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六集:激情燃燒的歲月

2020-12-18 浙報融媒體

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上的地標建築。

竣工於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

如今,60年光陰過去,這座建築依然那麼莊重典雅,與周圍的建築景觀相得益彰,構成了天安門廣場、渾然一體的恢弘氣韻。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在首都建十個經典工程,展示新中國的新面貌。人民大會堂被列為十大工程之首。

此時,距1959年國慶只剩不到400天時間。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起10座大型建築,這個任務究竟有多難?

對比一下同期世界上其他著名建築的施工表就會明白:

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建了7年,日內瓦萬國宮建了8年,比「十大建築」只晚一年開工的雪梨歌劇院用了整整14年。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

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33位頂尖建築師雲集北京;

上萬名建築工人參與施工;

數十萬人次參加義務勞動

……

人民群眾用智慧力量與愛國熱情創造出了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這一張張堅毅且充滿激情的笑容裡,今天的我們依然能夠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深深打動。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有著六億多人口的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是一件有著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激發起萬眾一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空前激情和沖天幹勁。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

新中國快速發展的工業,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地需要石油。

持續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的西方勢力斷言,中國是個貧油國,發展工業一定會被石油卡脖子。

但,中國人就是不信這個邪。

一批批地質學家和年輕的地質勘探隊員,在荒原,在戈壁,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跋山涉水尋找石油的蹤跡。

1950年返回祖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出任地質部長。

他依據自己和潘鍾祥共同創立並發展的陸相生油理論研究認為,應當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靶區。

1959年9月底,中國石油勘探隊終於在東北松遼平原的黑龍江肇州縣境內打出第一口穩產油井。

此時,剛好是國慶十周年前夕,人們就把這個油田命名為——大慶。

1960年,中央批准了急調四萬建設大軍開展大慶石油會戰的計劃。

當時的環境異常艱苦——

設備不齊,沒有公路,供水供電設備嚴重不足,幾萬人的隊伍一擁而上,能否在荒涼的大平原上站住腳就是個大問題。

王進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位被譽為「鐵人」的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用鋼鐵般的意志和拼搏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名字和大慶石油會戰緊緊連在了一起。

大慶石油會戰開始後,在沒有裝卸設備的情況下,王進喜和他的隊員們靠著人拉肩扛,硬是把60多噸重的鑽機搬運到了井場,並安裝了起來。

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

危急關頭,王進喜帶頭跳進鹼性極強的水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

最終制服了井噴。

經過三年多奮戰,1963年當年,大慶油田產原油達到439.3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67.3%。

這一年的12月2日,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終於把貧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裡去了!

1964年1月。

毛澤東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大慶成為了新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新中國的遼闊農村,也同步創造著驚天動地的偉大奇蹟。

開山劈嶺的隆隆炮聲,把我們帶進了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林縣。

這些腰繫繩索,如猿猴般在懸崖峭壁間飛來飛去的人,並不是在做什麼特技表演,他們要做的就是在這數百米高的峭壁中間修出一條水渠來,把一百多公裡外的漳河水引到林縣來,這就是著名的「引漳入林」工程,人們都叫它紅旗渠。

要想在堅硬的砂巖上鑿出一條寬8米、深4.3米的主幹渠,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一根繩索繫於腰間,飛崖下塹,如壁虎般附於絕壁之上,打鋼釺,鑿炮眼,這看似灑脫的一舉一動背後,時刻面對著卻是生死的考驗。

排險突擊隊隊長任羊成,曾先後四次身負重傷,九死一生。

任羊成:「我早晨就把被子抱著了,到工地去排險以後,中午回來不回來呢,那就很難說了。跟你說實話,這麼蕩起來,我要粉身碎骨以後,犧牲了,別人掂開我的被子,往棺材裡面一放,那不就回老家去了嗎。」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

林縣人民憑著改天換地的豪情和鋼鐵般的意志,硬是在巍峨的太行山上開鑿出一條總長達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千百年來,林縣人民渴望水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這條盤繞在太行山千嶂絕壁上的藍色飄帶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創造的兩大奇蹟。

就在太行山南麓的林縣人劈山開渠的時候,生活在太行山北麓的大寨人也開始了治坡治窩的工程。

大寨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從1953年開始的五年時間裡,他們總共壘起了長15公裡的180多條大壩,將300畝坡地壘成了水平梯田。

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成為這個火紅年代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用二十年時間,基本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基礎。

在世界上,西方國家做到這些,經過了200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國際形勢出現新的動蕩,中國周邊形勢驟然緊張,美國對越南北方的戰爭逐步擴大。

中國經濟工作的備戰問題擺到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1964年5月27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三線建設問題。

所謂三線,是按地區劃分的。

第一線是沿海,第二線是中部地區,第三線是後方地區,包括西南的雲、貴、川,西北的陝、甘、寧、青。

這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麼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

