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以雲南景洪和...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自2012年底開始,筆者參與了一項為雲南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有效數學教學的項目工作。其間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以及保山市騰衝縣兩地幾所小學聽課觀摩,與小學教師及教師培訓者進行訪談,還閱讀了教師的相關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這幾所小學地處比較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學生幾乎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前教育,很多學生入學前只會民族語言,而不會普通話。這些學校在當地也屬於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教育條件和學生成績與周邊學校相比一直有較明顯的差距。然而通過項目推進,,筆者在2014年春季的調研中欣喜地發現,這些學校在數學教學方面正在開展一些有益嘗試,他們收穫得一些經驗值得與其他民族地區的學校進行分享。筆者將結合教學案例對這些經驗進行初步概括。

  利用生活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當地的老師們提出,教師可以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來進行教學,逐漸從學生看得懂的、直觀的、身邊熟悉的材料過渡到不太熟悉的內容。這種就地取材的做法,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經驗選取和製作教具、學具,從操作的角度比較經濟和簡便。它在增進學生數學理解的同時,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還有助於學生認識及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

  教師可以利用的生活資源有很多方面。根據其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學校、家庭和社區、老師和學生三種類型。

  學校裡的教學資源除了正規的教具、學具,如小棒、計數器、尺子等之外,還可以包括課桌椅、書本、教室環境、運動器材等。例如,有的教師利用課桌的桌面幫助學生學習「面積」,用小楷本中的小楷格來代表面積單位;有的教師用食堂的蘿蔔等食材製作長方體、正方體教具,讓學生摸一摸,再說一說,發現不同幾何體的特點;還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自製「學具」,先裁出特定邊長的長方形紙片,再嘗試用這些小長方形拼出一個較大的正方形,由此學習「公倍數」的概念。

  家庭和社區資源包括家庭成員、生活用品、服飾、建築、動植物,等等。例如,在關於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到附近的寨子裡觀察房子的結構。再如,很多少數民族服飾上有由不同顏色和形狀構成的有規律的圖案,教師便利用這些服飾來教學生學習幾何圖形、數數、找規律。

  教師和學生方面,最突出的是利用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例如,有的教師用大拇指、中指、食指這3個手指指導學生「找規律」,有的則是通過拍手、跺腳、摸頭等動作的組合來讓學生「找規律」;有的用兩個手臂的夾角來演示什麼是直角、銳角、鈍角;還有的分別在兩個手掌上寫上「個位」「十位」,幫助學生理解數位的概念。

  無論城鄉,無論是否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當發現教科書裡的例子脫離學生生活經驗,並因此阻礙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時,他們都需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那些與學生相距太遠的數學例題及問題情境進行轉化,根據學生的現有經驗基礎,選取學生熟悉的例子來教學和出題。比如「坐火車」的例題對相當部分學生來說缺乏相關的生活體驗,那麼老師可以改用學生平常能夠見到或有機會乘坐的中巴車、計程車作為例子。

  通過便於學生參與的活動增進教學的體驗性

  「有效數學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的東西總是在活動中。光是老師講,學生沒有參與進來。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學生比較感興趣,他們對數學就喜歡學了。」這是騰衝縣麻加旺老師說的話,他是一位很普通的鄉村教師。這段話道出了一個頗具普遍性的教學原則,即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對於普通話尚不熟練、不太敢表達的民族小學生而言,這種參與可能需要更多以動手操作活動的形式來體現。正所謂,有所為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學。

  例如,五年級教「分數的意義」,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性教學。為了讓學生全面把握「單位1」的含義,特別是由多個事物構成的「單位1」,老師準備了很多教具,包括正方體、長方體、紙杯、小棒等。上課時讓學生分組活動,用不同的材料嘗試創造分數,每一次都說出怎樣平均分、分成幾份、取幾份,有幾分之幾。讓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分母是平均分的份數,分子是取的份數,讓他們慢慢地梳理,理解分數的意義。

  前面提到的麻加旺老師還用一個用「畫小棒」的方法教除法的教學案例。這是一個租船問題,「有22個同學去划船,每條船最多能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老師通過讓學生「畫小棒」來突破難點,即餘數問題。在學生用小棒表示每船4人,共5條船後,提示學生剩下的兩位同學也要參加划船,所以還要租一條船。於是學生根據畫的小棒來列算式。第一步計算需要5條船,另外兩位同學還要租一條船,列式為「5+1」。所以,最後得出至少需要6條船。

