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大熱的電影《暮光之城》系列將吸血鬼帶到了流行文化的視野,一時之間風頭無兩,數不勝數的無知少女為這二把刀的吸血鬼和三腳貓的狼人而瘋狂,嫉妒那位兩面三刀、以劈腿為人生樂趣的惡毒女主角直裂眥。然而這個長著一張小受臉、操著一口美式英語、擺個2貨造型三巴掌都打不掉的所謂吸血鬼,在真正的「獠牙愛好者」心目中實際上連個山寨貨都算不上。
每每看到有人以為這麼一個菊花欠爆的貨色就是所謂的吸血鬼時,筆者就會覺得有義務給他們上上課,說說真正的吸血鬼到底是什麼。
上一次和大家簡單討論了一下遊戲裡的喪屍,這次就繼續這個「經典怪物」的主題,來說說夤夜裡的文雅紳士、黑暗裡的不散夢魘——吸血鬼。哦,對了,如果您恰好是暮光之城這類作品的愛好者,且這一刻正因為偶像被打回原形而憤憤地準備關掉這個窗口的時候,我只好衷心地說一句——
走好,不送。
相比初出茅廬喪屍,吸血鬼活躍的年頭要長遠得多;在暗夜紳士面前,喪屍連個小學生都算不上。吸血鬼的傳說最早在8世紀左右初現;到了17世紀便已經基本成型,;18世紀時候幾乎可以說是已經「風靡」整個歐洲,那個時候有不少已經入土為安的屍體被重新挖出來,就是為了確認他們沒有在死後變成吸血鬼。
當時歐洲的確是不折不扣的黑暗時代,除去糟糕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流行著很多現今看來匪夷所思地迷信和風俗習慣。
同樣也是在18世紀,德國詩人哥特弗裡德·奧古斯特·布約格創作一首敘事長詩《雷諾厄》,儘管詩篇中並沒有指明從墳墓中起死回生的主角就是吸血鬼,然而這卻開創了吸血鬼文學這一領域,並且對其後的吸血鬼文學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後吸血鬼主題的敘事詩和小說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在歐洲文壇接連不斷地出現:平均每10年出現一部——儘管這個速度以現在看來並不快,然而要是就當時歐洲文學的整體創作產量及主題類型而言,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效率了。
在哥特弗裡德·布約格的《雷諾厄》之前還有一首名為《吸血鬼》的詩,作者名為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歐森菲爾德,德國詩人。然而由於詩作太短而且流傳不廣,並沒有被學界視為吸血鬼文學之祖。
時光一路飛逝到了1897年,歐洲的帝國資本主義發展已然到了極致,繁榮頂點的背後是各種激化社會矛盾和嚴重的政治危機;也是在這個時候,散發著腐敗美感、滴淌黑色血液的哥特恐怖小說作為半正統流派再度復興。潮流之中,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託克的裡程碑作品《德古拉》問世;然而儘管收穫了媒體好評,小說在維多利亞時期卻只是叫好不叫座,除了忠實愛好者這個圈子之外並,沒有收穫太多的讀者。直到1931年,環球拍攝了由貝拉·盧高希主演的同名有聲電影之後,小說才得到了主流讀者群的讚賞和追捧。
在貝拉·盧高希的電影之前,其實還有一部真正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德國人拍攝的《諾斯菲拉圖》