中央很快就確立了「立足於戰爭,從準備打仗出發」加快三線建設的基調。

就在中央加速三線建設規劃的同時,一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也加入到了西遷的行列中。而交通大學的西遷之路卻來得更早一些。

1955年,黨中央決定將交通大學的主體由上海遷至西安。

向現代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抱著這樣的理想,交大師生們激情澎湃的踏上了西行的列車。

據統計交大在冊的767名教師中,遷到西安的有537人,佔教師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多。

國家之需,乃我輩之責。幾十年獻身大西北建設,他們凝鑄起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2017年,部分西遷教授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講述了奮鬥幾十年的心裡話。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2017年12月他們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信中寫道,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總書記的殷殷叮囑,讓老教授們感到十分溫暖。

教授史維祥:「總書記又提到『愛國奉獻、無怨無悔』,都是西遷精神的體現,我們要在新時代找出我們的奮鬥目標,再立新功。」

在當年的諸多三線建設項目中,毛澤東最為牽掛的就是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了。他曾特別強調,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來,我睡不著覺。

這是1964年5月的攀枝花。

沉寂了億萬年的荒山野嶺響起了隆隆的開山炮聲,攀枝花從此揭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類壯舉。

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帶著倉促準備的行囊潮水般湧進金沙江畔。

在沒有城市依託、不通鐵路、氣候惡劣、物資奇缺的艱難條件下建設一座大型鋼鐵基地,談何容易!

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

天作羅帳地是床,野菜鹽巴下乾糧。

這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數十萬建設者用了5年的時間,硬是在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舉世矚目的鋼鐵企業。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迎來了第一爐鐵水。

飛舞的鋼花,格外壯觀。

就在同一天,成昆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成昆鐵路,全長1096公裡,沿線地形和地質條件極為複雜。

多國專家斷言,這裡是「修路禁區」。

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中國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與意志。

築路大軍用鮮血和汗水澆築鋪就了這條非凡的鋼鐵之路。

在修築成昆鐵路1096公裡的鐵道線上,共有2100多人犧牲。平均每500米就留下一位烈士的英魂。

三線建設的開展,較大規模地改變了我國工業布局,改變了三線地區比較落後的局面。

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

雷鋒,一個因公犧牲的普通解放軍戰士,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焦裕祿,身患肝癌,忍著劇痛,帶領蘭考縣幹部群眾同嚴重的自然災害作鬥爭,被蘭考人民譽為「黨的好幹部」。

人民的奉獻,英雄的事跡,流傳下來,感召著一代又一代後來者。

人們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了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西遷精神等一大批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建設精神,極大地豐富了我們革命精神的譜系。

向現代科學進軍!

這是新中國建設浪潮中一個響亮口號。

1960年,還是湖南省農業學校教員的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在那個年代,水稻的平均畝產只有100多公斤,糧食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十年餘攻關,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在1975年把水稻平均畝產提高到了300公斤。

今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還在不斷突破。第三代超級雜交水稻,可以把畝產提高到1000公斤。

1965年9月17日,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這一治療瘧疾的特效藥物,她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項研究的起步始於1967年5月23日。

在那一年,中國啟動了研發抗瘧新藥「523項目」。

5年後,屠呦呦團隊與其他機構合作,成功研製出青蒿素。

這類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讓人民大眾身心健康,不僅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理應擔當的使命。

中國,曾是世界上血吸蟲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1000萬人口患病,上億人受到血吸蟲病的威脅。

1956年2月1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

1957年6月30日,《人民日報》報導了江西省餘江縣率先消滅血吸蟲病。毛澤東看到報導,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欣然提筆寫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送瘟神》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1965年,毛澤東發出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於是,「赤腳醫生」應運而生。

新中國以新的經濟和社會制度為依託,建立了一套嶄新和獨特的醫療衛生制度。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以有限的資源實現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全覆蓋。

就在新中國建設發展蒸蒸日上的同時,我國的對外關係也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六十年代,在與國際霸權主義鬥爭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小國家,特別是亞非拉國家,改善了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

照片中這位仰天大笑的人就是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

透過這張照片,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這開懷大笑所蘊含的自信和豪情!

