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幸福源自深切的感觸,簡單的享受,自由的思考以及被他人需要。
想起這句話是因為我在女兒的繪本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小女孩救了一隻蝴蝶,這蝴蝶是天使變的。為了感謝,天使允諾女孩實現她的一個願望。女孩想了想說:「我想得到幸福。」天使在她耳邊說了句話,從此她便擁有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人們都很羨慕她,想知道天使到底說了什麼。小女孩笑笑告訴人們:「天使說,幸福的秘訣就是讓自己變得被需要。」
著名的加拿大演說家、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孟在他寫的《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正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
而被需要就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與歸屬感,滿足愛與被愛的需求。
豆瓣評分9.7的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這樣的劇情。正煥媽媽外出幾天,回家看到丈夫兒子們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家裡也井井有條,本來應該挺開心的,卻有點失落。正煥發現了媽媽的不開心,聽從了朋友娃娃魚的建議,故意製造出許多「麻煩」來讓媽媽解決。媽媽一邊嘮叨著「什麼也做不好」一邊解決著麻煩,心裡卻高興了起來。
媽媽從家人的「需要」裡確定了自己的重要性,強化了自己對於家庭的歸屬感,從而感到幸福。家人們得到媽媽的照顧,滿足各種生活和情感上的需求,最終也獲得了幸福。這就是「愛與被愛」。
《親密的關係》一書中還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經由別人來實現的話,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只想「被滿足」不想「被需要」,那就要出大問題了。
《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中,鍾曉芹和陳嶼 吵架時有一段臺詞讓我印象深刻。陳嶼說,我結婚不就是想找個避風港麼。鍾曉芹怒回,都想避風,誰來當「港」啊?
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是的,我們需要一個愛人來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需求,然而對方也是同樣的想法。如果誰都不肯付出只想要回報的話,這段親密關係勢必會走向終結,幸福更無從談起。
經由別人來實現幸福,不如自己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讚美、理解、陪伴、照顧……給予別人幸福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幸福。付出並不是「吃虧」,而是同時滿足了自己和對方的需求,這正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有位大法師說過,心無缺為富,被人需才是貴。
所以,幸福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