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本應是相對公正的競爭,但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新的思考。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黃如論中學的的鄭楒婷同學被北大錄取,這位鄭同學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當地就讀,但此次被錄取並非是因為成績優異,畢竟當地最高分是620多分遠未達到北大錄取分數線,而鄭同學又是屬於中遊。被錄取的原因是鄭同學因父母在國外工作,自幼入了阿根廷國籍,本次作為外籍留學生被錄取。
此事一出,再加上之前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因歷史成績為B+而與北大無緣一事,網友們一片譁然。十二年寒窗比不上一紙國籍,實在令人心寒。儘管教育部已發文對外籍留學生在資質認定方面有所限制,包括入籍時間、在外國居住時間等,但所謂外籍留學生為何如此吃香呢?
首先是提高學校國際排名。基本上世界主流排名標準中,一個學校的國際化程度都需要達到25%,所以包括清北在內的不少主流大學為了提高國際排名而對外籍留學生的入學標準一降再降,2020年已經取消筆試環節直接面試審核通過即可,哪怕做做樣子的遠程開卷測試也不用,為了國際排名可謂血拼。但是,學校是一個小社會,入學標準如此之低放進來的留學生恐怕難免良莠不齊,再加上對留學生從獎學金到衣食住行的全面優厚待遇,其中山東大學甚至鼓勵異性成為留學生的所謂「學伴」!請問這些所謂一流大學,您想過那些苦讀拼搏的中國籍學生會對此如何做想麼?我們總說清北的人才留不住,學成之後都往外國跑,因為他們從一入學就發現中國籍學生矮人一等!學習要求上因為國情不同對外籍留學生有所降低可以理解,但入學近乎零標準和生活上的異性「伴讀」讓每一個還有良知的人覺得恥辱!嘴上喊著熱愛祖國的口號,行動上完全是為了國際化排名這種功利化的目的和隨後諂媚的行為,言行完全相悖如何讓中國籍學子們產生民族的自豪與認同?甚至自我價值的認同?畢竟在學子們的眼中學校代表的遠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場所。那麼這些學子中相當一部分人學成之後選擇留在國外也就可以理解,畢竟從民族自豪感上先就低人一等,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有這種結果也無可厚非。應該看到,國際化排名實際上也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概念,我們用這種概念來衡量學府對中國的重要性真的可行嗎?美國對華制裁的高校中,深耕國際化的清華北大無一上榜,不就是認為清華北大的人才對中國發展的助力不如其它被制裁的高校嗎?這樣的學校,你就算是整個學校90%的都是留學生,國際排名第一,對國家又有何用呢?毋庸諱言,中美兩國是競爭對手,來自競爭對手的評價往往是最為中肯的。
其次,招收外籍留學生對傳播中華文化增進民間了解還是很有好處的,這實際上遠比所謂國際排名要重要。但是請注意,再好的經也有可能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當外籍留學生數量成為某種衡量標準成為功利化的捷徑,那麼原本良好的初衷也就完全變了味。連筆試都免除僅僅經過面試即可入學的留學生成色如何是否可以擔起文化交流傳播的重任?是否會因為一切來得太容易而對中國的文化價值產生類似輕視的偏差?是否會把留學看作旅遊獵豔混文憑的香豔之旅?世界上招收外籍留學生的國家很多,美國、俄羅斯、英國都為傳播本國文化價值觀而招收大量外籍留學生,可有哪一家為了把數量拉上來而免筆試入學的?有哪一家為留學生提供三個異性「學伴」的?傳播文化沒問題,但是首先先保證自身文化與價值得到堅持,不然傳播的只是扭曲的文化同時還在摧毀自身的價值。
實際上,中國招收外籍留學生可以追溯到唐時。以當時的條件,即便是周邊國家的官派留學生也有可能死在路上,但留學生依然絡繹不絕並且將中華的文化傳播回去,其中佼佼者莫過於日本,其國寶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歷經風雨已屹立1260年,見證著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當時每一個來大唐的留學生都是各國的佼佼者與中華文化的仰慕者,真正擔當起了文化傳播與價值認同的重任,遠不是現在那些渾水摸魚之輩可比。
綜上所述,招收外籍留學生是一件好事,但是目的絕不是功利性的政績工程。美國、英國、俄羅斯以及歐盟一些主要國家都有招收外籍留學生,但還未聽說哪家知名學府免試入學不分良莠一鍋端的,這樣實際上更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降低自身價值。
外籍留學生應該是成為中華文化的影響者傳播者,而不是又培養出一批外籍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利己主義者;更不能因為要外籍留學生的數量而減少中國籍學生的機會打擊中國籍學生對祖國與文化的自信,要知道中國籍學生才是中國發展的根基,自身的根基毀掉了,再談其它都是不負責任的空談。
之前本文作者寫過《大國有信》,作者也堅信中國一定會成為大國,但是教育上的功利、僵化與不自信很可能會大大延緩這一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樹木是一種文化精神與內涵。時代已變遷,如何招收與管理外籍留學生實在應該好好梳理一下了,不能為了招收而招收更不能為了功利而毀了自身根基。
原創作品,歡迎您的關注討論與轉發。