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國協人蘇聯情結揮不去 德國難抹社會主義印記

2020-12-17 央視網

獨立國協人蘇聯情結揮不去 德國難抹社會主義印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5日 21:31 來源:

    12月19日,是蘇聯前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誕辰100周年的日子,久違的紅旗再度出現在莫斯科紅場上。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在克裡姆林宮上空飄揚了七十多年的蘇聯國旗緩緩落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終結。但從1989年開始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進程給蘇東百姓帶來的震蕩似乎還遠未停歇。

     十多年來,各國各界對蘇東巨變的原因啟示、是非種種進行探討爭辯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那些身處在暴風眼中心、親曆命運轉換的蘇東社會的人們也許才是那段歲月的最合適的評判者。讓我們從他們的講述和回望中去窺探歷史的奧秘吧。

     「蘇聯情結」揮之不去

    「誰不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回到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普京

    當闊別15年後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漫步街頭,《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發現過去熟悉的街道變亮了,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向行人眨巴著眼睛,曾經空空蕩蕩的商店貨架上如今琳琅滿目。市中心最大的變化恐怕是列寧大街和列寧廣場都已經改名為獨立廣場,但廣場上黑色大理石的列寧雕像仍傲然挺立。

    不過最讓記者牽掛的,是別洛韋日。那是明斯克附近的一片叢林。

    解體從這裡開始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就躲在這片森林中的一幢別墅中,經過一天的秘密會晤,籤署了關於解散蘇聯和成立獨立國協的「別洛韋日協定」。

    當時為了保密,沒有任何記者到現場採訪,也沒有留下任何圖片資料,對於記者來說,在蘇聯解體15周年的時候去那裡感受一下,應該是難得的時機。

    於是,《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乘車從明斯克行駛近400公裡,抵達了這片著名的叢林。別洛韋日叢林橫跨白俄羅斯和波蘭邊境,白俄羅斯一方的面積約15公頃,分布著大量的針葉林,棲息著許多野牛。這裡的人工建築很少,維持著自然狀態,被稱為白俄羅斯的「綠色長城」和「天然氧吧」。     

    如今,這裡已經被闢為國家公園,那幢決定蘇聯命運的別墅已被作為白俄羅斯總統現行官邸,有邊防軍人晝夜把守。即使徵得公園總經理巴姆比扎的特許,我們也只被允許在官邸外圍進行拍照,這多少讓人有些沮喪。

    無奈只好打聽打聽周圍人知道些什麼。不過不知為什麼,記者接觸到的當地居民和有關當事人都不太願意就當時在這片叢林中發生的事件發表過多的評論。只有陪同記者的導遊奧列克態度明確地說:「蘇聯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開始走向解體,這確實令人惋惜。但鑄成的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了。」

    涅?的雙頭鷹?

    時間回溯到1991年歲末:莫斯科風雪瀰漫。克裡姆林宮屋頂上已不見印有錘子和鐮刀的鮮豔紅旗;附近的街頭,人們踏著積雪在食品店前排起長長的隊伍。1991年12月25日19時38分,飄揚了69個春秋的蘇聯國旗,在沉沉夜色中悄然降下……

    正是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至1991年,本報記者被單位選派到白俄羅斯大學進修,當時白俄羅斯還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在學習之餘,記者常藉機前往莫斯科「改善夥食」。

    那是一個處於巨變前夜的大國政治中心——90年代初的蘇聯,社會上下躁動不安。過去的核心價值觀被否定,虛無的自由主義和獨立思潮填補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真空。對立的兩派以不同形式進行著激烈較量,街頭各種集會和遊行幾乎每天接連不斷,工人、農民、教師、醫生、學生似乎都無法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商品全面短缺,排隊搶購商品的場面隨處可見。

    1991年7月,記者結束在白俄羅斯大學的學習回國。想不到,半年之內,在世界最大的國土上竟相繼發生亡黨和亡國的驚天大事。

    當記者被派到莫斯科正式工作時,蘇聯已經解體四年了。此時的俄羅斯正經歷著解體後的全面政治和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民眾和黨派對現狀感到不滿,社會緊張加劇,經濟滑向谷底。不少國民認為葉爾欽治國乏善可陳,走馬燈式地更換總理和閣員是他執政期間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影響。

    2003年,記者再度到莫斯科工作。此時的俄羅斯已經在年富力強、多謀善斷的普京總統領導下。得益於多種因素和治國有方,普京成功遏制住了國家的繼續崩潰和經濟下滑,各方面情況開始好轉。2004年,普京成功連任總統。在第二個任期內,普京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頻頻甩出大手筆,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動出擊。

