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外循環經濟,就是外向型經濟,是「社會化大分工」理論的擴展。到經濟不斷發展時,就會出現「分工合作」。最開始是以人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擅長耕地的人,擅長織布的人,擅長打鐵的人……,彼此分工,然後換取商品。
之後是以「公司、企業」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之後就發展到以「國家、地區」為單位進行分工合作(所謂的全球化)。舉個例子,A國在生產手機方面具備較強的競爭力,B國在生產晶片方面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C國擁有豐富的資源,能向全球提供大量的鐵礦石、煤炭、石油、天然氣……。如果各國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擅長的領域」並對外出口,這樣就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率,獲得充足的利潤。
並且可以「大幅低於自己生產所需要成本」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比如C國可以通過出售石油,換取手機、晶片等。如果自己來生產這些商品,不僅質量無法保證,而且還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得不償失。
這就是「外循環經濟」,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他是「全球化理論」的基礎。參與全球化分工的所有國家、地區,理論上互利雙贏,大家的經濟都開始蒸蒸日上。換言之,如果某國退出(或者是被迫退出),那將損失巨大。
因為,他們擅長的領域所生產出來的商品將出現大面積滯銷,大量企業被迫倒閉。他們不擅長的領域,無法從國際市場上低價獲得,只能依賴自己「從頭開始」——以單個國家一己之力,將人類科技樹從頭再走一遍,這幾乎不可能。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國家,他們不擅長的領域太多了,他們無法都一一從頭再來。因此,他們面對美國的強權,只能忍受和妥協。對美國來說,他的綜合實在太強大了。通過經濟制裁,將其他國家剔除全球經濟外循環圈,可以給其造成巨大傷害,而美國卻能很快為這個空缺找到替代者。
但中國不一樣,我們擁有14億人口,我們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我們國內的消費市場足夠大。廣東省與山東省之間的合作,四川省與遼寧省之間的貿易聯繫程度甚至超過了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經貿關係。
並且中國各地發展不均衡,各地所擁有的產業差異巨大……,這些地區之間完全可以形成「各省份、各城市之間的外循環」,換言之中國自身的「內循環經濟」就是一個小型的「外循環經濟體」。
最近一兩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思潮興起,加上美國有意壓制我們,全球經貿環境正在下行。對此,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外循環經濟正在走弱,內循環經濟勢必要成為主導——將形成「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新形態。
體現在數據上,就是對外貿易增速放緩。對東部地區來說,貿易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會持續下滑,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壓力不小。與此相反,面對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西部城市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此外,投資和出口在推動經濟增長上的作用將逐步走低,居民消費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這就是疫情過後,大家都在提「復工復產、促進消費、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新基建建設,對外經貿調整」的原因。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