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
「經過大浪淘沙後存在的圖書,都是在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記的。今天在這裡展示的圖書,按我理解是在眾多曾經出版過的圖書中,到今天仍然有其價值和意義的。」
10月9日,「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當天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做出上述表述。
多版本、多語言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書皮泛黃的《列寧文選》,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的《永樂大典》(影印彙輯本)……當天悉數亮相。
據了解,本次以「輝煌歷程 不朽經典」為主題的展覽,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中國版本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
展覽包括「領袖著作版本」「社會科學圖書版本」「文學藝術圖書版本」「科學技術圖書版本」「古籍整理圖書版本」「連環畫版本」展區和「新時代圖書版本」特別展區,集萃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代表性圖書版本約12000冊,通過版本這一獨特視角,展示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各領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楊群表示,按中國版本圖書館的要求,出版社出版的每一部圖書都要向該館提供3本左右作為出版留存。但在他看來,「並不是收藏在中國版本圖書館的所有版本圖書都具有價值。」因為中國版本圖書館是為負責保管中國出版物樣本於1950年7月1日成立的。
「每年出版的圖書幾十萬種,很多後來都被淘汰掉了。但是存在的,都是在人類文化、文明發展史上留有抹不去印記的。」楊群指出。
「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上展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
比如,在中國印數最多、發行量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書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飽嘗了生活的苦難,煉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無論在戰炮火中還是在國民經濟復時期,他都表現出鋼鐵一般的意志,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對人民無限的忠誠。雖因在戰爭中多次負傷、勞累過度,保爾·柯察金癱瘓且雙目失明,但堅強的革命信念讓他走出了低谷,開始文學創作,並出版了自傳體長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保爾·柯察金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寫作。
這部書的中譯本很多,其中第1個中譯本是1942年梅益先生根據英譯本首譯,並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之後在全國各地尤其是解放區廣為流傳。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1952年到1966年共印了25次,發行100多萬冊。於1979年到1995年發行的第2版到第4版,共印了32次,發行130多萬冊。
「看到傳統老出版社、大出版社,在新中國成立前到上世紀50-70年代出版的圖書版本,在今天仍然有先導意義、開創性價值並展出,對於我這樣的出版業後來者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楊群在觀展後頗有感觸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