    歲月無情,轉瞬間蘇聯解體已經15年。每次到俄羅斯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社會在變,人們的心態在變——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浮躁狂熱到90年代中期的迷茫和混亂,直至目前的漸趨平和和理性。但有的東西也許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

    無法揮去的痛

    就像白俄羅斯人奧列格的心態,深深的「蘇聯情結」是獨立國協人揮之不去的。

    普京總統曾強調,否定蘇聯時期的一切象徵性標誌,從原則上講是錯誤的,否定歷史會使整個民族「數典忘祖」。正是根據他的提議,俄國家杜馬決定選用蘇聯國歌作為俄羅斯國歌,用紅旗作為俄軍軍旗。目前,在列寧的故鄉烏裡揚諾夫斯克和列寧上過學的喀山大學,列寧的故居和曾經就讀的教室保存完好;一些地方的列寧雕像仍然屹立;各地紀念二戰烈士的的常明火燃燒不熄;每年都有大批遊客到紅場參觀蘇維埃國家締造者列寧的陵墓,瞻仰其遺容。

    「如果蘇聯不解體,我們的國家仍將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美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為所欲為,到處充當世界警察。」來自烏法市的退休者帕赫曼在紅場上的列寧墓前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每年來莫斯科,一定要來看看這位偉人。當年擔任蘇共領導人的舍寧認為:如果蘇聯不解體,國家將不會出現妓女和貪汙腐敗,也不會有貧窮和戰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無法估量的……

    俄社會輿論基金會前不久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60%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近60%的人認為,蘇聯解體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不過,「蘇聯情結」並不代表人們想回到過去,它是一種更為複雜的情懷。

    漢學家科斯嘉認為,現在多數俄羅斯人雖然未必想退回到舊體制,再去過蘇聯那種生活,但同中國目前的穩定發展相比,從蘇聯的解體中還是有教訓可汲取的。

    普京對蘇聯歷史作出的評價,也許代表了多數俄羅斯人的心聲。「誰不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回到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然而,「此情可待成追憶」,歷史已經按它的軌跡走到了現在。是對是錯,只有留給世人去評說了。

    【連結】蘇聯解體與東歐巨變

    1985年戈巴契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上臺後進行的改革脫離國情實際,蘇聯開始陷入社會動蕩。

    自1989年起,東歐局勢發生激烈的動蕩,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短的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都接連發生了政權更迭、社會制度劇變的類似事件,只是各自的方式和程度略有不同。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導致東歐劇變的原因是長期和多方面的。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因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

    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和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從外部推動了東歐劇變。1990年1月蘇聯允許「多黨制」出現,之後反對蘇共政權的葉爾欽獲得廣泛支持。1991年8月24日蘇共中央自行解散。從12月8日別洛韋日協定籤署到12月25日蘇聯解體最終完成法律手續,只差5天就滿70年的蘇聯悄然退出國際政治舞臺。(國際先驅導報駐莫斯科記者宋世益報導)
 
    德國難抹社會主義印記

    有德國學者認為,在馬克思的祖國,社會主義自誕生後從未離開

    柏林市中心馬克斯恩格斯廣場附近的一條被警車封閉的街道,上百名德國人在靜坐示威,一些人乾脆光著上身躺在地上。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舉著一塊沉重的牌子——「救救共和國宮」。

    這座與周圍大多數巴洛克建築風格極不相稱的龐大建築,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的議會大廈。由於石棉建築汙染,這座大廈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許多德國人反對拆除這一建築,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座外表用巨型玻璃鑲嵌而成的建築代表著德國一個時代的印記。

    「救救共和國宮!」

    1990年兩德統一之前,共和國宮一直是東德人民議院所在地。從建築設計上,也能看出當時的社會政治觀念:建築師希望通過鑲嵌在建築表面的巨型玻璃顯出一個開放社會的圖景。大廈內有餐廳、咖啡館、酒吧、劇院、保齡球館以及迪斯科舞廳,每天接待客人多達上萬人,一度成為東柏林最受歡迎的地方。

    即使今天已然成為廢墟,這座建築也受到了許多德國人的追捧。企業競相投標,希望將廢棄的共和國宮改造成為柏林的文化中心。出乎意料的是,聯邦政府2006年初決定將其拆除,改造成一個市政廣場。

    但民意調查顯示,60%的德國人希望保留並修復共和國宮。德國《時代》周刊發表文章說,共和國宮的拆除,將使德國的歷史「殘缺不全」。

    對共和宮的態度似乎說明,到了今天,大部分德國人已經可以很冷靜客觀地看待這段歷史,即使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曾經帶來的傷痛刻骨銘心。

