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從陌生到相戀再到白首,究竟會有多難?
「一個男人在茫茫人海中喜歡上一個女人並鼓起勇氣約會她的概率是1/2000;這個女人和男人約會四次後,喜歡上他的概率是1/4;而男人堅持約會同一個女人四次的概率是1/2;相愛的兩個人最後結婚的概率是1/3;而目前中國的離婚率大約是1/20。」
南京大學心理系老師陳昌凱在公開課《戀愛是個技術活》中如是說。
並不複雜的運算之後,現實呈現「情理之中」的難堪:人世間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機率大約只有1/50000,如果你正是這1/50000,那你一定幸運又幸福。
為什麼談戀愛是個技術活?
約翰·格雷真的是在愛情中深諳進退的大師,那句「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凝練了所有的訣竅。
他還有許多很接地氣的總結,諸如「十種最容易被男人曲解的抱怨」、「男人常見的六種警告信號」、「女人為什麼滔滔不絕」、《金星人火星人互譯辭典》……他堅信男女間需要一個高明的翻譯,因為彼此「對兩性的差異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助於減少交往中的矛盾,消除不必要的誤會,避免強人所難的舉動。」
我們大部分時候感受到痛苦,是覺得自己本不該被如此對待。約翰·格雷有一堆辦法讓你好受一些,他一邊像是總能及時傳來小抄的仗義鄰桌,陪同應對交往中的各式傷痛和尷尬;一邊又善意提醒,不要去批評你還沒理解的事情,愛不會讓你輕易傷悲,傲慢和偏見才會。
探討兩性差異的心理類書籍,大都附著一些交往技巧,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內容,比如《親密關係》中的第三章的主題概括起來便是:你會吸引誰,又會被誰吸引?
如果說《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用華麗的個人表達取代了真實的邏輯分析,《親密關係》則是嚴謹又活潑的科學讀物,包含兩性探索外親子關係、代際關係等更為豐沛的內容。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帶著對人類美麗的情感進行日常研究的,他們爭論「關係」原理和甄別偽科學時的執著,很難不令人動容。
《親密關係》的作者羅蘭·米勒並不認同男和女的差異,誇張到火星距離金星般遙遠,卻並不否認:彼此認識多深,愛情才能有多深。
看上去,無論多麼凌亂的情感糾葛,都能在這些技巧裡收穫體面的了斷。但就像對待所有「成功學」類的建議一樣,我們似乎永遠對此保持熱情,卻未必身體力行。
羅蘭·米勒認為人際關係最簡單、最基本的特點便是「種類多樣,規格不齊」。親密關係存在了解、關心、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和承諾六項特徵。
若任一要素單獨出現,親密關係仍然存在,但是親密程度會被削弱。所以,親密關係模式的實際存在多樣而複雜,戀愛自然也就成了一種技術活了。
如何才能掌握好這門技術活?一定要謹記以下幾點
一、依賴與獨立,親密關係中的「黏性」和「界限」。
親密關係上,親密兩個字決定了這段關係註定會有「黏性」,我們不會再期待那種完全疏鬆的關係,這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沒有存在感。
還需要知道的是,對別人太過依賴,會讓我們自己失去「核心競爭力」,說的狠一些就是,我們會逐漸「無能」。
這或許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說,親密關係需要適度依賴,而在這之外,還需要彼此獨立。
二、親密關係離不開磨合。
依賴過度,讓人失望,獨立過度,讓人疲憊,這種極端情況,在不同的關係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顯然,當兩種極限中間的縫隙不夠寬時,並不利於一段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此,便需要磨合,所謂磨合,就意味著衝突,意味著憤怒與失望,這其實是在相互尋找並調節獨立與依賴的極限。
這種調節,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
但是,磨合併不意味著只是磕絆,而是磕絆後的接納與包容,甚至妥協和犧牲,而且,這是相互的,別人砍掉一個稜,你磨掉一個角,雙方變得越來越契合,關係也自然越來越牢固。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在婚姻裡,獲得幸福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那麼一定要看這本《親密關係》,這本書值得你連讀兩遍。
這本書的作者是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家庭問題研究教授,他將會在這本書裡告訴你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
這本書樊登在樊登讀書會上曾推薦過,推薦理由是「《親密關係》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除了這本書還有《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生活需要儀式感》、《斷舍離》、《願你的生活既有善良又有鋒芒》四本書一起發貨,五本書一共58.8,折算下來一本才十幾元,真的非常划算了。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