  依託輔助學習環節增進教學的可理解性

  偏遠民族地區的學生可能因為語言、生活經驗等原因,難以真正理解教師所教內容。在數學方面,有些概念雖然他們靠死記硬背能說出來,但可能並未掌握其內涵。如果這些理解性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在數學知識方面的「欠帳」情況會逐步累積,影響其隨後的進一步學習。為此,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和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依據他們的學習起點設計教學環節。在發現學生因舊知識欠缺而影響新知識的理解時,要適時放緩教學進程,增加必要的補習、複習、練習等輔助學習環節,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下面是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

  這是一次「同課異構」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學重點是運用乘法分配律解答算式。其中最主要的例題涉及計算天數。第一位教師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第二位執教的是騰衝縣教育局的姜琪老師。她通過對第一堂課的觀察發現,學生的難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日曆知識掌握不牢,甚至不懂,不會看日曆;二是乘法意義不理解。

  於是,她嘗試將複雜抽象的日曆知識運用簡單化,並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隨機幫助學生補習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首先是讓學生充分地看日曆,從日曆中整理出月大月小的知識,並將結果出示在黑板上。

  接著是用最簡單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看日曆,先按月列舉出科考隊3、4、5、6、7月分別用了多少天?教師在黑板上分別寫下每個月對應的天數,然後讓學生嘗試列式、解答。

  在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對乘法意義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又適時引入複習環節,藉助圓圈圖幫助學生理解加法與乘法的關係。首先,出示算式「31+30+31+30+26=」,引導學生複習「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

  接著,出示20個小圓圈,指導學生理解「4+4+4+4+4=4x5」。

  然後,回到之前科考隊問題的列式,引導學生理解:兩個31相加,可以用「31x2」表示,兩個30相加,可以用「30x2」表示。所以,31+30+31+30+26=31x2+30x2+26,在此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本節課的訓練重點,運用乘法分配律解答數學算式……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得到有效的訓練,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能思、能說。一方面學生有效地複習了以前學不懂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直觀地掌握了運用簡便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把生活與數學聯繫起來。

  從以上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地區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本質上與其他地區是一樣的,即加強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與學生的經驗基礎相適應,儘量藉助學生感知過、能理解的事物來幫助他們克服難度,引導他們理解數學概念,掌握運算法則。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族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為教育部—聯合國兒基會雲南「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成果之一