    柏林圍牆下的守護

    提起傷痛,德國人自然會想到佇立在柏林市布蘭登堡門附近的那個巨型十字架。十字架上的火炬在默默燃燒,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十字架後面的鐵絲牆上,掛著許多人物頭像的圖片、說明文字,還有鮮花。這些都是用來紀念那些穿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卻被打死的遇難者。

    1961年8月13日凌晨,2萬多名東德士兵只用了6個小時,就在東西柏林間43公裡的邊界上築成一道大約4米高、由鐵網和水泥板構成的屏障。幾天後,第一個越牆者被打死。據統計,冷戰期間至少有100多人在越牆時被打死。

    布蘭登堡門西面不到50米的街面上,還可以看得見當年柏林圍牆的痕跡。只是不知今天的德國人在開著寶馬和奔馳恣意壓著柏林圍牆的磚跡行駛於東西柏林之間時,是否還會想起,一堵牆曾將他們的父輩徹底分離。

    真正的柏林圍牆如今大部分已經蕩然無存,政府曾出資修復了柏林火車東站附近保存較好的一段柏林圍牆,供人們瞻仰。被拆除的牆體碎塊則成了搶手貨,在不少商店裡,都有柏林圍牆的碎塊出售,殘跡的一面還有藝術家當時在柏林圍牆上塗畫的各種顏色,價格在3到10歐不等。

    社會主義從未離開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些柏林圍牆遺址,還有即將被拆除的共和國宮,是社會主義在這個國家曾經存在的為數不多的印記。然而有的學者卻認為,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社會主義自誕生後,從未離開。

    這句話並非毫無根據。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會,德國的工人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假期和世界上幾乎最高的工資。在德國,勞動者和資本家可以「平起平坐」。像大眾汽車這樣的大型企業的監事會中,股東和工人代表各佔50%的席位。

    這就是德國所倡導的「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學者表示,這從某種角度說明,社會主義在德國不僅根深蒂固,而且得到了較好的繼承和發揚。

    即使德國「社會市場經濟」近年來遭到了全球化的衝擊,改革成了德國不可避免的道路。然而德國政府一再表示,德國不會走美國「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如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仍然保持「社會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才是德國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標。

    正如《時代》周刊的評論所說,共和國宮紮根於柏林心臟地帶11米深,想要將其徹底拆除,勢必要傷筋動骨,因此,共和國宮的拆除註定代價巨大,如果考慮到共和國宮所代表的那一段歷史,還有歷史背後的那一種信仰,拆除也可能是慘痛的,畢竟歷史永遠都無法抹去。

    【連結】

  德國在1949年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由於東德從1989年4月1日放寬東德人去西德旅遊條件,大量東德公民開始湧入西德。1989年11月9日,東德宣布開放柏林圍牆和兩國邊界。1990年3月,統治東德達40年的德國統一社會黨下臺。10月3日以民主德國併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兩德實現統一。(國際先驅導報駐柏林記者金晶報導)

    波蘭人平和看待「蘇聯恩賜」

     華沙科學文化宮是波蘇關係曲曲折折的一個縮影,是波蘭人發展模式選擇的一個歷史見證

    「多麼巍峨啊,直聳雲天。我們的文化宮,是友誼的饋贈。像一個人的信念,像對孩子的愛護,像蘇聯的友誼那樣牢不可破。」1955年,華沙科學文化宮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波蘭詩人布日赫瓦如此讚美道。

    「這是蘇聯人建起的墓碑,波蘭犧牲自由換來了幾十年的奴役。」1989年,波蘭政治制度轉軌後,團結工會成員這樣說道。

    「撇開其它因素不談,如果僅僅就科學文化宮本身而言,應該感謝這份贈禮。」2006年,一位帶孩子前來文化宮遊玩的男子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說道。

    史達林贈送給波蘭的禮物

    科學文化宮位於華沙市的中心地段,高231米,是波蘭境內最高的建築。總建築面積12.3萬平方米,共有近3300個廳、室,外觀上規模宏大,是典型的蘇聯式建築,今天,它那灰色的外牆和四周有些殘破的雕像似乎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故事。

    文化宮是上世紀50年代由蘇聯援建的,是史達林贈送給波蘭的禮物,一度被視為蘇波兄弟情誼的見證。1952年開工建設前夕,時任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的貝魯特在給史達林的信中寫道:「即將在法西斯侵略的廢墟上建立的科學文化宮將是蘇波友誼堅如磐石的象徵,是偉大史達林時代及其不可戰勝思想的紀念碑。」

