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意志民族的歷史上,普魯士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位於東普魯士的首都柯尼斯堡則是其民族成長的核心所在,被譽為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
但這個柯尼斯堡,在二戰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就被蘇聯人徹底地抹去了一切德意志存在的痕跡,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俄羅斯城市加裡寧格勒。
那麼,蘇聯人是如何做到的呢?那裡的德意志原住民又是什麼樣的反應呢?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加裡寧格勒的前世今生。
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面積僅1.51萬平方公裡,原本叫柯尼斯堡,最先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後來被德意志人組成的條頓騎士團佔領,逐漸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在過去數百年裡,這裡是德國容克貴族的發源地,德意志人的龍興之地。
它在德意志人內心的地位,幾乎相當於聖城的存在。
算起來,柯尼斯堡在歷史上兩次被俄國人佔領。
柯尼斯堡第一次落入俄國之手,是發生在1756年的七年戰爭,但隨著戰爭的結束,剛剛接過伊莉莎白一世皇位的彼得三世,因為無力再戰,不得不於1761年又將其還給了普魯士王國。
但第二次,普魯士王國的繼承者德意志帝國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人又失敗了。二戰結束後,按照《波斯坦協議》的規定,德意志人保留了西普魯士,而東普魯士則必須脫離德意志人的控制,也就是說,東普魯士被幾個戰勝國瓜分了。
史達林在波茨坦會議上是這樣說的,我們所有在波羅的海的港口都是凍港,我們有必要從德國人手中至少獲得一個不凍港。
1945年4月9日被蘇聯紅軍攻佔的原東普魯士的首都柯尼斯堡也因此被劃為蘇聯領土,史達林擁有不凍港的欲望實現了。
1946年,蘇聯將其劃給了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俄羅斯的一個聯邦州,就這樣,柯尼斯堡再次被俄國人收入囊中。
東普魯士被瓜分情況是這樣的,蘇聯佔領了東普魯士北部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屬於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波蘭佔據東普魯士南部,而南部大部分被納入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裡省。
在劃給俄羅斯聯邦的同時,為了紀念剛剛1946年6月3日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裡寧,蘇聯將柯尼斯堡更名為加裡寧格勒,並將其作為該州的首府。
雖然加裡寧格勒被蘇聯人統治,但德國人並沒有明確放棄對自己的領土要求。
直到1990年,隨著蘇聯的解體,東西德的合併統一也被擺上了議事日程。但由於二戰結果的限制,東西德想要統一,必須徵得戰勝國的同意。在這個問題,西德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德國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畢竟,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挑起的,合併後的德國再次強大起來也是必然的,相關國家對此疑慮重重。
德國人知道,必須要作出姿態了。於是,渴望統一的西德科爾政府宣布,正式放棄了西裡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至此,加裡寧格勒州算是徹底被納入了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的軌道,和德意志人再無瓜葛。
蘇聯是這樣實現對加裡寧格勒的完全控制的。
在控制了柯尼斯堡並改名加裡寧格勒以後,首先就是處理這裡遺留下來的德意志人。蘇聯人還是採取當年俄羅斯屢試不爽的老辦法,趕走舊人,引進新人。
舊人,自然就是依然生活在這裡的德意志人,新人當然是俄羅斯人了。
本來,在東普魯士地區生活有300萬德意志人,二戰快結束時,大約有180萬人因為出於對蘇軍殘暴的恐懼,先期逃到了西普魯士和波蘭等地,因為戰亂與疾病死亡大約30萬人。這樣在蘇聯佔領柯尼斯堡以後,這裡只剩下了大約80萬德意志人。
據戰前的人口普查,柯尼斯堡人口大約有37萬餘人,而被蘇聯紅軍攻打的時候就死亡了4.2萬人,被俘9萬餘人,其餘的則逃往了其他地區。
對這些留下來的德意志人,蘇聯人可不會玩什麼慈悲。當時佔領柯尼斯堡的蘇軍主力是來自白俄羅斯的第二第三軍團,在德軍進攻蘇聯期間,沒少折騰白俄羅斯,因此這兩支以白俄羅斯人為主的軍團就得到了復仇的機會,這些剩下沒有逃走的德意志人成了他們發洩內心憤怒的對象。
在蘇軍的刺刀逼迫下,僅1946年一年,就有大約60萬德意志人被分批送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古拉格勞改營當了勞工,在遙遠、寒冷而漫長的路途上,許多人死在了去西伯利亞的路上。
隨著東德的建立,蘇聯人又把剩餘在加裡寧格勒的大約4萬德意志人遷移到了東德。直到1949年,最後一批1401人德國人被運送到東德安置,這一進程才宣告結束。
在驅趕德意志人的同時,大批的俄羅斯人移居到了加裡寧格勒,因為這裡已經被蘇聯人視為擁有波羅的海出海口的首選之地,必須要用屬於自己的人在此繁衍生息。
到1949年底,整個加裡寧格勒剩下的德意志人只有區區七個人,而俄羅斯人則已經高達60萬!後來沒多久,這裡再也看不到一個德意志人的影子了。
蘇聯人夠狠吧?其實這招也不新鮮,當年沙俄侵佔中國領土的時候,採取的就是驅趕殺戮中國原住民的殘暴手段,趕走了所有的中國人。雖然時代變了,但其骨子裡的傳統並沒有絲毫改變。
這些德意志人對此也無可奈何,誰讓你敗了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痛苦只能自己嘗了。
趕走德意志人還不算,蘇聯人更是把加裡寧格勒的德式建築毀了個乾乾淨淨,又建起了俄羅斯式的房屋和建築,更是全面推行俄語教育,從文化上徹底抹去了德意志民族的痕跡。
這些還不夠,作為對抗西方陣營的最前線,蘇聯還這裡部署了大量的軍隊與先進的武器裝備。那些遺留下來的德意志人,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刺刀之下,何來話語權?