相關焦點

  • 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研究
    總體來講,青海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尤其是小學漢語教學,因少數民族學生在漢語的聲母、韻母、音調以及交際書寫等方面都受到系統性偏誤和母語定向思維的影響,所呈現出的複雜性和頑固性也令漢語教師感受到漢語教學難以下手的困境,顯得力不從心。
  • 雲南出臺文件 要求為小學階段少數民族學生設置雙語教學
    原標題:雲南出臺文件 要求為小學階段少數民族學生設置雙語教學   雲南網訊(記者 念新洪)9月22日,記者從雲南省人大常委會獲悉,《雲南省少數民族教育促進條例》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將於10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頒布施行,結束了我省在民族教育方面無法可依的現狀,標誌著民族教育工作進入到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 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將有效性教學與數學結合起來
    1 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意義建構試教學當中指出,有效的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樂趣,有效的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能力吸收,但是現在我國的課堂有效教學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對於像數學這樣的工具類學科,教師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如何進行有效性教學,所以一時間各個院校各個教師之間開始開發有效性教學的方式
  • 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教學的有效性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葉時期,由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興起,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關注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對教學過程經常反思,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 少數民族地區漢語寫作教學初探
    俱永梅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漢語文,由於受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校期間除漢語課之外,基本都採用民族語言進行學習交流。升入初中後,情況突變,除藏文課之外基本上都採用漢語或藏漢雙語教學。到初中畢業時,雖然大多數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漢語聽、說、讀的能力,而在寫作方面,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漢語文章的寥寥無幾。多數學生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裡,有的學生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一處通順的句子,實在無話可寫,只能東拼西湊。由於我區學生的漢語基礎普遍較差,作文教學也就成為我區漢語教學的難點。
  • 民建中央關於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問題提案
    教育始終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尤其應當予以重視。由於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落後於沿海和內地,導致邊境地區教育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並且差距還在逐步擴大。這對於我國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經濟發展、人才培養都極為不利。
  • 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水平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下,西藏民族教育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迎來歷史上最好的時候: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廣泛深入開展,雙語教育積極穩步推進,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統一
  •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雙語師資「金字塔之困」
    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以前的壓力是控輟保學,現在的壓力來自雙語老師太少——   民族雙語師資「金字塔之困」  在四川省的甘孜、阿壩、涼山三州,由於語言、習俗等多種因素,當地學校存在三種教學模式:各學科均用漢語教學的普通模式
  •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作為一個老師,尤其是一個小學數學老師,我們所要做的事情,不單是傳授知識,而且要讓學生以樂觀的態度去學習,去生活,去面對困難,這就是要求學和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教師、家長及同學對他們成績的肯定及適時的評價,會使學生從各方面提高更快。因此使用合理的評價方式是現代小學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活動。
  •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雙語教學
    新華社貴陽1月9日電(尹莎莎、楊焱彬)為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中國西南省份貴州著力推行民漢雙語特色教育,到2020年民族地區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及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國水平。  貴州有53個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將近4成。
  • 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網絡傳播教育
    在少數民族地區推進網絡傳播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有助於受教育者縮小區域性知識鴻溝,搭建溝通的橋梁,維護民族團結穩定。在網際網路覆蓋率飛速提升的當下,網絡傳播教育成為了少數民地區縮小數字鴻溝,獲取外部知識的重要突破口。網絡傳播教育在少數民地區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既能發揮網際網路的優勢作用,又有著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 民族地區雙語教育
    民族地區雙語教育 2012-09-03 來源:教育部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已確定民族成分的有55個少數民族。除滿族和回族已經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20多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是指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和民族學校中,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以少數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育教學活動。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切實增強少數民族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國家和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雙語兼通人才。
  •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體育特色學校的創建探析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體育特色學校的創建探析 劉福娟 宋繼先(奎屯市體育運動學校 新疆奎屯 833200)摘 要:新疆屬於多民族聚居區,自古以來有從事體育運動的良好習俗,通過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體育特色學校創建的重要性、優勢、意義的研究,提出創建體育特色學校的設想
  • 讓興趣突破識字的障礙 ——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語文識字興趣的培養探究
    中國雖然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但漢字是我國統一使用的文字,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同樣重要。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由於學生自身缺乏使用漢語的機會,父母的無意識培養以及教師自身採用的單一教法,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在學習漢字時產生嚴重的畏難心理,導致學生出現不願意學習漢語,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該如何培養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語文識字興趣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重點研究工作。
  • 婦女代表建言:關注少數民族地區幼兒"雙語"教學
    宋良華調研發現,在農村,絕大多數幼兒園都有設施設備簡陋、師資隊伍不足且整體素質差、教學不符合規範等問題存在。她建議政府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解決硬體和師資問題,「讓幼兒園規範化,讓孩子從小接受同樣的教育。」宋良華的發言,引起了同組毛金芳的同感,她拿出紙筆,淅淅沙沙地寫下了自己想說的話:「希望政府重視民族地區的學前『雙語』教學。」
  • 四川省首創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學模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四川省首創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學模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新學期即將來臨,四川民族地區的學生將首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系統學習英語課程。
  •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造一種情況,激發小學生對數學提高興趣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目前,一線教師們正在積極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前任教師的「一句話」已成為小學生的「合作與自主探索」。教材一直側重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教學堅持以生命為導向的新觀念和新思維。
  • 雲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心靈訴說
    人民網昆明12月20日電 (李發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為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雲南省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進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 ...首都3萬多名小學生向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捐贈《新編小學生字典》
    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劉奕湛)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攜手首都3.5萬名小學生向新疆、寧夏、雲南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捐贈《新編小學生字典》3萬餘冊。
  • 淺談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學
    幾十年來,在國家教育部門的重視下,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由起步逐步走向成熟。西藏地區的小學英語教學更是實現了長足發展,成為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科學,在西藏民族地區的教學仍然存在著需要探索和探討的地方。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相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