匈牙利人貝拉·盧高希以精湛的演技完美地演繹了一個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極度聰慧卻又冷酷無情的吸血鬼。他在電影中的扮相和表演方式——黑色禮服、圓睜的雙目、極具催眠效果的呆板語調、狡黠的笑容以及油光鋥亮的大背頭不僅成為了經典的銀幕形象以及吸血鬼的模板,也給後世的德古拉扮演者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杆。在恐怖電影的黃金時代(20世紀30年代),貝拉·盧高希的吸血鬼和伯羅斯·卡洛夫的科學怪人怪物是整個時代最經典的銀幕形象。
據說原本環球影視是想請貝拉·盧高希出演科學怪人中的怪物。然而盧高希以「這個角色沒有臺詞」為由拒絕了。諷刺的是,之後他演藝生涯的高度卻再也沒能超過代替他飾演該角的伯羅斯·卡洛夫。
此後的數十年這一類經典題材恐怖片經歷了一次低谷,取而代之充斥螢屏的是各種科幻、心理類的恐懼;儘管它們還是帶有濃厚的哥特色彩,然而吸血鬼卻實實在在地在螢屏上沉寂了。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這位暗夜紳士方才回歸大銀幕。而地點,選在了小說被寫就的國度——英國;同時與血族一道崛起的,還有兩位著名演員:克裡斯多夫·李和彼得·庫辛,分別飾演德古拉伯爵和吸血鬼獵人範·海辛。
彼得·庫辛在1994年病故,而克裡斯多夫卻一直活躍到今日,他最近參演的大作是電影《雨果》,而其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扮相是《指環王》三部曲之中的薩魯曼——他即將藉由該角色在《霍比特人》系列電影中回歸。
八十年代電子遊戲業進入了第一個春天,吸血鬼作為經典恐怖題材,當然會進入遊戲開發商的視野。於是在1981年,第一款以吸血鬼為主題的多平臺遊戲《伯爵》出版;當然我們不能對那個時期的遊戲要求太多,尤其是畫面——因為這個遊戲徹底沒有畫面,這是一款文字冒險遊戲。歷史以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論證」了自己(抱歉我實在是想不出合適的動詞了):又一次以文字的方式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給吸血鬼遊戲定下了一種基調,時至今日,大部分的吸血鬼主題遊戲都是以AVG或者解謎的形式出現。
《伯爵》這個遊戲類型「文字冒險」實際上在早期遊戲界是主流,而且是極為有趣的一種形式,其他的還有文字角色扮演等等。只是這個品種已經早於我們的時代太多,故不甚為人知。看AVGN(Angry Video Game Nerd, a.k.a.噴神)的同學應該有印象,在吸血鬼這一集提到過這個遊戲。
經歷了頭兩款平淡無奇的遊戲之後,吸血鬼在電子遊戲界的輝煌到來了,一個至今仍然有著無數擁躉、享有極高聲譽的遊戲系列第一作邀請德古拉伯爵出演反面一號角色;自此這些優雅、纖細的黑夜傳奇踏上了「反派一條道走到黑」的不歸之路:除了偶爾客串一下正面角色,血族幾乎是一直站在了英雄的對立面。這部作品叫《惡魔城》,而伯爵大人除了有了一口固定飯碗之外,還意外收穫了「打不死的小強」和「最悲劇大BOSS」兩個稱號。
《惡魔城》系列延綿持續了二十六年,儘管近兩年沒有新作的消息,但它肯定不會只是成為回憶。在絕大部分《惡魔城》系列作品中,德古拉都是反面男一號/最終Boss。一位伯爵被人輪不難,難的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被人輪;如果是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被人輪還算不上難的話,這二十多年來輪的幾乎都是一家子、而且偶爾還要被自己兒子和自己的轉世輪幾把,這總夠點檔次了吧!
