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提到加裡寧格勒,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俄羅斯目前最小的州、一塊插在歐洲腹地的俄羅斯飛地。殊不知它還是德國的發源地之一,普魯士公國的「祖宗聖地」。
加裡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1255年誕生於羅馬教廷的條頓騎士團之手。最早的功能性是作為條頓騎士團北上打擊異教徒民族「立陶宛人」的前沿基地。
1454年土生普魯士人不滿條頓騎士團對自己的無限制經濟壓榨,爆發了著名的「普魯士人聯盟大起義」,原本按騎士團的軍力來說,完全可以輕鬆平定「起義」,無奈臨近大國波蘭決定參與,它直接出兵擊潰了條頓騎士團的平叛大軍。
迫使時任騎士團大團長路德維希·馮·埃利希紹森在1457年放棄位於西普魯士的總部馬爾堡城堡逃亡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避難。如此一來柯尼斯堡成為條頓騎士團的新中心。
1525年,騎士團出了位叫阿爾布雷希特的大團長,他看到歐洲社會正轟轟烈烈的開展世俗化的運動。出於個人利益和條頓騎士團全體成員未來命運的考慮,阿爾布雷希特下令騎士團世俗化,並以臣服波蘭為代價換取了普魯士公爵的頭銜。
1618年,阿爾布雷希特家族絕嗣,布蘭登堡侯國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霍亨索倫家族)以末代公爵腓特烈長婿的身份,將布蘭登堡-普魯士合併。
再後來布蘭登堡-普魯士在跟瑞典的戰鬥中失利,布蘭登堡完全淪陷,選帝侯被迫把家族核心遷往普魯士。
1701年1月18日,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城堡加冕執掌普魯士,並通過和神聖羅馬帝國的交好,為普魯士贏得了「王國」的頭銜,至此日後將歐洲搞得天翻地覆的普魯士王國走上了歷史舞臺。
而由於霍亨索倫家族的祖地依舊在布蘭登堡一帶,因而當布蘭登堡重回普魯士控制後,普魯士國王就漸漸將居所和政務機構回遷,柯尼斯堡開始喪失普魯士「首都」的地位。
1945年4月蘇聯人兵臨柯尼斯堡,出於對該地優良港口的垂涎,蘇聯高層大手一揮,這個地方歸蘇聯了。
並將其寫進了二戰戰後秩序的基礎文件《波茨坦協定》,從法理上將德國和柯尼斯堡完全分離。簡單的說就是除非二戰戰後秩序被推翻,否則德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要回柯尼斯堡。
然而就算是如此做了,蘇聯高層依舊非常的擔心這塊地捏不穩,畢竟上面住著大批德國人,假如那天蘇聯不再有絕對權威以及德國恢復一定國力,這群人可以通過「公投」瞬間將柯尼斯堡脫離蘇聯。
於是蘇聯在思考良久之後決定來一個「狠招」——只要土地,不要人。當然蘇聯畢竟是個近代文明國家,它不會做出將人「消滅」的反人類行為。
它首先在1946年為柯尼斯堡改了個俄國點的名字加裡寧格勒,然後讓士兵們「苦口婆心」的勸當地的德國人搬走。(根據聯合國2013年的數據,目前加裡寧格勒的人口成分中俄羅斯族的比例高達78.5%。)
如此一來一個地區鬧獨立必備的「模糊法理」和「人口」條件加裡寧格勒就根本不具備了,所以加裡寧格勒雖然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德國,甚至還做過首都。但是毫不影響它作為一個穩定的俄羅斯行政州。
配圖來源網絡,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參看資料:試論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佟延春 - 《綏化學院學報》 - 2002
從德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簡析德國的現代化 倪凝 - 《環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