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領著孩子來找我這樣的臨床心理醫生商量,在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告訴我,他為了撫養孩子是多麼地盡心盡力。還有人告訴我,他從孩子那裡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為什麼會有這種付出和回報的偏差呢?父母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好孩子」,給他買他喜歡的東西,讓他去夜校學習等等,為此而花費了許多精力。
但是,你有沒有想到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有意義的,為此「我」該做些什麼。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我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的說法。人們把今天的教育狀況定名為「偏差值教育」,其中有很多人認為人性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那麼這種人,他們在培養人性這方面,自己在家庭又做了些什麼呢?我希望他們能對這個問題做一考慮。哎呀!「我」非常地忙!
這麼說的人,是不是他的意思就是要把人性教育,全部推給學校呢?這個世界是經濟優先的世界。因此,「我」為賺錢而奔忙,就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委託給學校。如果是這樣的話,難道你不應該再多支付一些教育經費嗎?如果你不僅把書本上的知識,甚至連人性的教育都推給學校的話,那麼是不是該把教師的人數再增加一倍,或者把教師的工資再增加一倍呢?我希望大家能認真地考慮。
其實,本來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卻推給別人,而你自己又出去掙更多的錢,像這樣請人辦事卻又不付報酬,這和資本主義的根本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如果你不想這樣,那你就應該在家庭教育方面再花一些心思、再費一些工夫——而不是金錢。當物質生活很貧窮時,養育孩子不需要花太大的工夫。你總是想通過做些什麼來求得快樂。
當這也想要那也想要時,大家彼此依靠,互相幫助,一起感受每一件來之不易的東西,而這些都是那麼自然,並不需要你刻意地強調什麼「家庭教育」。比如說,你想吃「柏餅」(用槲樹葉子包的帶豆餡的年糕),那麼當大家一起慶祝端午節的時候你一定很開心。即使不提及「宗教教育」這麼難懂的字眼,享受人生的各個階段,真實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共同分享所擁有的一切,這些都很自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但是,當物質生活突然富裕起來時,在不知不覺中傳統的日本家庭教育卻陷入了危機。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家庭中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面對這種變化卻不思考與此相適應的家庭教育該是什麼,仍然想按原來的那套模式去做,這肯定會碰壁。為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不遺餘力,而對與此相適應的家庭教育問題持懈息的態度,甚至比從前還懈怠有加的話,出了問題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