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一家美國著名超市在上海火爆開業!這打了誰的臉?
經過兩年的籌備,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超市Costco(中文店名:開市客),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門店終於在上海閔行開業了。雖然地址遠離上海市區、開業當天還是工作日,但賣場內依舊人山人海,甚至出現「掃貨大潮」。
△賣場內人頭攢動
停車場等待需要3小時、結帳需要排隊2小時……中午剛過,Costco就發布公告「為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今日下午賣場暫停營業」,並表示將對「入場人數進行管控、賣場內限2000人」。
就連警察蜀黍也發微博提示大家道路臨時封閉,鼓勵理性消費、錯峰出行——
雖然開業首日的體驗很「崩潰」,不過,據小編的上海小夥伴發來的前方報導,一夜過後,28日賣場內的大家依舊「鬥志」不減——
Costco是何方神聖?為啥這麼火?
剛剛開業就遭遇如此狀況,是「可喜可賀」還是「水土不服」?作為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超市,成立於1976年的Costco在全球11個地區設有超過770家分店,會員量超9600萬,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美國90%以上的家庭都是其會員,每年會員費收入達幾百個億。
在美國,Costco被認為是「窮人的超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包裝、大分量,以及足夠優惠的價格。根據Costco的公開數據,上海首店的非食品類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的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商品毛利率大都在10%-11%、大部分商品可無理由退貨……但「低價」而不「廉價」,廣受普通及白領家庭的歡迎。
2014年10月,Costco正式入駐天貓國際;5年後,大陸首家實體店落戶上海閔行。對於為何選擇上海?Costco亞洲區總裁曾解釋:閔行區所在商圈附近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群體數量較多,而天貓國際的數據也顯示,Costco在大陸的購買者主要來自華東地區,而其中上海地區最多。
值的一提的是,會員制的Costco,雖然會員費收入只佔總收入2.2%,但卻創造了公司70%的營業利潤。從7月1日起,Costco上海門店開放會員申請,正式營業前會員數已超12萬。也就是說,以年費299人民幣/人計算,這家店什麼都還沒有賣,就已經賺了3588萬!此外,8月26日前開卡還可省100元會員費、開幕期間(8月27日-9月29日)賣場還有額外優惠……這些都給已經火爆的開業場面又添一把火,當然,開業的火爆場面是否能「堅持到底」,還有待未來的持續表現給出答案。不過,對於Costco來說,在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爭奪戰才剛剛開始,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火爆的背後,打了誰的臉?
其實,就在大家熱火朝天在Costco「搶貨」的僅僅前五天,上周五(8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發推特稱,「特此命令,我們偉大的美國公司立即開始尋找在華經營的替代方案,包括將業務轉移回美國,在美國境內生產商品。這會是美國的偉大機遇……」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不斷升級,川普甚至開始以「行政命令」式的喊話,給在華美國企業下令「離開中國」。但從美國股市和企業界的反應來看,他們恐怕難以從命。這不,前腳川普「話音未落」,後腳,Costco這位美國零售巨頭不但沒有離開、反而開門大迎客,給川普結結實實來了個「幽默的回應」。
不單單Costco,早在今年5月31日,全球知名生物製藥企業美國輝瑞公司就宣布,旗下全新業務部門輝瑞普強的全球總部落戶上海。這也是輝瑞首次在美國本土之外設立全球總部,便選擇了中國。美國500強企業之一、醫療機械企業賽默飛7月21日與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正式籤署在華增資項目協議,通過建立新的生產基地,釋放其長線投資中國的積極信號——「中國是我們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輝瑞公司宣布在上海成立中國研發中心
△美國醫療機械企業賽默飛宣布增資中國
不難看到,各大外國企業「用腳投票」的行為實為明顯,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20131家,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這既源自於各個企業對中國市場活力和潛力的認可,也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場的開放。
就在本周二,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除了第九條直接針對外商的利好消息:「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統籌考慮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發展特點和趨勢,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範圍,順應商品消費升級趨勢,抓緊調整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剩下的內容也旨在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展現出中國政府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的決心,也帶給在華外企更多的市場機遇。
實際上,中美貿易已經深度參與全球市場,在產業鏈上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更宏觀的國際貿易市場、還是Costco大受歡迎的鮮活事例,都一次又一次地說明——中美,鬥則兩傷,合則兩利。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6日所言,「所謂美國企業撤出中國,更像一句政治口號,而不是務實舉措。即使發生,自然也會有別人來填缺補位,到頭來受損的還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