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秤花,難以當家」,使用桿秤曾經是主婦當家能力的衡量標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桿秤是走街串巷、集市擺攤的商販們買賣交易稱量必需的工具。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備有一桿秤,長輩們往往會教兒孫從小認識秤花。後來,隨著電子秤的流行,手工桿秤漸漸沒了市場。現在會看秤用秤的,幾乎都是爺爺奶奶輩,年輕人能識秤花的很少了。
一桿秤,五代傳
製作桿秤,是一項錙銖必較、毫釐必究的純手工精細活,如今會這門手藝的師傅已經不多了,而且大多年事已高。66歲的臨海人蔡雪貞,是其中年齡不算大的一位。她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永利木桿秤的第五代傳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隨父學藝開始,她做桿秤已有46年,見證了桿秤這件古老的衡量器具近半個世紀的命運變遷。
蔡雪貞做桿秤已有46年。
為此傾注了大半輩子心血的蔡雪貞,說起桿秤的故事,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一個稱量單位,她可以從兩千多年前說起:秤的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秦始皇統一了度量標準,十六星為一斤。桿秤上面的「福祿壽」三星,代表著缺一兩減福,缺二兩損祿,缺三兩折壽。現在秤制統一為十兩一斤,這是二十世紀50年代末,國家為折算簡便對度量衡單位改革後推行的計量方式。由於現在以十兩為一斤,所以很多人不明白成語「半斤八兩」是怎麼來的,其實就是按照古代十六兩一斤計算的,半斤剛好是八兩。
蔡家的永利木桿秤店是臨海紫陽街上有年頭的店,創辦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至今已有159年的歷史。祖輩世代以制秤、修秤為業,因秤準、技藝精湛而聞名鄉裡。蔡家有8個兄弟姐妹,因蔡雪貞有耐心又刻苦,父親最終打破祖輩傳男不傳女的家規,把這門絕活傳給了她。
蔡雪貞不負父親期望,日夜鑽研,從選材、刨料入門,學足三年成功「轉正」,且越鑽研越喜歡這一行。如今,紫陽街上有一處熱門的打卡點:到此一「秤」。這把被譽為「江南第一秤」的重量級桿秤,長約3.5米,重達12.5公斤,最多可稱量625公斤,就出自她手。
紫陽街上的熱門打卡點:到此一「秤」。
蔡雪貞介紹,一般桿秤長60釐米,鋼筆般粗細,但隨著所稱物品重量級改變,長短也要變化。以前油廠、米廠稱大桶油、上百斤糧食等大宗物品時,秤桿長度需要一米多,稱重時得兩人用木棍抬著秤紐,甚至用肩膀扛起來。
「手藝人講究精細,做一桿秤要經過選材、刨料、打光、鏹秤桿、水磨、衡定刻度、包銅皮頭、上秤碼、打秤花洞、釘秤花、磨秤花、配秤砣、上油等大大小小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都有講究和難度,容不得半點馬虎。一根頭髮絲的誤差,秤就會有偏差,所以制秤工被稱『百工之首』,在過去的年代裡有這門手藝就好像端上了『金飯碗』。」蔡雪貞說,「早年學手藝,不管工匠、木匠,手工行當基本是三年才能出師,少一天都差點火候。」
擇一事,終一生
如今,木桿秤離百姓的生活已漸行漸遠。從前,蔡家的秤鋪裡,生意紅火時每天能賣出幾十桿秤,店裡是不會擺一桿秤的。因為供不應求,每天早上6點開工,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屁股才能挪開板凳」,而現在,一天能賣出幾桿秤就算不錯了。「買秤的人大多數是遊客,他們會觀看我製作桿秤,聽我講解工藝,對老手藝很感興趣。顧客把桿秤買回去當做工藝品擺放或者送人,不是拿來稱量了。就是這樣,我也堅持把桿秤做得斤兩不差,這是最基本的嘛。」蔡雪貞笑呵呵地說。