就這樣,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蘇聯人就把這塊被德意志人經營了數百年的土地,徹底了同化成了俄羅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州,德意志人在這裡,徹底成為了看不見痕跡的歷史。
在徹底把柯尼斯堡改造成一個俄羅斯城市以後,為了加強在這裡軍事上的存在,直面西方陣營的衝擊,作為遠離俄羅斯本土的加裡寧格勒,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
那麼,這就涉及到蘇聯和俄羅斯如何往那裡運送武器的方式了。
蘇聯解體前,蘇聯人想往這裡送武器,那是相當得容易,陸海空三個方向自己隨意選擇。
加裡寧格勒南部的波蘭雖然又復國了,但卻在蘇聯的控制之下,東部的立陶宛,則早在1940年就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人從這兩個方面往加裡寧格勒運輸武器,不管是陸路還是空中,根本不存在問題,想咋走就咋走,橫著豎著天上地下都OK。
當然還可以走水路,那就是波羅的海了,但成本顯然不低。
但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智者曾經說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不,隨著蘇聯新思維運動的開啟,曾經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獨立了,蘇聯也解體成為了歷史。華約也解散了,波蘭徹底擺脫了蘇聯的控制。加裡寧格勒也變成了隔著立陶宛、波蘭與俄羅斯首尾不見的孤兒。
此時的加裡寧格勒,妥妥地成為俄羅斯孤懸在海外的一塊飛地。
說起來這個柯尼斯堡和「飛地」這個詞特別有緣,在此之前還有兩次成為「飛地」的歷史。一次是普魯士公國時期,波蘭將布蘭登堡與東普魯士隔開,柯尼斯堡第一次變成了飛地,第二次是一戰德國戰敗後,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但澤走廊被割給波蘭,柯尼斯堡再度成為德國的飛地,這第三次則成了俄羅斯的飛地,換了主人。
加裡寧格勒州北邊是立陶宛,南邊是波蘭,西鄰波羅的海
加裡寧格勒變成了飛地,這讓一直與俄羅斯有亡國之恨的波蘭人也有了報復俄羅斯人的機會,以後,想往加裡寧格勒送武器什麼的,俄羅斯人得寫申請了,但波蘭人從來也沒批過,或者說,俄羅斯人壓根就沒有寫過。
當然想走立陶宛,也是一樣的結果,人家壓根不給俄羅斯這個機會。
那麼,俄羅斯非得在這裡建立龐大的軍事基地嗎?當然是的,而且是必需的。俄羅斯曾經也想加入北約,和昔日曾經的對手成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但被人家否決了,因為西方國家壓根不想和俄羅斯人成為戰友,他們的目標是肢解俄羅斯,徹底消除來自東方的威脅。
俄羅斯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加強在加裡寧格勒的軍事存在,就是其戰略應對措施之一。
隨著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這塊俄羅斯的海外孤星就像插入北約心臟的尖刀,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俄羅斯在這裡駐紮了大量的作戰飛機,也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俄羅斯部署在這裡的飛彈部隊,更是直接威脅到了德國、瑞典、丹麥、波蘭等國的安全。
這裡距柏林僅有600千米,距美國在波蘭的貝斯基德飛彈基地僅300多千米,都在俄羅斯伊斯坎德爾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的覆蓋之下。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如果要繼續往加裡寧格勒運送武器裝備,最穩妥最安全地就剩了波羅的海了。
空中直達的線路被波蘭與立陶宛阻攔,這個難不倒俄羅斯,它那些大型的運輸機如伊爾76、安124就派上用場了。這類運輸機載貨量大,航程大,就算順著波羅的海國際空域往加裡寧格勒運送武器,也不是什麼難事,就是多繞幾步路的問題而已。
海上,自然就是俄羅斯的大型運輸船沿波羅的海給加裡寧格勒運送武器裝備了,這個誰也阻擋不了的,北約的軍艦也就是在旁邊看看而已。
因此,俄羅斯周邊尤其是西部看起來四面楚歌,但基本上都不是什麼事,在和平時期,誰也擋不住俄羅斯往加裡寧格勒輸送武器。
加裡寧格勒,依然是俄羅斯插在歐洲心臟的那把鋒利的尖刀。
西方國家如果想要拔出這把刺入心臟的尖刀,除非軍事佔領加裡寧格勒,把俄羅斯人趕走,但西方國家敢這樣做嗎?
最後,作為遠離俄羅斯本土的飛地,加裡寧格勒就沒有想過獨立嗎?
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就沒得想。這裡基本上都是俄羅斯移民,加上前面說的俄羅斯在這裡部署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這裡的俄羅斯人向誰去獨立呢?
總之,對俄羅斯來說,要想真正控制一塊被其吞併的領土,改變其人口結構,加強軍事存在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雖然這對被佔領土的原住民來說很殘酷。
實際上,俄羅斯人在歷史上沒少這樣幹,他們在中國東北做的那些只不過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子而已。
在其他地方,他們基本上都是這樣幹的,以後有機會,肯定還會這樣幹的,只不過現在是文明時代,做法會更隱秘而已。
只是,絕對不能讓柯尼斯堡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中國人的身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