    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波蘭統一工人黨(波共)代表大會通常都在這裡召開。

    一度成了賭場、夜總會

    儘管如此,即便在社會主義時期也始終有一些波蘭人並不喜歡這一宏偉的建築,甚至可以說對它懷有一絲憎恨。波蘭在歷史上三次被瓜分,沙俄都是主要的參與者。二戰初期,蘇聯出兵佔領波蘭東部,並製造了殺害兩萬餘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慘案」。波蘭人從心底裡不喜歡蘇俄民族,認為社會主義是蘇聯人開著坦克強加給他們的,這也是美國後來趁虛而入、大力扶團結工會勢力,把波蘭作為瓦解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突破口的一大原因。

    1989年波蘭政治制度轉軌後,卡西諾賭場一度搬進科學文化宮,後又一度被一家夜總會取代。還有人提出:要建座「自由塔」俯瞰旁邊的科學文化宮,象徵波蘭終於掃除史達林時期依附於蘇聯的壓力。而波蘭右翼人士團結工會成員更是把科學文化宮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把它當做發洩對蘇怨恨的對象,因而醞釀要炸掉它。不過這一圖謀遭到了波蘭左翼人士和很多普通百姓的反對。

    揭去意識形態面紗

    如今,波蘭社會對波共時期的清算也還在延續,選擇加入北約的波蘭早已不再視俄羅斯為「親密朋友」。不過,文化宮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磨難後,已逐漸揭去了意識形態的面紗。今天,波蘭家庭聯盟、法律與公正黨和公民綱領黨等右翼政黨也選擇了在科學文化宮召開黨內會議。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到華沙市科學與文化活力跳動的脈博。科學文化宮大樓裡目前駐有近70個與科學文化有關的機構和組織,波蘭科學院依然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在這裡設有藏書20餘萬冊的圖書館以及地質和大地構造博物館。

    越來越多的普通波蘭人開始發自內心地接受了它。日前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三分之一以上的華沙市民認為,科學文化宮比華沙古城、維斯瓦河畔的美人魚、王宮廣場上豎立的齊格蒙特大柱更能代表華沙的形象。

    一個名叫馬萊克的計程車司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波蘭很多城市都有古城,美人魚雕像在華沙也有三座,而科學文化宮在波蘭卻是獨一無二的。他說,「我不懂政治,也不關心政治,一個制度是否好壞,主要看它能否給老百姓帶來好處。」

    【連結】

    上世紀80年代初,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面對經濟困境無能為力,以華勒沙為首的團結工會勢力上升並得到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不斷挑起罷工。1989年的議會大選中,統一工人黨失利。團結工會上臺,標誌著波蘭政治經濟制度的劇變。(國際先驅導報駐華沙記者徐玲德報導)

    齊奧塞斯庫不再被「妖魔化」

    「十幾年前被『妖魔化』的齊奧塞斯庫正在走出『魔窟』,不少羅馬尼亞人已經開始用一種歷史的、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他」——羅馬尼亞《國家信使報》

    因為出了一個齊奧塞斯庫,斯科爾尼切什蒂這個羅馬尼亞南部少人知曉的小村莊,在短短二三十年裡一舉成為奧爾特縣(相當於中國的省)內面積最大的城市。

    儘管斯科爾尼切什蒂擁有4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但直到1965年齊奧塞斯庫成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之前,它只是羅馬尼亞千百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中的一個。

    「是他把這裡變成了城市」

    「是他把我們這個小小的村莊變成了城市!」在齊奧塞斯庫的故鄉斯科爾尼切什蒂,一位名叫奧爾泰亞努的當地老人是這樣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談論他心目中的齊奧塞斯庫的。提到齊奧塞斯庫時他用的是尊稱。

    1929年,年僅11歲的齊奧塞斯庫離開了斯科爾尼切什蒂村,前往布加勒斯特一家鞋鋪當學徒,不久開始投身於工人運動……

    也許,在齊奧塞斯庫第一次以羅共總書記、國家總統的身份重歸故裡之時,就已經在心中繪製了斯科爾尼切什蒂的發展藍圖。在他上臺的第三年,斯科爾尼切什蒂周邊的13個村莊被納入了管轄範圍之內,一個新城市的雛形開始顯現。昔日坑坑窪窪的鄉村小路,很快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破舊的農舍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職工樓房;城市哪能沒有工廠?!汽車配件廠、罐頭廠、啤酒廠……一個個建了起來;萬事俱備,齊奧塞斯庫於1989年5月正式宣布斯科爾尼切什蒂撤鄉建市。不過,這時離年底的「12月事件」只有7個月的時間。齊奧塞斯庫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他為自己家鄉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斯科爾尼切什蒂,興也齊奧塞斯庫,敗也齊奧塞斯庫。隨著齊奧塞斯庫政權1989年12月底的倒臺,興旺了20多年的斯科爾尼切什蒂從此開始走下坡路。記者在市中心看到了曾經讓斯科爾尼切什蒂人引以為豪的「未來」體育場,儘管當年的宏偉氣勢尚在,但鏽跡斑斑的大門、堆滿垃圾的看臺,使人不得不對斯科爾尼切什蒂這個城市的未來感到憂慮。