蔡雪貞說,做秤講究精細,一根頭髮絲的誤差,秤就會有偏差。
為了留住和傳承木桿秤文化,近年來,蔡家的百年秤店也積極轉型,對木桿秤進行工藝上的再設計。他們別出心裁製作出寓意暖心的禮品對秤——鉤秤與盤秤為一對。這種桿秤長度僅30釐米左右,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中,新郎用秤桿挑起新娘的紅蓋頭,有「稱心如意」的好彩頭。在民間,小秤又稱戥子,諧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徵多子,有祈子之意。此外,有些人家喬遷新居也會置辦桿秤,稱之為「當家財神」,寓意「有秤當家,家財興發」。
除了用心做秤,這些年蔡雪貞還搜集整理木桿秤文化資料和實物,在店鋪中增設木桿秤展覽區、製作體驗區。得閒時,她會去社區、農村大禮堂、非遺中心等場所,向大家講解木桿秤製作技藝。 蔡雪貞說,蔡家的祖訓是桿秤製作工藝傳內不傳外,而現在,只要有人來學這門手藝,她都會悉數相授,「做了一輩子的秤,最大的心願就是找個徒弟把制秤的手藝傳承下去」。
雖說老行當有了新思路,但是在電子秤的時代,木桿秤的製作銷售依舊舉步維艱,店鋪利潤只能維持蔡雪貞日常的生活開支。但是老人豁達,她說,當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心裡就沒有這麼多雜念。「現在這行收益小,又辛苦,一般年輕人都不願加入。但是老祖宗留下這門手藝不能丟,父親從小教育我們,做秤其實就是做人,不能過於追求利益。就像啃肉骨頭,想吃大的,小心把牙齒給崩了。秤砣雖小,可稱人心!人心要像秤砣一樣擺正,浮躁不得,選定了一件事,就要靜下心來做好它。」父親這些逗趣又寓意深刻的告誡,蔡雪貞從未忘記。在她的手藝臺上,有著自己堅持的內心平衡,不差一釐一毫。
在蔡雪貞的手藝臺上,有著自己堅持的內心平衡,不差一釐一毫。
「過去做秤是為了全家的生計,現在完全是愛好和堅持。」蔡雪貞因割捨不下這份熱愛,依然堅守蔡家的店鋪,傳承著這門寂寞的老手藝。2009年,「永利木桿秤製作」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臨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蔡永利秤店定為永利木桿秤製作傳習所。
手記
桿秤雖小,卻是衡量器具文明在中華民族記憶深處最鮮活的縮影,它凝聚著代代桿秤匠的聰明智慧。
桿秤,在某些時候不僅僅是一種稱量物體的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是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它在秤砣高與低中體現人際交往關係,是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象徵,這種精神上的延續和傳承永遠不會斷絕。
歲月在打磨中逝去,手藝在打磨中鋥亮。這一桿秤,承載的精美工藝和雋美寓意,是電子秤永不能替代的。多給蔡雪貞這樣的「守藝人」一些關注的目光,是對承載了歲月的老手藝的一種敬重與眷戀。
天地之間有桿秤。
相關新聞
台州百匠探尋①丨林炳田:火淬金生
台州百匠探尋②丨黃仙友:良工示樸
台州百匠探尋③丨於奇明:畫入漆生
台州百匠探尋④丨葉小玉:一世刻緣
台州百匠探尋⑤丨徐金桃:一把鑿子
台州百匠探尋⑥丨王立春:拙美之雕
台州百匠探尋⑦丨王宇根:叩刀問道
台州百匠探尋⑧丨 黃道悟:做一桿秤
台州百匠探尋⑨丨鄭仙紅:草「舞」指尖
台州百匠探尋⑩丨尹步輝:遊龍驚鳳
台州百匠探尋丨金春玲:巧手裁縫
台州百匠探尋丨李少春:梨園金夢
台州百匠探尋 |董仁多:鼓聲鏗鏘
台州百匠探尋丨羅華榮:傳世拷絹
責任編輯:於鵬
【來源:台州新聞APP】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