你所說和你所做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命運勿空:嗯,您這是什麼意思?我沒聽懂無師:換句話說就是,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勿空:您的意思是說,我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命運就會按照我想的、我說的或我做的來發展是麼?
  • 孩子的「自證預言」需慎用,成長的雙刃劍,家長要學會趨利避害
    這種實現童年願望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在人們的生活中自證預言被運用在各個地方,許多家長也用自證預言教育孩子,那麼,所謂的自證預言到底是什麼呢?自證預言: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和爭取我們理想中的狀態。
  • 命運,就是你自證預言的過程
    這兩年對我影響比較大,甚至說最大的,應該就是:自證預言,百度百科的解釋是:1、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2、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他最終會變成你所希望的那個樣子,無論你是希望變好還是變壞。已經被實驗證明了:(以下為引用)自證預言已經被實驗所證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研究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並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裡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
  • 心理學自證預言: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你心想事成
    最後,事情的結果如你所料的那樣,失敗了。你嘆了口氣,說:「我就知道我做不好。」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件事做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真的是這樣嗎?可能導致你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最開始的「預言」,你「預言」了自己會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預言」。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越是相信什麼,它就越是容易實現
    心理學家將這種情況定義為自證預言,自證預言即根據自己的直覺提出某件事的結果,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在不具有主觀意願的情況下促使語言結果的實現。所以當某件事情最終按照自身的決意實現後,其實都是自身產生了促成該結果的行為,既是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是這個人的下意識。
  •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心理|| 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信什麼,就會吸引什麼 我更想強調的是,內心的投射還會改變最後結果的走向。 心理學上面有一個現象叫自證預言,簡單解釋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 「自證預言」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
    後來心理學家給這樣的一種現象起了一個專業的名字,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預言(想法)來行事,最終令預言或者想法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人生的佔卜師,而且應驗的概率超過街頭任何一位擺攤算命的先生。
  • 如何利用自證預言,完成自我期待
    曾在很多不同的書或專欄中看到過「自證預言」,讓我對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應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這些感知通道會根據我們的自身直接聯繫外界,然後將外界的信息輸入至我們的大腦,進行進一步的信息加工處理,最後被我們的大腦所知覺到。 在某種層面上導致你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你自身能力不足,而是你最開始的對於自己的某種心理暗示,你「預言」自己會行動失敗,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語言」。
  • 心理學:你為什麼越忙越窮?心理學的自證預言你需要了解下
    即便他事實是個富人,其實內心裡還是一個窮人,他們把錢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過度追求,受金錢的奴役,沒有享受到物質富足帶來的心之自由和平和。才華有多少,年齡有多大,境遇有多難,這些通通都不應該成為拒絕成長的理由。這些只不過是你拒絕成長、拒絕努力、拒絕去經受蛻變痛苦的藉口而已。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但是結婚之後,他們夫妻之間會出現一些小摩擦,她就預感自己會跟母親一樣,所以她一方面害怕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另一方面就想試探自己的丈夫會不會像父親那樣,最終,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自證預言」。
  • 父母要小心的自證預言,錯誤的預言正在一步步地毀掉你孩子
    自證預言,很多人可能還沒聽說過這個心理名詞,但是事實生活中,父母卻每天都在用,並且用錯誤的自證預言一步步地把自己孩子毀掉。什麼是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指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研究者給每個女大學生一個包含26個問題的清單,讓她們從中選擇12個問題向被訪者提問。在這些問題中一些問題事先已被鑑定為適用於提問已知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如果你想使一個聚會的氣氛活躍起來。你會怎麼做」。另一些問題,則被認為是適用於已知具有內向型人格特質的人,例如「什麼因素使你難以向人敞開心扉」。
  • 心理學家自證預言:你相信的,往往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
    大家讀書的時候最怕的事情應該就是考試了吧,尤其是那些大型考試,每次要參加這種考試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心裡頭默念;千萬不要忘了帶準考證,但結果就是你真的忘了帶;而當考完同學們對答案的時候你記不起在A和B之間選了哪一項,但你覺得自己應該是選擇了正確答案B,但發下卷面之後你發現自己選了A。生活當中時常會發生這種事情,每當這種時候,你可能就會想自己可真是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