    他們已像百姓一樣生活

    在斯科爾尼切什蒂大多數市民眼裡,一直留在家鄉的齊奧塞斯庫小妹埃列娜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了。「年輕的時候,我們曾經一起去集體農莊幹活,她當時在養豬場餵豬,幹起活來一點也不含糊。」70多歲的老太盧克雷茨亞回憶道。

    齊奧塞斯庫死後,埃列娜一家都被投進了監獄。等她一年多以後獲釋回家時,家裡早已被洗劫一空。不過,在私有化過程中,她不僅討回了自己父母當年合作化時上交的部分農田,還靠貸款開起了一個小商店,成為齊氏兄弟姐妹中唯一「下海」搏擊的一個。然而,晚期的結腸癌終於使老人在73歲那年倒了下去。

    像埃列娜一家一樣,齊奧塞斯庫的兄弟姐妹和兒女在12月事件後大多被捕入獄。風波過後,除了當商務參贊的齊奧塞斯庫哥哥馬林在羅駐奧地利使館裡自盡外,其他人獲釋後都慢慢地適應了新的生活,開始像普通老百姓一樣經受社會轉軌中的陣痛。

    齊奧塞斯庫夫婦育有二子一女。唯一從政的小兒子尼庫被關押多年後於1996年因肝硬化去世,大兒子瓦倫丁和女兒佐婭1990年獲釋後都居住在首都,但很少露面。兄妹倆分別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前幾年社會上曾有人對他們兄妹倆的「資格」提出過疑義,但兩人的「真才實學」很快被他們過去的同事所證實。瓦倫丁現在靠吃老本足以維持比較體面的生活。而佐婭則於今年11月20日因癌細胞擴散去世。

    功過是非留待歷史評說 

    今天,羅馬尼亞人不再像過去那樣言過(過錯)必提齊奧塞斯庫了。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懷念者有之,痛恨者亦有之。不過,越來越多的人為自己國家的「民主」竟從野蠻地槍決前國家元首開始這一點感到芒刺在背。其實,根據當局後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齊奧塞斯庫既沒有像判決書中所說的那樣為叛逃海外而在國外銀行存款10億美元,也沒有大量屠殺人民,使6萬人成為冤鬼。

    翻開近年的一些報導,也能明顯感覺得到羅馬尼亞人心態近年來的微妙變化。《國家信使報》2002年在報導齊家老七伊利耶中將的葬禮時寫道:這是12年多來,人們第一次聽說向齊氏家族的一名成員表示敬意。他享受到了一位國家高級將領應該享受的一切禮儀。一些現役的高級將領也身著便裝出席了葬禮。

    在斯科爾尼切什蒂市,市政府正在考慮將目前無人居住的齊氏故居改建為博物館,但估計最後很難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批准。當地一位資深的官員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開設這樣一家博物館估計是50年、甚至更久以後才能考慮的事情。在『12月事件』許多當事人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要想對齊奧塞斯庫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是不可能的,還是留給後代、留給歷史去作最後的評判吧。」

    【連結】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多個城市發生反政府騷亂,軍隊倒戈反對執政的齊奧塞斯庫共產黨政權。救國陣線委員會取代羅馬尼亞共產黨執政,以「屠殺罪」和「破壞國民經濟罪」等罪行判處齊奧塞斯庫夫婦死刑,12月25日,齊奧塞斯庫和夫人埃列娜被秘密槍決。(國際先驅導報駐布加勒斯特記者陳進、林惠芬報導)

    狄托:從被遺忘到被重新記起

    狄托一度被前南地區的人們「遺忘」,直到近年來,人們才逐漸開始重溫狄托時代的美好時光

    進入9月以來,塞爾維亞電視一臺每晚8點都要熱播《黑名單上的人》。該電視劇講述的是一群被德國納粹列入黑名單的特別行動小組成員,如何在狄托總指揮的遊擊隊領導下,與入侵者展開較量的故事。

    這部30年前的電視劇在今天重新紅火的事實說明了大多數人的看法,歷史不應被忘記。正如編劇馬爾科維奇所說:「它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通過觀看電視劇,許多年輕人重新發現了自己的偶像。」

    狄托墓成為瞻仰聖地 

    狄托墓位于貝爾格萊德城南的德迪涅山上,一處花房改造成的墓地上,一塊長方體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面沒有任何歌功頌德的碑文,只鑲有三行鎦金大字:約西普·布羅茲,狄托,1892-1980。這就是領導南斯拉夫人民抗擊法西斯的領袖、「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狄托的墓地。

