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是羅馬尼亞首都,位於羅馬尼亞東南部,瓦拉幾亞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維察河畔。面積約228平方公裡,人口近200萬,是羅馬尼亞最大的城市。
1965年國名更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2月25日推翻了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下的政權,被稱為「89革命」,2007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
初到布加勒斯特,感覺馬路寬建築大,但新建築不多,街上人也略少,有一種落寞的破敗感,是一座不美不醜的一座城。
古代的教堂和歷史性建築幾乎毀壞殆盡,城中歷史景觀出奇地少,走在路上有很多巨大的齊奧塞斯庫時代的建築物。
羅馬尼亞這個存在了42年的社會主義政權一夜間煙消雲散。28年過去了,羅馬尼亞的今天究竟變強了還是變弱了,人民有錢了還是生活變差了。
政變後社會動蕩,經濟嚴重下滑,物價暴漲,越來越多的人民開始懷念社會主義時代的美好時光。民意測驗顯示,許多羅馬尼亞人都深情地回憶起共產黨政權提供的穩定生活。
80年代末民眾推翻齊奧塞斯庫政權之後,國家動蕩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一度出現負增長,每年的冬天對老百姓來說就是一個鬼門關,以前齊奧塞斯庫給人民免費供暖,現在人民用不起暖氣,每年有很多羅馬尼亞人被凍死。還有更嚴重的後果就是從毒品過境國成為毒品消費國,民眾吸毒問題越來越嚴重。
許多羅馬尼亞婦女面容蒼老,以偷竊為生。在布加勒斯特,70%的吸毒者都是無業游民。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曾被譽為「東方巴黎」,但在其華麗建築下卻有著鮮為人知的地下世界。
這個地下世界由龐大的下水道網絡構成,是流浪者和毒販們的天堂。幾乎所有住戶都患有愛滋病,1/4的人患有結核病,他們只能在黑暗中等待死亡。
在羅馬尼亞前領導人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垮臺後,成千上萬的兒童成了孤兒,他們的現狀不為人所知。 有人說有些孩子搬到了地下排水道,以毒品為生並有了自己的孩子。進入這個「地下世界」的入口是在車站旁人行道下隱秘的一個小洞,每到傍晚這些生活在地下世界的人便開始活動,他們紛紛爬出地面,如行屍走肉般。
羅馬尼亞是東南歐面積最大的國家,屬四季分明的溫和大陸性氣候。河湖水面總面積7160平方公裡,水網密集且分布均勻,灌溉水源充足,適合發展農業生產。除此之外,羅馬尼亞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黑土。優異的自然條件使得羅馬尼亞成為歐洲重要的「糧倉」之一。
穀物豐收並沒有讓羅馬尼亞的農民富裕起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羅馬尼亞進行了土地改革,原本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國有農場變成了私人農場。羅馬尼亞目前約有420萬個農場,平均面積約3.3公頃,分散性種植又導致農產品結構的單一。
首都布加勒斯特市有21所醫院中,只有3家醫院擁有火災報警系統。這屬於當地最好的醫院之一。醫院人員嚴重短缺、需要向醫生和護士行賄才能確保得到更好的治療、醫療設備供應不足意味著,有時候需要患者提供繃帶、注射器、縫合線和抗生素才能做手術。
如今多數羅馬尼亞人已經意識到,當初被一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政治權貴煽動,卷進逼殺共產黨總統齊奧塞斯庫的歷史大潮中,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齊奧塞斯庫死後,羅馬尼亞實行了國有資產私有化的「休克療法」,6000多家國有企業有30%的股份被轉入5個私有基金,平均分配給該國的成年人口,另外70%的股份被轉入國有基金,以每年10%的比例出售給私人。
為低價收購這些股份,掌握權力者刻意壓低企業產能,人為製造通縮,羅馬尼亞的人均GDP在一年之內從超過4000美元陡降到不足3000美元,並在此後10年停滯不前。政治民主了,生活水平卻沒有提高。
當大部分人意識到騙子、前秘密警察、小偷們已成為羅馬尼亞最富有的人,而且還在統治這個國家的時候,已徹底心灰意冷失去了希望。不是因為自己,很多是為了孩子。
每年的1月26日,是羅馬尼亞前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的誕辰日。這一天,羅馬尼亞民眾都會來到首都布加勒斯特南部根恰公墓內的齊奧塞斯庫墓地前,點燃蠟燭、擺放鮮花。舉行對過去「好日子」的懷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