然而這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吸血鬼家族的活動自由——由於《惡魔城》系列太過於成功,他們如同是被封印在了主機平臺一般,很少再在PC上獨挑大梁;而只是在各類幻想遊戲裡客串客串,跑跑龍套、打打醬油。然而龍套不等於不重要,打醬油也不等於沒有在玩家的記憶中烙下深刻的印記。國內玩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英雄無敵III》中的吸血鬼,儘管各項指數並不是十分突出,然而憑藉彪悍的特技以及在四級兵中首屈一指的速度(當然飛行能力也很重要),吸血鬼/吸血鬼王毫無疑問是墓園綜合實力最強的近戰兵種。
《英雄無敵III》中吸血鬼造型來自於歷史上第一部吸血鬼電影《諾斯菲拉圖》,尖利的門牙和醜陋的外形是其最大的特點。而之後的吸血鬼則回到了「盧高希」的類型——高貴優雅
儘管各個平臺的吸血鬼主題遊戲基本上都保持了一個不溫不火、不上不下的中庸狀態——屢屢有各種類別的遊戲面市,但卻鮮有好評之作。然而作為哥特這一次生文化(或者叫亞文化)的典型標誌性形象,吸血鬼依然生龍活虎、風光無限地在電影中作威作福;而且往往有些製作商會趁著電影的東風斜剌剌裡殺出,塞給玩家一個製作粗糙的二把刀遊戲,妄圖從我們的錢包裡壓榨出點錢來。典型的例子就是基於1996年的B級片神作《殺出個黎明》的同名改編遊戲,以及休·傑克曼主演的驚天地泣鬼神水準的商業爛片《範·海辛》的遊戲版。
怪才昆汀·塔倫蒂諾和鬼才大衛·羅德裡格斯合作的電影《殺出個黎明》(From Dust Till Dawn)足以稱得上是20世紀末最偉大的Cult片,而主演之一的喬治·克魯尼也借著此片擠進了一流演員的行列。但之後拍攝的兩部續作卻是名副其實的狗尾續貂。
一家不負責任的製作商能把一部好電影折騰成一款萬眾唾棄的垃圾遊戲,一家更不負責任的製作商有膽量將一部本身就具有問鼎金酸梅獎的垃圾電影折騰成比電影還要低一個檔次的不入流遊戲。和世界上大部分的事物一樣,這個過程也具有完全的可逆性——一位極其不負責任的導演則完全有能力將一款本身就平庸至極的遊戲,改編成一部能使得觀眾在觀看之後仰天長嘯吐血三升的爛片之王。這位千夫所指、鼎鼎大名的導演名喚烏·保,而這部在爛番茄上評分為23%的爛片之王則是《吸血萊恩》。
烏·保這位來自德國的拳擊手出身導演,他拍攝爛片的能力遠遠超越了人類想像力能觸及的範疇,這位兇殘無度的導演最大的愛好,就是將各路或好或壞的遊戲在強X之後撕扯成血肉模糊的碎片,然後用讓哥斯拉那張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合上的臭嘴生吞下去,經過非人類的消化系統運輸到腦部,然後用重度殘疾的爬蟲思維重新組裝,最後經過大腸混合各種排洩物,從菊花直接噴射到了電影銀幕上。在保大仙的導筒之下,或經典或尿點遊戲都能有機會成為其屠刀下的犧牲品。相信對「遊戲改編電影」這個概念略知一二的玩家都能列舉出幾部他的作品——當然他不是第一個殘害遊戲的導演,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但是他一定是迄今為止產量和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說真的,如果想要全面一點地評價這位高人,重新開篇另起爐灶都綽綽有餘——誒?這其實是圖注而已?
既然說到了20世紀末的吸血鬼主題B級片,就會有一部不是那麼傳統和經典,但仍然是繞不開的漫畫改編系列電影《刀鋒戰士》。在那個成龍/甄子丹/袁和平之類的武指尚未在好萊塢大行其道、而李小龍的功夫片熱潮已經漸漸退去的青黃不接之際,威斯利·斯奈普斯這位面癱流黑人大叔(當時應該算是小哥)的三腳貓功夫把美國人唬得一愣一愣的。視動繼承了美國遊戲產業的優良傳統——ACG產業不分家。這部漫畫改編的電影自然也搭配一款「製作水平下限秀」級別的同名改編PS平臺遊戲:PS系列平臺專門網站給出評分一般在50-60之間,而以犀利聞名的IGN則直接將這個PS平臺生命末期的遊戲戳上了「糟糕」的標籤——3.5分。(強烈建議有條件的同學嘗試玩玩這一款遊戲,然後再看看IGN的測評。這篇測評極盡諷刺刻薄之能事,閱讀這篇測評本身就是十分娛樂的體驗。)