    自1980年5月狄托墓對外開放以來,有1600多萬來自前南地區和世界各國的人士拜謁了狄托墓。據狄托墓的工作人員向《國際先驅導報》介紹,1980年至1987年間,每天有數千人甚至上萬人。1991年,南聯邦開始解體後,對狄托功過是非的不同評價日益公開和尖銳,瞻仰狄托墓的人數大幅減少。近年來人們對狄托的思想與事業重新反思,對這位偉人有了更為現實的評價,參觀人數也逐年增加。

    「第一夫人」晚景引發思考

    塞爾維亞政府8月底決定,從財政預算中劃撥63.89萬第納爾(約合1萬美元),用以支付狄托的遺孀布羅茲·約婉卡的特別退休金。

    約婉卡現年82歲。1952年,28歲的約婉卡與59歲的狄托結婚,這是狄托的第三次婚姻。然而狄托去世後,她搬出了狄托官邸,住進貝爾格勒市「和平大道」75號的一座小樓裡,並且處於有警察嚴密監視的軟禁狀態。上世紀90年代初南斯拉夫分裂後,塞爾維亞經濟陷入困境,依靠退休金度日的約婉卡生活更加捉襟見肘。所居住的小樓也年久失修,到了冬季,房間裡更是連暖氣和熱水都沒有。

    關於約婉卡晚年生活悽慘的報導在當地媒體中刊出後,塞爾維亞國防部長斯託依契維奇、少數民族與人權部部長利亞伊奇相繼登門拜訪,迅速派人解決了供暖問題並為她補發退休金。

    約婉卡晚景生活的變化也令當地人感慨萬千。人們說,更多的人開始懷念當年的繁榮與富裕生活,也開始重新認識狄托和他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

    狄托行宮別墅成度假勝地

  今年6月,隨著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正式宣布獨立,由6個共和國組成的狄托的「理想國」終於走完了自1991年開始的解體之路。

    今天,儘管對狄托的民族政策仍有不同意見,但南斯拉夫各民族的人們也在以各自的方式懷念這位昔日領袖。從斯洛維尼亞的布萊德湖邊別墅,到克羅埃西亞布裡俄尼群島的島上別墅,乃至在叢林深處的狩獵行宮別墅,這些狄托別墅如今都成了以名人效益招徠旅客的旅館。

    今年以來,塞爾維亞南部的「小樹林」旅館重新向公眾開放了狄托生前專用的「布羅茲套房」。旅館主人馬裡亞諾維奇表示,他真誠邀請約婉卡在其舊居重修時暫住「布羅茲套房」,旅館將不收取任何費用。

    【連結】

    二戰後,做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由狄托元帥親手建立起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馬其頓和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以及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2個自治省組成。然而隨著狄托去世、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衝擊,南斯拉夫民族主義勢力開始抬頭。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國際先驅導報駐貝爾格勒記者連國輝、王海?報導)