經過不懈努力,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以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支持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權利。

毛澤東深有感觸地說:這是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70年代前期,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理論,這對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一行抵達北京,兩國領導人的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握在了一起。

當天下午,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森。

這位導演了這場改變世界格局重大事件的決策者,微笑著對尼克森說,我們倆主要談談哲學問題,具體的事情讓他們去解決吧。

6天後,中美雙方籤訂了《聯合公報》,兩國關係正常化開始起步。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掀起同世界各國建立邦交正常化的高潮。

在此前後,同中國恢復和建立外交關係的還有義大利、聯邦德國等40多個國家。

西方世界對中國長達20多年的封鎖就這樣被打破,一個嶄新的外交格局出現了。

截止到1976年底,中國已同世界上11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愈益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主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1963年,毛澤東有感而發填了一首《滿江紅》的詩詞: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是的,在一個激情燃燒的偉大歲月裡,一萬年實在太久。

新中國必須風雨兼程,只爭朝夕。

【大事記】

1953年12月,首次系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1958年5月,第一座電視臺試驗播出。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

1959年9月,「北京十大建築」竣工。

1960年2月,開展大慶石油大會戰。

1960年5月,首次登頂珠峰。

1962年12月,蘭新鐵路建成。

1963年3月,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

1964年8月,開展三線建設。

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1965年4月,建成「人造天河」紅旗渠總乾渠。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8年12月,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70年7月,成昆鐵路建成通車。

1971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青蒿素。

1971年10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

1973年10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

1974年2月,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

(原標題《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六集:激情燃燒的歲月》。編輯王蓉蓉)

相關焦點

  •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六集 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六集 激情燃燒的歲月 2019-09-19 09:16:21  來源:央視網
  •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六集:激情燃燒的歲月
    電話:010-66720615 郵箱:jfjb81tv@qq.com 視頻信息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中國進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到處洋溢著創業的激情
  •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六集 激情燃燒的歲月
    中國進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到處洋溢著創業的激情雷鋒、焦裕祿成為時代的榜樣;袁隆平、屠呦呦成為科技戰線上的先鋒。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一錘定音,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的決議。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大門推開,西方世界封鎖中國的鐵幕終於被打破。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五集 壯志凌雲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五集 壯志凌雲 2020-08-28 2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十四集:民為邦本
    安徽省廬江縣的鐘德華老人,2007年突然患上了心肌梗塞。治療過後,他卻驚喜地發現,自己參加新農合時只交了幾十塊錢,治病卻能報銷17000多元。安徽省廬江縣農民鍾德華:一個月就交三四十塊錢,一下子報了(10000多塊錢),老百姓會算帳,他會算,共產黨給的。就業是民生之本。
  • 新華時評:走在大路上,我們昂首向前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走在大路上,我們昂首向前新華社記者梁建強時光,總在回望中給人以啟迪。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正在熱播,生動呈現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70載櫛風沐雨,70載風雷激蕩。人們清楚地看到: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蹟在中華大地迸發。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17集、第18集速覽版
    25日,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七集和第十八集。其中第十七集《改革開放譜新篇》講述了中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歷程。第十八集《脫貧攻堅》講述了黨的十八大後,中國紮實推進扶貧工作的故事。
  • 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觀後感 心得體會評論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走在大路上,我們昂首向前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  時光,總在回望中給人以啟迪。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正在熱播,生動呈現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  70載櫛風沐雨,70載風雷激蕩。人們清楚地看到: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蹟在中華大地迸發。
  • 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八集:偉大轉折
    欄目名稱: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八集:偉大轉折   1976年,是中國的龍年,也是讓中國人的記憶深刻的年份。  這一年的10月6日,黨中央採取果斷措施,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動亂,舉國歡慶,大快人心。
  • 《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精神感召下的心靈迴響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人張載的這句話是我看完閆東導演的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的強烈心靈迴響,一種振奮和激動的心情令我久久不能平靜。誰說我們已經遠離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誰說我們不再擁有理想和信念,誰又能說中國的發展和繁榮只是歷史的偶然?燭亮歷史的縱深,該片以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和文獻檔案全景式地展現了新中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曆程,明確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勝利?」「為什麼中華民族會迎來偉大復興?」等一系列問題。
  •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一集 強軍戰歌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一集 強軍戰歌 2019-09-27 17:37:49   來源:央視網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九集 改革春潮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九集 改革春潮 2020-09-26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方快評丨看《我們走在大路上》感新中國光榮與自豪
    9月16日起,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該片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共同攝製的文獻專題片共24集,每天兩集連續播出。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一集 強軍戰歌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一集 強軍戰歌 2020-12-26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三集 大業奠基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三集 大業奠基 2020-08-15 0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七集 艱辛探索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七集 艱辛探索 2020-09-12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走在大路上》引熱議:感悟偉大曆程
    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於9月16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後,在社會上持續引發關注和熱議。各界紛紛表達了對專題片的喜愛,並就其引發的話題展開了討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王福生教授說:「在觀看了《我們走在大路上》專題片後,我感到很震撼。
  •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十四集 民為邦本
    《我們走在大路上
  •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九集 改革春潮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籤下「紅手印」契約,中國農村改革的大潮由此開啟;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改革中異軍突起;《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發布,改革由農村發展到城市;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道路
  •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集 文化鑄魂
    【四史學習】《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二十集 文化鑄魂 2020-12-19 0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