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國協國家紛紛擯棄俄語 俄羅斯打響「俄語保衛戰」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熊麗 發自莫斯科
7月31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成功結束了對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的工作訪問。俄總統外事助理普裡霍季重點強調,塔總統拉赫蒙對梅德韋傑夫明確表示願意繼續在本國使用俄語,俄方對俄語在塔地位問題不再存有疑問。
而就在幾天前,塔總統剛向議會提交了新的《語言法》草案。該法案規定,俄語將在塔失去族際交際語的地位,這引起俄媒體和專家學者的不安甚至不滿。
俄語地位是政治問題
俄語被普希金(俄羅斯19世紀著名詩人)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曾是英語以外的世界第二大語言。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俄語。
俄語地位問題不是簡單的語言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獨立國協國家在獨立後不久,就紛紛出臺了國語法,千方百計想與「俄語決裂」。
《青年參考》報記者在認真研究獨立國協各國的《語言法》後發現,在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中,俄語僅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被視為「國家語言」,而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被稱為「正式語言」,在亞塞拜然和塔吉克斯坦被稱為「族際交際語言」,在亞美尼亞、喬治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愛沙尼亞6個國家的「語言地位未明確」,在烏克蘭被視為「少數民族語言」,在拉脫維亞被視為「外語」。
俄語在獨立國協各國地位的下滑已引起俄高層密切關注,「俄語安全問題」已成為俄領導人最關注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之一。
用「俄語」敲詐莫斯科?
今年7月下旬,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向本國議會提交了一份新的《國家語言法》草案。根據該法案,俄語將失去目前該國族際交往語言的地位。拉赫蒙強調,這將有助於提高人民的民族自我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據《青年參考》報記者了解,塔吉克斯坦有人口750萬,其中最大的少數民族是烏茲別克族,佔25%。俄羅斯族和吉爾吉斯族各佔1%。該國除塔吉克語學校外,還有俄語、烏茲別克語和吉爾吉斯語學校。除伊斯蘭教大學外,所有高校都是俄塔雙語教學。城市中許多人都願意把孩子送到俄語授課的學校,認為那裡的教學質量更高。此外,烏茲別克族人和吉爾吉斯族人日常生活中都用俄語同塔吉克族人交流。且通曉俄語對該國居民赴俄打工很重要,如今打工所得已成為塔吉克斯坦許多家庭惟一的收入來源。
那為何拉赫蒙此時修改本國的語言法呢?俄專家認為,拉赫蒙就是想用「俄語地位」問題來「敲詐莫斯科」,從而獲得財政援助,以拯救因資金短缺而奄奄一息的經濟。而俄杜馬議員立即對拉赫蒙的這一倡議提出批評,俄杜馬獨立國協事務委員會主席奧斯特洛夫斯基強調,未來俄羅斯應限制不懂俄語的外國公民在俄就業。
其實,原姓為拉赫莫諾夫的拉赫蒙對俄語「不感冒」已不是第一次。2007年3月21日,在塔歷春節時,拉赫蒙在發表春節講話時公開宣布,放棄自己原姓中的俄羅斯姓結尾「諾夫」,改姓「拉赫蒙」,並以此倡議塔吉克人回歸歷史文化傳統。結果,拉赫蒙這一改姓還引發了中亞國家一陣不小的「改姓風潮」。近幾年,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有不少人在忙著改姓。原蘇聯國家的人名幾乎都是「俄羅斯式」的,規律性較強,由姓、名和父稱組成。其中姓氏非常重要,因為俄羅斯許多人的名字是相同的,主要區別在姓氏;且姓氏是家族的標誌,一個家族一個姓,傳宗接代姓氏不變。而中亞本地各民族的命名方式則完全不同,例如吉爾吉斯民族傳統的姓氏規定,是用父親的名字加上後綴「烏烏盧」或「克濟」,意為「某人的兒子」或「某人的女兒」。
曾有近3.5億人懂俄語
對俄語地位的下降,近年來一直十分關注俄語發展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普京娜曾大聲疾呼:「俄語正處於危難之中。」俄專家指出,普京娜的說法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對俄語面臨殘酷現實的真實描述。
曾幾何時,俄語作為世界上兩大超級大國之一——蘇聯的全民通用語、官方語和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是全球的第二大語言。據俄權威部門統計,20世紀70~80年代是俄語在全球傳播最廣泛的時期。截至1980年,全世界有近3.5億人懂俄語。而在1989~1990學年度,蘇聯各級學校就約有18萬外國人在學習俄語。
但蘇聯解體給曾「輝煌一時」的俄語以空前重創,俄語地位可謂「一落千丈」。講俄語的人數驟減,不僅東歐各國紛紛將俄語拒之門外,原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也對俄語越來越不「感冒」了,甚至把俄語當成了「純粹外語」,這或多或少讓俄羅斯人覺得尷尬,甚至氣憤。
烏克蘭青年基本讀不懂俄文
不久前,一位從烏克蘭轉到俄羅斯常駐的國內一家媒體記者,到莫斯科後對本報記者感嘆道:「到了俄羅斯真好!在烏克蘭,無論是新聞發布會還是各種書面文件一律是烏克蘭語,我在那裡快成文盲了。」這位同事的感慨,記者在外高加索3國工作時也深有體會。如果說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大街上,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們還在用俄語交談的話,那在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的街頭,能聽到幾聲俄語就會讓人「興奮」一陣。因為,提比里西市政府有規定,在飯店、商店、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的明顯標誌,必須用喬治亞語。
而據烏克蘭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語部最近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烏克蘭新一代青年人的俄語僅停留在「日常會話」水平,已經基本讀不懂俄文的文學作品了。這與蘇聯剛解體時俄語「行遍」獨立國協相比,不能不叫學俄語的人感到「失落」,更別說與「蒸蒸日上」的英語相比。
俄羅斯打響「俄語保衛戰」
早在1948年,曾率先提出對社會主義國家採用「和平演變」戰略的美國國會議員杜勒斯就曾說:「摧毀蘇聯,不需要原子彈,只需暗示其各個民族,沒有俄語照樣能行。於是經濟的、文化的和其他各種聯繫就會遭破壞,蘇聯這個國家也將不復存在……」
記者發現,在蘇聯時期,列寧談論「民族平等」時總不忘強調「語言平等」,他雖支持在蘇聯推廣俄語,但不贊成把俄語定為「國語」。正是在他這一主張的影響下,即使俄語是蘇聯的全民通用語,但蘇聯政府一直未把俄語定為「國語」。直到1993年,俄聯邦才在憲法中把俄語定為「國語」。
普京就任俄總統後於2001年籤署總統令,要求純潔俄語,以「確保俄語作為國語的最重要地位」。普京還多次強調俄語對外傳播的重要性,他籤署總統令成立「俄語世界」基金會,支持境外尤其是原蘇聯國家的俄語研究。此外,俄政府還將推廣俄語的措施拓展到網際網路,並建立了一個俄英雙語網站。為進一步把俄語打造成國際交流語言,普京2007年又親自發起了世界「俄語年」活動。不久前,俄總統梅德韋傑夫還呼籲俄應當獲得一個斯拉夫語的網際網路域名,這也被視為克裡姆林宮推廣俄語使之成為全球性語言計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