責編:王茜

相關焦點

  • 極力維持蘇聯體制,白俄羅斯的「蘇聯情結」,為何這樣濃厚?
    那麼,白俄羅斯的「蘇聯情結」,為何這樣濃厚呢?原因如下。01在蘇聯時期獲益眾多,主觀上對蘇聯時代抱有好感歷史上,白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同屬東斯拉夫族系,彼此間的血緣關係相當密切。與此同時,蘇聯中央還在不斷擴大白俄羅斯的版圖面積。早在1922年,白俄羅斯就向蘇聯中央提出了增加版圖的請求。1924和1926年,蘇聯中央將諸多白俄羅斯人聚居、且工業發達的省縣劃給白俄羅斯,例如戈梅利、維捷布斯克等城。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時,蘇聯又適時從東方進攻波蘭,並將波蘭控制下的西白俄羅斯地區奪回。
  • 去獨立國協國家留學是混學歷嗎?
    去獨立國協國家留學是混學歷嗎? 之前在論壇上看到過這樣一個評論:有人說去前獨立國協地區就是混學歷,一年預科根本沒用,入系以後都在混日子,純屬浪費時間。前蘇聯前前後後有十幾位科學家在意識形態對立的情況下拿到過諾貝爾獎,可以說前蘇聯的大學在數理和工程方面的水準絕對不低於西方大學。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為例,這裡不僅匯集了前蘇聯時期的多所優質高校,而且大學治學嚴謹,學術氣氛濃厚,在開放和多元的學習氛圍下培養了眾多專業人才和精英領袖。
  • 獨立國協國家有哪些? 獨立國協國家歷史地圖詳解
    獨立國家國協標誌 資料圖獨立國家國協地圖 資料圖  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國協,簡稱「獨立國協」。
  • 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唯獨南斯拉夫敢不聽蘇聯的話?
    但是,要知道,地處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正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為什麼南斯拉夫能夠擺脫蘇聯的束縛、敢不聽蘇聯的話呢?其實,這與南斯拉夫建國的過程有密切的關係。自1941年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突然對於蘇聯的進攻之後,蘇聯在戰爭初期遭遇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 蘇聯的發達社會主義讓中國人羨慕: 樓上樓下, 汽車電話
    中國年輕人對於蘇聯的印象,多來自此類圖片,這是1937年蘇聯集體農莊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場景,浪漫熱烈的集體勞動,旁邊是助興的樂隊,這張著名的照片曾經讓當時整個歐洲社會主義分子激動不已。實際上呢,這一年,蘇聯正在進行大肅反運動,在這場殘酷的運動中,有一半蘇共黨員被逮捕,罪名是日本和德國間諜,託派特務和反黨份子,其中68萬人被處決,數百萬被判刑勞改,以那時候的定罪量刑標準,現在刷微博的中國人估計有80%應該槍斃。1933年,烏克蘭和部分俄羅斯地區爆發了嚴重的大饑荒,數百萬人被餓死,甚至導致人吃人。
  • 獨立國協國家紛紛擯棄俄語 俄羅斯打響「保衛戰」
    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俄語。  俄語地位問題不是簡單的語言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獨立國協國家在獨立後不久,就紛紛出臺了國語法,千方百計想與「俄語決裂」。結果,拉赫蒙這一改姓還引發了中亞國家一陣不小的「改姓風潮」。近幾年,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有不少人在忙著改姓。原蘇聯國家的人名幾乎都是「俄羅斯式」的,規律性較強,由姓、名和父稱組成。其中姓氏非常重要,因為俄羅斯許多人的名字是相同的,主要區別在姓氏;且姓氏是家族的標誌,一個家族一個姓,傳宗接代姓氏不變。
  • 二戰時期,德軍在蘇聯被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去燒木取暖?
    以德國和日本為首的法西斯主義國家,便是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當時的德國軍隊在西歐一直捷報頻傳,在攻打蘇聯時,卻讓數以萬計的戰士凍死在了蘇聯戰場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從"盟友"到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被捲入到了這場戰爭當中。蘇聯,作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國,卻想置身事外。
  • 蘇聯經典電影展勾起中國觀眾懷舊情結
    吸引他們的是一部1965年的蘇聯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  28日晚,「永恆的火焰」蘇聯衛國戰爭電影回顧展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拉開帷幕。7部從未在中國公映過的蘇聯衛國戰爭題材影片在此展映。作為開幕影片,《普通的法西斯》令600多人的放映廳座無虛席。
  • 遺老遺少們的後蘇聯
    ,不料12月蘇聯解體,不得已俄羅斯、烏克蘭等12個前蘇聯加盟國組成獨立國協足球隊,才勉強應賽。>在蘇聯剛解體後的幾年,前蘇聯各加盟國常常以獨立國協身份參加國際事務,給人以蘇聯並未解體的錯覺。1991年11月,蘇聯足球隊取得歐洲杯決賽周參賽資格,不料12月蘇聯解體,不得已俄羅斯、烏克蘭等12個前蘇聯加盟國組成獨立國協足球隊,才勉強應賽。由於事先毫無準備,貝多芬的第9交響曲被採納為臨時隊歌。此外,前蘇聯各加盟國還曾以獨立國協名義集體參加過1992年巴薩羅那奧運會,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 蘇聯工業化的最大「幫助」,竟來自於德國和美國?
    然而,此時的帝俄仍然是一個發展不充分的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工業"國家。2.蘇聯的危機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此時的世界形勢並不容樂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處於發展不平衡的危機中,他們企圖通過發起一次新的世界大戰來緩解國內矛盾,並瞄準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 鹿野| 《龍貓》與宮崎駿的社會主義情結
