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受限於自己的才智時,往往表現出「呆呆的」樣子。
一個人機靈與否,屬於外顯特質。通過簡單的觀察和交流,我們可以很容易判斷這個人是否足夠機靈。無論你是否學過心理學,都可以輕鬆判斷他人是否足夠機靈,但是往往說不上什麼原因。心理學是一門總結性學科,能夠將一些規律進行概述性總結。通常評價個體是否機靈,往往有這三大要素:對當前處境的理解能力;對當前處境的應變能力;當前處境中個體的靈活性。本文,將對這三大要素進行一一解讀。
對當前處境的理解能力
所謂對當前處境的理解能力,指的是個體能夠清醒的知覺到當前的客觀現實,明白自己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這要求個體要有很好的現實感,不要整天迷迷糊糊跟做夢一樣。增強對現實的知覺,要明確的對當前環境做出判斷:是信任或者是不信任,是安全或是威脅,都要有清醒的判斷力。理解當前的處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求個體對現實有所感知,還要對未來有所感知。如果個體僅僅是看到當前,沒有看到未來,那麼對於處境的判斷就是失誤。
對當前處境的應變能力
所謂對當前處境的應變能力,指的是個體根據當前處境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反應。例如,別人跟你打招呼,你也要跟別人打招呼。有時候甚至需要你主動跟別人打招呼,而不只是被動的反饋。再例如,別人跟你打招呼,你反而罵別人。這意味著你沒有很好的理解當前處境,所以你沒有恰當的對當前處境做出反應。個體能否有良好的應變能力,也是要建立在對當前處境的理解之上的。
當前處境中個體的靈活性
所謂當前處境中個體的靈活性,主要是指個體的思維靈活性。個體思維是否靈活,取決於他的見識、閱歷以及格局。一個見多識廣的人,頭腦的靈活性也會更強。因為他見過,所以見怪不怪。一個人的閱歷,是對生活經驗的積累。生活經驗足夠多,對於當前判斷也就足夠清醒,思維也會更加靈活。一個人有著宏大的格局,他的思維也就更加靈活,他的認知層次也會更高。一個站在高處俯瞰低處的人,會更容易理解當前的處境。
與環境建立一個可信任關係
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對環境信任程度直接決定了個性的發展。通常而言,個體越不信任周圍的環境,就會越壓抑自己的個性。只有當個體對所處環境有了足夠信任感的時候,才會展示出自己的個性來。這就意味著,你需要對環境有足夠的信任。這並不取決於環境中存在多少真實的威脅,而是取決於你對環境中這些威脅的掌控力有多少。如果你自信可以應對現實中的威脅,那麼你會更加信任周圍的環境,你對當前處境的理解力也就越客觀。
提升自我應變能力
面對環境中的諸多威脅,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對。這些威脅是為了讓你更好的成長,如果你不能夠面對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刻你還會遇到同樣的威脅,而你只能一味地逃避。提升自我應變能力,除了硬著頭皮直面問題之外,還要有基本的能力。例如最基礎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溝通能力等等。如果這些還不夠,你可以進行適當的心理建設,想像自己未來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威脅,而你可以提前做好應變的準備。
迎難而上
思維的特性是這樣的,當它遇到挫折時就會傾向於逃避。但是當你克服逃避心理,迎難而上突破瓶頸時,思維就會越來越靈活。思維拓展的過程,是向外延伸的過程,就像是把你的身體往外拉扯一樣,所以是痛苦的。但是當你的思維拓展到一定的邊界之後,你就能夠應付足夠的問題了。就好像是你已經變高了,變強了,就不會再退回去了。不要放過任何突破邊界的機會,對你而言是挑戰,更多的是機遇。人,總是要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延伸。
總而言之,讓自己更好的理解當前處境,更多的應變手段,更靈活的頭腦,就會變得越來越「機靈」。這不是一種小聰明,而是一種適應能力。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