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全體教職工會議,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大幅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
事實上,這並不是新傳學院的內部改革,而是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的改革規劃之一。清華大學將專業制變革為書院制,人文社科類專業歸於日新書院,新傳專業取消本科教育,其專業課程將以課組形式開展。
筆者認為,清華大學取消本科教育的行為既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新聞傳播專業一直飽受詬病,確實急需改革。一來是因為新傳專業的教育滯後於現實。如今,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媒介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媒體實踐日新月異,但教科書的更新出版需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往往多年才進行再版。
在最新版的《傳播學教程》中,作者將POS系統視為先進的信息系統代表之一,而現今電子支付早已取代POS系統成為社會主流。《傳播學教程》於2011年進行更新,至今已過九年時間,九年內飛速發展的媒介讓書中許多理論都成為「過去式」。2019年10月31日,5G正式投入商用,5G為傳媒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若不及時革新教學內容,新傳教育將遠落後於時代。
再者,新傳學子大多缺少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做體育新聞,卻不認識幾個體育明星;做法治新聞,卻對法律一竅不通;做金融新聞,卻不懂股票漲跌背後隱含的信息。古語云:術業有專攻,如果專業人士投身新聞行業的話,便會對新傳學子形成降維打擊。所以,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黃芝曉表示:「如果一個記者只有新聞本科學習到的新聞技術,進入新聞行業,上手雖快,但因為在自己所負責的條線領域缺乏深入的專業知識,很難有獨到的見解,也很難成為真正頂級的記者。」
而且,儘管新傳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但和經過系統學習的學生相比,在專業性方面還是較為不足。而新傳學子掌握的金字塔型寫作方法、5W理論、premiere運用等,其他專業的學生卻可以快速掌握。
儘管新傳教育存在不足之處,但筆者並不認為取消新傳本科是一項正確的解決方法。因為,有關媒介倫理的書籍或許五天七天就能看完,但若想將「客觀、真實、全面」深深地烙印在心裡卻需要長久的訓練,新傳本科教育便為學生的新聞實踐提供了學習和試錯的機會,學生在一次次實踐中把握新聞專業主義。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為了流量扭曲事實、違反媒介倫理的媒體,有些媒體是故意為之,還有一些是真的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他們不懂何為新聞專業主義,也對新聞沒有敬畏之心。
筆者反對取消新傳本科教育的另一個原因是,僅有研究生教育會導致教學科研化,然而,新聞傳播專業是應用型學科,培養一線人才才是應用型學科的目的。也有反對者表示,清華大學是研究型大學,施一公教授曾說:「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應該在大學裡談就業。」可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辦學理念為「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在上任致辭中也表示「清華大學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面,強調實踐第一」,這說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還是將本院定位為應用型學科。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教授曾說:「如果定位於應用型學科,那麼成敗就取決於三個基本的考核標準:第一,學科專業的定位是不是與產業緊密相連;第二,學科專業的知識裝置是不是置身於產業發展前沿;第三,學科專業的學術研究能不能回應產業發展重要的理論需求。」新傳教育中,研究生教育更重視科研,本科生教育更重視實踐,清華大學取消新傳本科教育,這將會把業界和學界的距離推得更遠。正如曹林所說的,「斷了與職業實體的聯繫,新聞學院的發展就越來越自閉。雖然可能更國際化,科研論文上去了,人才也顯得『高端』,卻失去了新聞專業之根本。」
誠然,取消新傳本科對於清華大學來說是一步好棋,將本科的教學資源轉移到研究生教育,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可以吸納更多優秀新傳人才。但如今科研壓倒教學、學術壓倒實踐,這將會導致象牙塔越來越封閉。
在清華大學強基計劃啟動會上,校長邱勇說:「本科教育最能體現一所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沒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難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清華大學一邊強調本科教育,一邊取消新傳本科,這或許是因為,新聞傳播專業本就不是清華大學的傳統和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