一般意見認為《刀鋒戰士2》是系列中的最佳作,甄子丹擔任武指並且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沒有臺詞的角色「雪人」(不過有很不錯的動作戲份)。其實個人認為第三部《三位一體》並沒有輿論評價得這麼糟糕,只是沒有達到前兩作的高度;但和烏·保的任何一部作品相比,絕對不算爛片。而在另一方面,遊戲的殘廢則是大家公認的,用了兩年時間做了這麼一款垃圾遊戲(電影上映與1998年,遊戲於2000年發售),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
經歷了世紀初吸血鬼題材遊戲的高峰期,這些優雅卻又令人顫慄的紳士們再也沒有得到擔綱主演任何PC大作的機會,而只是退守在解謎遊戲這一狹小的角落;主機上偶爾會出現一些小品級的下載作品,抑或某些在大作的補充章節露一小臉。相較比血族年輕得多得多的、卻也是同樣通過「小說改編電影,最後進入遊戲領域」這條道路出現在玩家面前的後輩喪屍而言,儘管知名度和「實力」要遠強於活死人,儘管在影視作品中出現頻率也要遠高於活死人,但是卻遠沒有它們在遊戲界混得風生水起。
儘管沒有得到太多挑大梁出演遊戲主要角色的機會,吸血鬼其實幾乎在每一款奇幻主題遊戲裡都或多或少地佔有一席之地。《老滾4》和《老滾5》裡玩家經過一系列的任務就可以自己化身為吸血鬼;《輻射3》裡有整整一個地鐵站的吸血鬼;《博德之門2》裡也有吸血鬼的勢力,等等等等。
實際上「吸血鬼遊戲」是一個牽涉頗廣的主題,筆者囿於見識和精力,只能東拼西湊出這麼一篇不甚連貫況且以偏概全的東西。可以展開的話題、可以深入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在前文中並沒有提到的1992年基努·李維斯版《布拉姆·斯託克的德古拉》(又名《驚情四百年》)及其改編遊戲;FC/NES平臺上的多款弔詭之極的吸血鬼遊戲(甚至於著名的《動作52合1》中也有一款名為《點燈人》的吸血鬼遊戲);以及一直被視為《惡魔城》系列最高成就的《月下夜想曲》(這肯定不是第一款、但一定是早期遊戲市場知名度最廣的一款玩家真正可以扮演吸血鬼的遊戲)。
吸血鬼的出場次數實際上要遠遠超過我在文中所描述的程度;我只是在關注那些以吸血鬼為主要/重要角色的遊戲。如果要往下挖掘這個主題的話,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且在嘗試寫就這篇短文的過程中,我幾乎是無法自制地將思維轉移到電影方面:因為有實在太多或好或壞的各種吸血鬼電影存在於市面;而與此同時吸血鬼的遊戲又是如此的分散和不成體系,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遊戲上對我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承認這方面我實在是太不專業了。
吸血鬼作為歐洲傳說中最經典的怪物形象之一,擁有其獨特的時代特色——哥特美感;頹廢而破敗的華麗、優雅卻已經沒落腐朽的貴族氣息,以及文質彬彬同時又嗜血成性的喜怒無常是血族最引人注目的特質。而這種烙上了深深十九世紀末(亦稱維多利亞時期)時代烙印的次生文化(也作亞文化),卻因為其對人生和死亡的深刻反思、對現實逃避和抗拒的鮮明態度,在此後的每一個時期都有著儘管數量不多然而固定忠實的擁躉。也許唯一沒有製作精良的吸血鬼主角遊戲的理由,恐怕就是因為那些真正的哥特死忠人才都去拍電影玩音樂了…
蒂姆·伯頓毫無疑問是當今影壇中最為知名的哥特風格導演——當然他的御用男主角強尼·德普也是頗具哥特之感。而樂壇上最負盛名的哥特樂隊,當首推德國的Lacrimosa,數年之前他們在北京開過一場小型演唱會。
黑暗裡的魅影從來不曾離我們遠去,他們只是潛伏在深夜的角落裡等待時機;夤夜的紳士從未在這個世界上消逝,血族僅僅是藏身在噩夢的迴響中期望召喚。希望有一天,能以吸血鬼的身份,馳騁在一個只屬於吸血鬼的遊戲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