    但是如果要是不單純就事論事,而是把《龍貓》放置於在宮崎駿整個創作的鏈條當中,那麼就更可以清晰的看出筆者推測的合理性。  在《龍貓》之前的80年代中期,宮崎駿創作了兩部很有影響力的作品《風之谷》和《天空之城》,這兩部作品是非常典型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歌頌勞動與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傾向文藝。
  • 二戰後期,德國人為何看到蘇聯人就膽戰心驚?學者:不害怕都不行
    到了二戰後期,德國遭到了蘇軍的慘重報復,導致後來的德國人談到俄國就會驚慌失色,其主要是因為蘇軍做了以下的這些事情。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均自稱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所以自然不會輕易輸給德國。德軍在希特勒的激進思想影響下,不斷對外侵略,本身就受到國際的強烈譴責。
  • 二戰時德國一重大失誤,如果沒有主動打蘇聯,蘇聯會進攻德國嗎?
    德國當年肆虐歐洲,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優勢。如果他們一直在歐洲活躍的話,也許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為最終的勝利爭取到更大的優勢。也就是說,二戰期間德國進攻蘇聯,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失誤。因為德國的精銳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冰天雪地的蘇聯。
  • 蘇聯和納粹德國秘密 同意不幹涉彼此在歐洲某些地區的領土野心
    1939年11月30日,50萬蘇聯士兵向北湧入,手持坦克,炸彈,機槍和數量驚人的部隊。被稱為 冬季戰爭的衝突已經開始 - 但蘇聯的敵人不是戰爭販子的第三帝國。這是它相對較小的波羅的海鄰居芬蘭。出乎意料的是,寡不敵眾,並且意外地看到,芬蘭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承認約瑟夫史達林不受歡迎的企圖在該地區主張蘇聯的權力。但是在短暫的時刻,一個不太可能的盟友似乎可能為俄羅斯的小得多的敵人節省了一天:香腸。
  • 專訪社科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有價值的圖書都有抹不去的印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經過大浪淘沙後存在的圖書,都是在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記的。但是存在的,都是在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記的。」楊群指出。「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上展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比如,在中國印數最多、發行量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二戰奇怪現象:蘇聯士兵喜歡德國衝鋒鎗,德國士兵喜歡蘇聯衝鋒鎗!
    在1942年的冬天,蘇聯步兵與德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的廢墟中戰鬥,蘇聯步兵火力非常強大。左邊的士兵擁有標準的7 62x54mm莫辛納甘91/30手動步槍,這樣的步槍士兵一分鐘只能發射15發子彈,而他右邊的戰友,裝備了以其47發彈匣而聞名DP機槍,可以達到每分鐘150發子彈的速度,是主要的小隊支援武器,短程火力是兩支pps -41衝鋒鎗,他們每隔幾秒鐘就對目標發射幾十發子彈,兩者都使用71發的彈鼓(右邊的人正在裝彈),PPS-41衝鋒鎗經常給蘇聯步兵提供比德國小分隊重要的火力優勢
  • 蘇聯人的「巴黎綜合症」:蘇聯人真的熱愛西方文化嗎?
    據說日本人特別容易罹患醫學上所謂的「巴黎綜合症」,這種疾病會使那些期望值過高的人感到人格分裂、焦慮和暈眩。蘇聯人雖然不像日本人那麼容易崩潰,但他們將巴黎視作文明、文化的朝聖地,在巴黎投資甚巨。儘管蘇聯對資本主義不屑一顧,但對西方文化遺產的深深尊重已融入了蘇聯體系。唯一的問題在於,蘇聯的邊界是封閉的,史達林對西方文化的高度欣賞只能等同於對退化的藝術「形式主義」 ——也就是現代主義——的排外式恐懼。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納粹德國在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行動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由於美、英、法等國的縱容才得以實現的。在二戰全面爆發前蘇聯曾一度試圖聯合西方國家打擊法西斯勢力。1935年蘇聯與法國、捷克等國締結了友好條約。1938年的慕尼黑陰謀使蘇聯意識到西方國家正在有意識地將法西斯這股禍水引入蘇聯。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矛盾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可乘之機。
  • 作為德國發源地,俄羅斯這個州為何從不鬧獨立?蘇聯手段夠「狠」
    殊不知它還是德國的發源地之一,普魯士公國的「祖宗聖地」。加裡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1255年誕生於羅馬教廷的條頓騎士團之手。最早的功能性是作為條頓騎士團北上打擊異教徒民族「立陶宛人」的前沿基地。1454年土生普魯士人不滿條頓騎士團對自己的無限制經濟壓榨,爆發了著名的「普魯士人聯盟大起義」,原本按騎士團的軍力來說,完全可以輕鬆平定「起義」,無奈臨近大國波蘭決定參與,它直接出兵擊潰了條頓騎士團的平叛大軍。
  • 蘇聯打敗德國第一大原因是什麼?
    在戰爭初期,蘇聯是完全處於弱勢的,被德軍打著一路狂追,但幸運的是蘇聯擁有廣大的國土,如此大的戰略縱深,可以讓蘇聯有喘息的機會,而且蘇聯是世界第三大工業國,人口素質較高,總體實力和德國差不了多少,只是被德國的突然襲擊給打暈了。如果德國和蘇聯能夠在雙方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打一場仗,蘇聯一開始未必會輸得這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